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理解王守仁的“心学”?
优质回答:
王阳明的心学是什么?为何能给人强大力量?一文秒懂心学!
王阳明是中国文化中的儒家大师,而且是属于那种站在顶峰上的大师,可以称之为全能型的思想家。相比于王阳明取得的赫赫战绩,王阳明为中华文化做出最大的贡献,是他创造了心学,在他的有生之年和今后的历史中,心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人文化心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王阳明的心学,也成为中华民族对外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的产品,他的心学思想,在世界上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王阳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学,他的思想其实来源于儒家的亚圣孟子的思想。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是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我们的内心。在宋程朱理学之后,王阳明在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影响下,王阳明在历经人间的无数的艰难险阻之后,在茫茫大荒的贵州龙场悟道,开创了他的心学理论。
王阳明的心学体系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这构成了王阳明心学大厦的三个基柱,但最为核心的还是他的致良知的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不同于儒家的其他的思想,强调心的作用。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我们的内心之中。万事万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王阳明说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阳明举了个例子告诉学生, “尔未看此花时,此花与尔心同归于寂。尔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尔的心外。”
有人说这是唯心主义,其实不然,王阳明的意思是说,人认识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才发生价值,否则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因为他没有被我所感知。就相当于一个风姿绰约的美女,她漂亮的像天仙一样,但是我没有看见她,她就不在我的心里,这个美女于我而言,是没有意义的,一旦我看到这个美女了,她美丽的倩影在我的心里投下了层层涟漪,她的美对我产生了价值和意义。所以,王阳明的心外无物的哲学内涵并非是心产生了万物,而是心认识了万物,万物对于我才产生了价值。
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也就是说,我们总是通过心来认识外界万事万物的。因此所谓的心即理,其实就是自己所认同的价值观,一种价值观不被自己的本心所认同,那也不是理,所以,心即理其实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
知行合一。知行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思考的问题。它不仅是哲学问题,更是和我们的生活和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换句话说,知行合一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的生活态度和心灵的修行。传统的儒家认为,知是行的开始,知的善恶关乎行的善恶,所以儒家最为强调的是致良知。你得学好,不能学坏,一旦学坏了,你的行为也就是坏的了。王阳明在传统儒家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开创了中国儒家学说的新天地。王阳明的基本主张是知行合一,大概的意思是说,不管是人的知和行,本源自于自我内心的道德律令,都是心的本体,知行是同一个功夫,不可脱离,也不存在谁先谁后的问题。也就是说,你有良知,就要按照这个去做,不去做算不上知。所以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就是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
但是这里面就存在一个问题,要是我想做一件坏事,那就立即去做吗?王阳明很显然已经考虑到这个逻辑的黑洞。其实,儒家学说是建立的人性本善的理论基础上的,所谓良知良能,就是人类在内心深处的善念。当然,人是社会的动物,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是会有恶念产生的。所以王阳明明确提出,他的知行合一的思想,最根本的宗旨是要去恶念,因为要是把知行分成两半,心里有了恶念,但是我还没有去做,那就不是恶,我们就不知道去禁止,其实这恰恰是恶的开始。现在我们提倡知行合一,有了恶念的知就是行了,所以,必须去除恶念。这就是知行合一的作用。
致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王阳明继承了孟子的思想,认为良知人人都有,不需要外求,它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致良知就是要把人的良知,推广到万事万物。一个人只有首先认识到自己的良知,并且能够把这种良知推广扩展出去,才能达到天地一体的通晓天理的境界。致良知不仅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中国儒家道德修养论的核心。在致良知的基础上,王阳明还提出了一系列道德修养恶方法,比如克己省察,比如静坐,比如万事要在事情上磨练和自信立志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心擦得更亮,不让自己的良知被私人的欲望所污染所遮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良知。
阳明心学立足于人的内心,这是一种让人内心强大的哲学,也是襄助人走向成功走向圣境的力量。人为什么会焦虑,这来源于人的欲望和外在环境的不确定性。只有收拾好内心,安定自己的内心,你才能达到苏东坡所说的“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境界,才能够在狼奔豕突的欲望中,在混乱复杂的社会中,找到一处安静、安然、淡然的精神家园!
其他网友回答
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都离不开自性光明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王守仁”心学”秉承陆九渊思想理论并发扬广大陆的学说,属主观唯心主义,不过王先生的主要思想”知行合一”是以自己实际生活为理论基础,以客观事,物为主要依据,为此,王先生的思想又有些近于马列的唯物主义。王先生的《传习录》我没系统地读,所知乱杂,学文是非常严谨的东西,故尔不敢妄加解说,见谅。
其他网友回答
佛学儒说
其他网友回答
心学说的心,不是扑扑跳动的心脏,不是能思能想的大脑,不是有形存在的身体器官。
王阳明说:“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如今死人的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又说:“这个便是汝之真己,这个真己是躯壳的主宰。”
人皆有心,心就是无影无形却能让人思考、视听、言动的精神主体。
不仅仅如此,在心学里,心的概念还被无限制地放大,从个人放大到了整个宇宙,成为惟一的实在,或者我们可称之为宇宙精神。
心学实际上是对程朱理学的反动。程朱构建了一个儒学的哲学体系,引入“天理”的概念,天理成为类似宗教中“神”或“上帝”之类的最高信仰。“存天理去人欲”也成为新儒学的基本主张。所以理学强调“穷理”,就是要研究透天理。怎么研究呢?就是要“格物致知”,对各种事物,要一个个分析,搞透其中的“理”。
陆王心学,走的不是程朱一路,不是向外求天理。心学的基础来自孟子的心性说,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矣。”只是明了自己的内心,就能明了天理。孟子还有一句非常有内涵的话:“万物皆备于我。”
心学并不是起源于王阳明,而是起于南宋的哲学家陆九渊。陆九渊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又说:“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到了王阳明,索性说:“心外无物。”心就成为惟一的实在。
王阳明写过一首哲理诗: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说的是心学的宗旨,心学不但是一门哲学,也是一门人的学问。我们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内心有着怎么样的想法。过去种种心念织成的因,造就了今日现实境遇的果。所以,王阳明说,“万化根缘总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