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曾评价他的缺点 曾国藩评价李鸿章一句话做官

网友提问:

身为李鸿章的老师,曾国藩为何评论李鸿章是在“拼命做官”?

优质回答:

认清了其本质!做官只是手段,贪图富贵,自私自利是其本质。

其他网友回答

拼命做官才能捞大钱,李中堂捞的钱够买半支北洋舰队了,完全可以和老佛相提并论了!一个搂钱修园子,一个往日夲银行存票子,最后把中国给卖了!!

其他网友回答

曾国藩有没有这样评论过李鸿章不知道,不过这两个人的行事际遇倒是可以对“做官”和“做事”做最好的注脚。

曾国藩出身湖南小地主家庭,父亲争扎科场多年才是个秀才,但在家族史上已经是顶峰了。到了曾国藩,祖坟冒青烟,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点翰林。这对曾家这样的农家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但是,像曾国藩这样的年轻人很多,家中没钱,朝中又没人,在官场升上去是很难的。很多和他一样的进士多年蹉跎于小官穷官,到死不过是中层官员。曾国藩的命运似乎也是这样的。

表面上,曾国藩在翰林院读圣贤书、交文友,是清流人士。内心里,肩负家族振兴指望的曾国藩很是希望能做一番功业,光宗耀祖。官当上去,谁不愿意呢?

很幸运,曾国藩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个贵人——穆彰阿。穆彰阿是道光时期的权臣,在历史上的风评很是不堪。他是曾国藩科举的座师,于是,穆彰阿发现了曾国藩,并且不求回报的帮助曾国藩。于是,曾国藩在40不到的时候已经是二品的侍郎了,并且做过六部中五部的侍郎。这样的际遇可以算是很神奇了。

为什么曾国藩能升的这么快?看不出他能“做事”,事实上他也做不了事。

刚当是侍郎的时候,曾国藩也踌躇满志,决心为朝廷肝脑涂地。有一天早朝,皇帝就一件事情征询大臣的意见。事情不大,皇帝已经做了决定,面子上才问下臣公的意见。其他大臣都不说话,偏偏新进侍郎曾国藩不知道那根弦搭错了提出了不同意见。皇帝大怒,斥责了曾国藩。曾国藩面如死灰,大脑一片空白,都不知道自己怎么走回家的。回家后,曾国藩大门紧闭,几天不出门。以为罢职下狱的圣旨马上就下了。惶惶不可终日几天后,穆彰阿派人告诉他没事,他才缓过来。

从此以后,曾国藩基本务虚,结果官还当上去了。

刚开始办湘军的时候,曾国藩又是一番雷厉风行,一心“做事”,结果得罪了全湖南的官吏,绿营兵都打到他家了,没有一个在职湖南官吏来解劝,全在看他的笑话。

从曾国藩留下的书信、日记、纸扎来看,这一阶段他的烦心事真不少,意思就是他在嫌自己情商低,做不来应酬,玩不了八面玲珑,官场到处树敌。

后来,曾国藩痛定思痛,改变做事风格,说到底,就是照顾官场上其他的人利益,再加上使用些手腕,他做事才越来越顺。

总结自己一路走来,曾国藩感觉自己走的太辛苦了。

李鸿章就不一样了。

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早先家庭情况和曾国藩差不多。不过,李家中进士的是李鸿章的父亲,李爸爸和曾国藩的经历倒是差不多,而且和曾国藩还是同科进士。所以,李鸿章算是官二代。更厉害的是,李鸿章也是二十多岁中的进士。

和曾国藩比起来,李鸿章的情商太高了。

李鸿章会做事,更会做人。他懂得,要做事,首先必须做官,要做大官,否则什么也不成。于是,李鸿章做事是没有多少成规的。

剿灭太平军后,曾国藩到户部报销军费,户部的管事小吏向曾国藩勒索几十万两银子。这样的事是陋规,上上下下都默认的。曾国藩心疼,迟迟不给,当然也就报销不了。后来找人走门路,少给了点总算报上了。

同样是李鸿章报销军费,小吏向他勒索。李鸿章痛痛快快的就给了。

李鸿章努力在做一个八面玲珑的人,他说过“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就是做官。”是啊,你好我好,大家好。我照顾你的利益,你反过来照顾我的利益,还没有人管,这不是很容易吗?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一点李的老师早都看出李一生不官怎样就是做官做大官。做官的后面是什么搂钱加卖国只是不说吧了。

其他网友回答

做官难,做大清朝官更难,高危!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