重阳节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重阳节和东汉时期的恒景这个人物有关。
关于重阳节,在我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神话传说。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恒景的父母被瘟疫夺走了生命,他自己也差点因为瘟疫而死,在他病好之后,就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出去学艺,好为百姓除掉瘟魔,经历了千辛万苦,恒景终于找到了一位法力高强的仙人,仙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教给了恒景武艺。
有一天仙人告诉恒景,明天就是九月初九了,瘟魔又要出来了,现在你已经学到了本领,可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人还送给他一包茱萸叶和一盅菊花酒。回到家乡之后,恒景按仙人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瘟魔出来之后,因为害怕茱萸香和菊花酒气,所以不敢上前,恒景趁此机会杀死了瘟魔,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了。后来,重阳节登高就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了。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对重阳节有着一些特殊的情感,古人认为重阳是一个值得庆贺的吉祥日子。在重阳节的时候,除了登高,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习俗,比如喝菊花酒、赏菊、吃重阳糕、踏青等等。
到了现在的社会,重阳节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成为了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每年重阳节的时候,会有许多的年轻人到敬老院看望一些孤寡的老人,给他们送上一些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表达自己的关爱之心。
重阳节现在就成了老人节了。
重阳节的孝心故事简短30字?
很早以前,有个庄户人家住在骊山下,全家人都很勤快,日子过得也不错。有一天,这家主人从地里回来,半路上碰上个算卦先生,因为天快黑了,这先生还没找上歇处。由于主人家里很窄,只有个草棚子房,于是就在灶房里打了个草铺,让妻子儿女都在草铺上睡,自己陪着算卦先生睡在炕上,凑合着过。
第二天天刚亮,算卦先生要走,庄户人叫醒妻子给先生做了一顿好吃喝,又给先生装了一袋白蒸馍。算卦先生出了门,看了看庄户人住的地方,叮咛他说:”到九月九,全家高处走。”庄 户人想,我平日没做啥怪事,又不想升官,上高处走啥呢?但又一想,人常说算命先生会看风水精通天文,说不定我住的地方会出啥麻瘩。到了九月九,就到高处走一走吧,全当让全家人看看风景。
到了九月九,庄户人就带着妻子儿女背上花糕香酒,登上骊山高峰去游玩。等他们上山后,半山腰突然冒出一股泉水直冲他家,把他家的草棚子一下子就冲垮了。不大功夫,整个一条山沟都被泡了。庄户人家这才明白算卦先生为什么让他全家九月九登高。
这事传开后,人们就每逢夏历九月九,扶老携幼去登高,相沿成俗,一直流传到今。
重阳节屈原的故事?
《远游》是屈原的一篇力作,汉代王逸说屈原写此文时“章皇山泽,无所告诉”,便“托配仙人,与俱游戏,周历天地,无所不到”。
其中,屈原在叙其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间时,自豪地宣称自己“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点明自己就是在“重阳”这个特定日子的清晨,想直接到天庭去的心情。
特别重要的是,屈原宣布自己到天庭的路线是:“指炎神(祝融)而直驰兮,吾将往乎南疑(过衡山而观九疑山)”,以后因为“祝融戒而还衡”,见到祝融以后,接受祝融的劝告而改变南行路线,北去洛河,“腾告莺鸟迎亦妃”。
“重阳”的具体日期《远游》一诗并没有明确回答。然而,在楚国其他史籍中则有记载。
在《国语·楚语》中有明确记载:楚大夫子期祭祀楚平王,把祭祀的牛肉送给楚昭王,虚心好学的楚昭王又问博学的观射父有关楚国的祭祀制度,观射父作了全面的回答。
汉代韦昭为《国语》作注时指出“龙犹”(同“旬始”一样,也是星名,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又叫龙尾星)约在夏历十月出现。这已经比较接近今天习用的“九月九日”的重阳节的日期了。
重阳节的传说神话故事只有一个吗?
1.不止一个
其一: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惨不忍睹。
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了命。桓景病愈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密传授降妖剑术。
桓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有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这时,仙人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立即奔下山来,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桓景将温魔刺死,瘟疫消除。
其二:相传汉高祖刘邦的妃子戚夫人遭到吕后的谋害,其身前一位侍女贾氏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贾氏便把重阳的活动带到了民间。贾氏对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日,都要佩茱萸、食篷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从此重阳的风俗便在民间传开了。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显然,这个故事“纯属虚构”,只是一个附会的荒谬传说而已。
重阳故事提炼?
九月初九是重阳日,所以人们就把这一天叫做“重阳节”。这一天,人们都要举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动,来纪念桓景铲除瘟魔、为民除害。
故事是这样的:
东汉时期,汝河边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小伙子,名叫桓景。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过得十分快乐。
有一年,汝河里忽然出了一个瘟魔,瘟疫导致乡亲们不断死去。桓景非常着急,就决定求仙学艺,为民除害。
桓景跋山涉水,终于见到了叫费长房的神仙。他交给桓景一把青龙剑,又教他降魔的武艺。桓景每天勤学苦练,终于把剑术练得炉火纯青。
有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他送了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又嘱咐了几句,先让乡亲们登高避灾,然后再去斩妖除魔。
九月九日那天,桓景带着全村老小登上附近的一座山。他把茱萸叶分给大家,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每人喝一口。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爬上了河岸,趾高气扬地走进村里。刚到山脚下,突然一阵浓郁的茱萸叶香和菊花酒气迎面扑来,瘟魔顿时头晕眼花,哼哼呀呀地在原地打转。
桓景手持宝剑从山上直冲下来,和瘟魔展开了搏斗。瘟魔见势不妙,转身就逃。桓景对准他的后背嗖地掷出宝剑,哧的一声就把他扎死了
从此,汝河两岸再也不闹瘟疫了,这一天是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的典故?
相传西汉有一位得道的高人叫费长房,他有一个徒弟叫桓景。一日,费长房对桓景说,九月九日,你家将有大难,你现在赶紧回家,到家后让家人把装满有茱萸的红色布袋系于手臂,然后登上高山,喝菊花酒,这场祸事就可以避免了。桓景听了师傅的话,在重阳当日带着全家登上高山,等傍晚回到家后,发现家中的牛羊鸡犬全都死了。此后,每年的重阳日,人们都会去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以求多福并躲避灾祸。
重阳节当然不真是这样形成的,据专家们推测重阳节应与祭天、丰收、祀祖等相关。据《吕氏春秋?季秋纪》记载,在九月于五月五日、九月九日,太子、诸王于西华门内宽广地位,上召集各衙万户、千户,但怯薛能击球者,成用上等骏马,系以雉尾、缨络,萦缀镜铃、狼尾、安答海,装饰如画。玄其障泥,以两肚带拴束其鞍。先以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球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球杖争接之。而球子忽绰在球棒上,随马走如电,而球子终不坠地。力捷而熟娴者,以球子挑剔跳掷于虚空中,而终不离于球杖。马走如飞,然后打入球门中者胜。”
明、清两朝过重阳节的风俗基本相同,都是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等。据明刘侗、于奕正所撰《帝京景物略》及明吕毖所写的《明宫史》记载:九月九日,人们会携带美酒佳肴到郊外辞青登高。香山、法藏寺、显灵宫、报国寺等处都是京城登高望远的好去处。在民间重阳节还被称为女儿节,出嫁的女儿在这天必须回到父母家中过节。皇帝在重阳日也要登高祈福,不过他登的是万岁山(今景山)或兔儿山、清虚殿等。宫眷内臣则要在重阳换上应景的菊花补服。清朝到民国,阜城门外的真觉寺、陶然亭、天宁寺、法藏寺、蓟门烟树、清净化城寺、碧云寺及西山八大处等也都成为京城百姓重阳登高郊游的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