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戴笠曾是军统最高统治者,为何被人称为戴老板?
优质回答:
先说结果,“戴老板”属军统前身——复兴社在高速扩展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对戴笠的赞誉。
戴笠属于大器晚成的风云人物,30岁考入黄埔六期骑兵三科(肆业),36岁发迹,他只用10多年的时间,打造出了一个,网络触及日本天皇皇室之内、东南亚地区数十万人的特工集团,被人称为“戴老板”、“军统教父”、“特工王”、”东方的希姆莱”、“蒋介石的配剑”等绰号。身为军统局少将副局长,对特工工作极有禀赋,属无师自通型。戴对蒋介石是极为忠心不贰、效尽了犬马之劳。并以善于揣摩蒋介石的心思见长,常常蒋介石刚有所想法,还没张口,戴笠就去做了,而且做的还很好。
“戴老板”之称的由来
之所以被人称为“戴老板”,这得从复兴社成立说起。戴笠经胡宗南提携,越过康泽、桂永清等黄浦高届生,担任实力部门的特务处处长。在任命会上,蒋介石假意说,“特务处处长一职,没有合适人选,我曾找康泽和桂永清谈话,他们都怕干不好而推辞,不妨叫雨农试试。”实际上,蒋介石早就找这两人做了工作,逼他们放弃。这两人心里虽很是无奈,却不得不放弃这个职位。可见,胡宗南对戴笠的提携之功,以及戴笠的渐露头角的能力在蒋的心中渐升的地位。
处长是当上了,可是得解决经费问题呀。戴笠通过虚报人数、设备等由头,从老蒋弄来20万元的经费。在成立大会当天,他搜罗了不少凑数的熟人来冒充特务。去顶上上报人数的空缺。倒不是说戴笠贪婪,他把多余经费搞过来,就是让自己在财务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方便招募自己心仪的人才。这是戴笠第一次的财务运作,也是其人生的第一次高峰。
另一次财务运作,是戴笠设计将CC派的人才基地——浙江警校收归囊中后,队伍一下子壮大了好多。而年经费还是20万元,经费显然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了。搞得连特务出外勤的吃饭、住宿都要自掏腰包垫补。特务们意见很大,本来天天躲躲藏藏,无法以正常身份示人不说,连个活动经费都不足,图什么呀?军心开始浮动。此刻,蒋介石就算再支持戴笠,那也有好几个特务组织要供养。戴笠不得不把目光瞄到查缉烟土可观的收入上,于是在改两湖特税局为禁烟督察处时,戴笠将心腹大量塞进督察处,把持了禁烟处工作。可观的收益,令戴笠手下的特务组织的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在民国,并不是蒋许诺戴笠领导什么部门,就会提供充裕的经费,来保证该组织的运行,何况,戴笠又是个有野心的人,其对特务组织的超常规的扩展,令很多经费陷入说不清道不明的状况。蒋介石虽说对此睁只眼闭只眼,但并不总拨款支持戴笠,以免落人口实,引起CC派或其他特务组织领导人的不满。
并且,特务组织保密的特性,令好多开支是不能堂而皇之地编列在预算之中的。这一切,都需要戴笠自己去搞到相应的经费来保证。通过大大小小的巧取豪夺,戴笠的财务运作,始终能跟得上复兴社对别的特务组织或政府部门的兼并收编的运作。为此,戴笠赢得了复兴社内部众口一词“戴老板”的赞誉。这就是“戴老板”的叫法的本源。至于什么叫“老板”更显得江湖义气;叫“老板”不显得位居副局长,实为军统当家人戴笠的失落,不过是后世附会的说法。
军统局副局长的由来
后来,国民政府将军委会所属调查统计局改组,原一处扩为中统局、原二处扩为军统局、原三处改为军委会特检处。戴笠升任为军统局局长。老对手郑介民屈居副局长。身为黄浦一期生,并兼职国防部二厅的郑介民对戴笠并不卖帐。戴笠也无可奈何,但心中并不爽,怎样挤走郑介民就成了当务之急。
部下毛人凤给戴笠出了个主意。叫戴笠找蒋介石借口军统局工作范围比特务处大了很多,自己的威望不足以与上上下下交涉。请辞局长职务,愿担任副局长,让威望更高之人来主持大局。蒋介石为此还表扬他干工作,不图职位高低,同意让侍从室主任贺耀祖中将兼任军统局局长的职务。
于是戴笠改任了副局长,而原本任副局长的郑介民,也就只能去担仼主任秘书了。以此挤掉了郑介民的副局长职务。郑介民一看,在军统局里搞不过戴笠,就专心去干国防部二厅的工作。而贺耀祖也因局长不过是兼职,就从不过问军统局之事。实际上,戴笠是通过自我降职,来达到挤掉郑介民的目的。自然也没有以叫“老板”,来遮掩失落之意的必要了。而没了郑介民的擎肘,戴笠还是军统局里说一不二的人物。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其他网友回答
首任军统局长贺耀祖,1949年8月在香港通电起义,这事说起来挺冷幽默的。
那么问题来了,军统众多部下怎么称呼戴笠呢?叫戴局长似乎名不正言不顺,毕竟不是局长;叫戴副局长又确实委屈了戴笠,毕竟军统局是他完全说了算的,估计也没人敢真叫“戴副局长”,所以,一个合适的称呼是很重要的。
中国人在这方面是很有天赋的,“老板”这个词巧妙地解决了这个难题,江湖气很浓的戴老板这一称谓,既符合戴笠在军统一言堂的身份,又避免了因戴笠是副局长而带来的尴尬,具体哪一位先喊出来的基本无考,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戴笠喜欢和默认了这一叫法。
既然是老板,那是得弄来钱给大家伙发饷和改善生活的,在这方面戴笠完全胜任老板角色。“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1938年正式挂牌时,编制人数是经过军委会核准的,军饷之外,戴笠和军统的额外行动开支,蒋介石每年以“特别费”的名义直接拨一笔巨款,可是军统人员滚雪球一样发展,无论是军事委员会发的还是老蒋特别拨的,都已经满足不了军统需要。
但是戴笠有权,所以多方开辟财源,军统可以利用职权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之间倒卖物资,可以利用检查水陆交通的权力大肆走私,可以收取汉奸伪军的巨额买命费,总之戴笠是挥金如土,“戴老板”这三个字是撑得住的。
顺便说一句,戴笠摔死后,军统局缩编为“国防部保密局”,毛人凤倒是名正言顺的局长了。
其他网友回答
军统局一把手不是他,却由他主持工作。军队里不能乱叫官称,任命你是副局长,就只能叫你副局长。要是哪天那个不懂事的特务叫戴笠一声戴副局长,那不是找死吗?所以以后就都称呼他为老板。既显得尊重,还不坏规矩!
其他网友回答
显赫一时的军统当家人戴笠,一度在杭州城内“打流”。夏天一件衣服,脏了就用西湖水洗,一双帆布鞋脏了就用白粉盖,晚上就睡在老表家的地板上。有次晾晒衣服时,碰见了还在教书的胡宗南,此后两人成了莫逆之交,常有钱同花,有妻共用。
胡宗南作为黄埔军校“天子门生”第一人,一直以来受到校长蒋介石的器重,在胡的引荐下,戴笠得以认识这个浙江老乡。起初他收集的情报。只能在老蒋出门时,将其汽车拦下,暗中递予蒋。后来戴笠成为黄埔军校第六期学员,虽未毕业,却得以亲近校长,在蒋身边当副官和参谋。不久戴笠和张炎元、黄雍、周伟龙、徐亮、马策等人向国民政府申请经费,正式从事特务情报活动,这便是军统所谓的“十人团”。
直到1932年4月1日,由戴笠领导的特务处才算正式成立。事实上,只有郑介民和徐人骥是蒋介石委派的,其它特务都是戴自己慢慢找来的,在军统中,他向来以家长自居,特务们干脆称他为“老板”。
其他网友回答
昆虫都不放过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