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励志典故中的主角结局】之“毛遂自荐”:最终含恨沙场)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
前言: 在中国五千年的漫漫历史上,文化灿烂,内涵丰富,其中成语典故就是翘楚,尤其是一些励志故事更是可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甚至比现在的“心灵鸡汤”也毫不逊色。

但是,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有些真相让你意想不到,有些结局让人唏嘘不已。那些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背后所涉及到的结局你了解多少呢?那些奉为楷模的励志人物的命运你又知道多少呢?

闲来翻书,那些世人皆知的典故背后的一些鲜为人知的真相让我瞠目结舌,也受益匪浅。从今天开始,就与大家一起来逐一盘点一下那些年我们所听过的、感动过的、最为熟悉的成语典故,一同感受主角们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先来看看“毛遂自荐”。对于这个成语,想必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几乎从小就是听着这个成语到大的,那可是相当的励志和感人!

我曾经对毛遂深有好感,对他的命运也有过研究,前不久还写了一篇《从“自荐”到“自杀”,是谁把毛遂逼上死路?》,把毛遂的辉煌与悲剧进行了对比,引起大家广为关注。这或许就是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典故放在第一篇来写的缘故!

这个故事来源于战国时期,一个名叫毛遂的谋士自我推荐楚国外交的故事。

战国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

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挑选20个文武全才的门客一起去。经过挑选,最后还缺一个人。

门下有一个叫毛遂的人走上前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说:“听说先生将要到楚国去签订‘合纵’盟约,约定与门客二十人一同前往,而且不到外边去寻找。可是还少一个人,希望先生就以毛遂凑足人数出发吧!”

平原君说:“先生来到赵胜门下几年了?”

毛遂回答:“三年了。”

平原君接着说:“贤能的人处在世界上,就好比锥子处在囊中,它的尖梢立即就要显现出来。如今,先生在我的门下已经三年了,左右的人对你没有称道,我也没听到赞语,这是因为你没有什么才能的缘故。所以先生不能一道前往,请留下!”

毛遂却说:“我不过今天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要是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不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

毛遂的一席话合情合理,于是平原君答应带毛遂一道前往。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

这时,毛遂大步跨上台阶,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

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

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

楚王喝道:“赶紧退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

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

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精辟的分析。

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决定歃血定盟,联合抗秦。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

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成语“毛遂自荐”由此而来,比喻不经别人介绍,自我推荐担任某一项工作。

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是十分完美的,可怕的是还有“下回分解”,有些结局注定是遗憾的,悲剧的!

通过“毛遂自荐”这件事情,平原君对毛遂刮目相看了!等到燕国进犯赵国,平原君就向赵王推荐毛遂统帅大军前去御敌。毛遂也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的斤两,于是不肯领命,但是平原君和赵王以为毛遂是谦虚,决定还要他立即出兵。

君命难为,加上毛遂也不想破坏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光辉形象,稍作推辞后就冒然带兵打仗了。岂料,毛遂只是个外交人才,而非统率千军的将才。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

毛遂面对一败涂地的惨状,羞愤万分,觉得无颜面对君王的信任,继而自刎身亡,含恨沙场!
    就这样,从“自荐”到“自杀”,毛遂结束了自己的既光辉又不光彩的一生,他的悲剧让人痛心,也让人深思!

      (点击页面右上角,可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长按上图二维码,可以快速关注本微信公众号)

    原创不易,劳心费力。如果喜欢我的文章,请予点赞、打赏、转发,进行关注、推荐和鼓励。您的支持,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毛遂自荐的主人公是谁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