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那个被张仪欺骗的楚怀王,真的笨吗?
优质回答:
被张仪忽悠了就是笨吗?那东方其他五国的君主也都是笨蛋了,毕竟他们几乎都曾被张仪从合纵阵营劝退、选择与秦国连横。
纵横家之所以能屡屡得手,是因为他们在洞悉大局的基础上,精准把握了游说对象的利益诉求、心理动向,再以高超的语言艺术,让对方不由自主地跟随自己的思路,这就像咱们今天做业务一样,不能寄希望于客户是傻瓜,而是要把心思放在怎么提高自身水平上。
时势造英雄,我们先看看张仪所处的大势如何。
张仪以六里地忽悠楚怀王与齐国背盟,发生于公元前313年,这一行动本质上是以连横破坏合纵。纵横之术,为啥能在那时成为热点?
经过战国初期半个世纪的博弈后,从公元前340年起,天下格局已经由以往的“一超”、变成“多强”:在韩、赵的内部掣肘,齐、秦的东西夹击下,曾经的头号强国魏国被打下了神坛,西边经过商鞅变法后脱胎换骨的秦国、东边一向闷声发大财的传统豪强齐国、南边的巨无霸楚国三足鼎立,短期内暂时呈现出势均力敌、相互牵制的态势。
但在其中,秦国凭借制度优势发展最为迅猛;加上其向来不甘偏居西陲、积极觊觎中原的心态,让中原的原有“钉子户”们感到了威胁,他们需要一个身份中立的中间人把各国串连起来。
因此,这一“市场需求”成就了苏秦,自公元前333年起,出自周天子直辖区内的他游走于各国间,最得意时期曾身佩六国相印、享受的待遇比肩诸侯,让无数艳羡者跟风模仿。
但有攻便有防,为了破解六国的合纵(各国南北纵向散布),连横应运而生(秦国与各国东西横向分布)。而连横策略的突破点,就在于合纵的理论缺陷:
对于六国来说,合纵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本国利益;而压制秦国东进、避免这一虎狼之国在中原横行,就符合各国的利益。
但这只是利益的一方面,各国的根本利益是什么?对外扩张、扩大地盘、获得人口和财富,最终取周天子而代之。也就是说,所有诸侯国都想当秦国,只是暂时力有不逮而已,所以姑且联合起来枪打出头鸟、针对秦国。
因此,合纵其实也就成了柄双刃剑:联合起来压制秦国自然毫无问题,但各国也无从对盟友下手了,那还怎么发展?
俗话说,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各国自身实力有区别,与秦国的距离、所受的威胁也相去甚远,想要长期保持一致对秦的积极性谈何容易。在现实矛盾的刺激下,一旦秦国以让利的方式抛出橄榄枝,各国自然很愿意抛弃这一松散的同盟关系。
因此,秦国只要搞定一两个国家,合纵就会瞬间土崩瓦解,比如在公元前333年苏秦促成了六国合纵,但在下一年秦国就任用犀首联合齐、魏攻打赵国,苏秦的心血瞬间付诸东流。
在随后,各国视现实的需要,屡屡在合纵、连横间摇摆,一度给秦国造成了极大困扰,强大的楚国尤为突出。
横亘在南方的楚国地大物博、物产丰饶,由于底子厚,当初吴起的变法虽短暂,却已使楚国霸气外漏、让各国头疼不已:“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后来变法虽废,但楚国的硬实力尤在。
公元前333年初(合纵之前),楚国曾挥师北上,在徐州战胜曾于数年前大败魏国的齐军;10年后,楚将昭阳击魏、伐齐,齐王向纵横家陈轸求助才消除兵祸。
不过面对生机勃勃、地形四塞的秦国,楚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像楚威王说的那样:“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
因此,楚国长期参与合纵战略,利用中原各国对秦国的恐惧,提升本国地位、抢占有利身位。公元前318年,在苏秦的组织下,楚国曾带头率六国联军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
而东边齐国也让秦国无法轻视,公元前314年,该国趁着燕国内乱,用时50天占领这一邻国,创造了战国以来的最强武功。而且,鉴于秦国咄咄逼人的气势,当时的齐、楚两国正在结盟。
秦国当时在干啥?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吞并了巴、蜀,实力再次上了一个新台阶:“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积蓄实力再次东进的秦国,首先面临的是齐、楚联盟的大问题。只要这两位巨头同穿一条裤子,秦国压根没什么戏:“秦王欲伐齐,患齐、楚之从亲”。所以,轮到张仪上场了。
张仪的最大才能,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是他的“三寸不烂之舌”,但这只是表象,对大局的把控、对各方优缺点的洞悉、对人心的精准把握、缜密的思维逻辑才是撒手锏,我们看看他是怎么用六里地骗楚怀王的。
张仪的这次行动,纯粹是诈骗。他找上门后,向楚怀王提出了这样的条件: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割让方圆600里的商於之地给楚国,双方和亲结盟。
面对这一橄榄枝,楚国君臣是什么反应?“楚王说而许之,君臣皆贺”,也就是说,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种交换是合理、有利且可行的:
商於之地位于秦、楚两国交界处,是当初商鞅在时秦国从楚国手中夺取的,秦国如今借花献佛,这很合理;
更可况,春秋战国以来,把土地、城邑当成外交工具原本就比较常见;
春秋以来的数百年间,秦、楚本就时常通婚交好;
齐、楚结盟,楚国只得势而未得利;若秦、楚结盟,楚国势、利两得,这极其符合楚国的现实利益诉求。
因此,在楚国君臣看来,这是一笔合理的生意。
张仪正是精准把握了楚国朝廷的上述心思,同时,他对下一步可能发生的情况已经做足了预案:
送六百里地是不可能的,这就是纯粹的欺诈。但骗局迟早会败露,张仪的下一项任务,就是把败露的时刻拖到齐、楚彻底断交之后。因此他处心积虑的假装摔伤,继续跟楚王玩起了心理战术;而此时楚怀王已经骑虎难下,竟然对此毫无警觉,反而加快了断交的动作,由此彻底上了张仪的大当。
而当谎言揭穿之日,就是两国兵戈相向之时,但在张仪出使之前,他和秦王已经对此做了充足的准备;因此,当恼羞成怒的楚怀王发兵找回颜面时,却被严阵以待的秦军击败;商於之地没得到,反而失去了汉中郡,还丢掉了跟齐国的盟好关系。
总而言之,这次张仪的计谋之所以能得逞,在于他精准把握了楚国君臣头脑中持有的传统思维,用自己的欺诈、算计使是对方掉入了陷阱。
只有同为纵横家的陈轸看出了张仪的心思,并向楚怀王指出了关键所在:“秦国之所以向楚示好,关键是忌惮齐、楚联盟;如果楚国与齐断交,也就失去了手中最大的牌,商於之地必定拿不到。因此不如先拿地、再绝交。”
但陈轸作为外来人员,在楚国朝廷并没得到足够的重用,所以张仪这次计谋得以成功,也有侥幸的色彩。
但他第二次骗楚怀王,则体现出何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秦国这里吃了大亏,楚怀王并没有恢复冷静、总结教训,只是陷入对张仪的愤怒之中。其实这也可以理解,像张仪这种以诸侯国信誉为代价的欺诈,可谓是毫无底线,在之前几乎没有出现过;吃了这等大亏,换作任何人都会对张仪恨之入骨。
而此时计划对楚国进行安抚、抽出精力对付中原诸侯的秦惠文王,也许已经想把张仪送给楚怀王供其出气。但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张仪竟然自告奋勇要求前往楚国。
张仪的胆气,源自他对人性的洞悉、对情报工作的缜密安排:他明白楚怀王恨自己,但也明白对方跟在意楚国的利益;他还知道楚王宫的宠臣靳尚爱财、宠妃郑袖害怕失宠,而这俩人都能够对楚怀王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靳尚早就被他收买。
因此,他抵达楚国后被楚王囚禁,而靳尚很快展开了活动;担心秦王送来秦女和亲、分散自己恩宠的郑袖一哭二闹三上吊,成功让畏惧秦国实力的楚怀王改变了主意。
而随后张仪自信满满、信口开河,把秦国的优势吹嘘得天花乱坠、把楚国的劣势说得危言耸听,并且指出了六国合纵的脆弱性,随后为楚王指出了一条明路:跟秦国结盟。
于是乎,张仪不仅没丢命,反而空手套白狼、说服了楚怀王打落牙齿和血吞,充分向我们展现了何谓不战而屈人之兵。时势造英雄,在战国群雄博弈空前白热化的大格局下,张仪把握了机遇,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缜密头脑,创造了“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的奇观,不愧为一时英杰。
但张仪之所以成功,是建立在秦国一骑绝尘的实力之上的。在任何年代,外交都是国家意志和实力的延伸而已,如果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撑,任何巧舌如簧、聪明机智都是无根之木。
其他网友回答
楚怀王并不笨。
第一,他即位初期还是很有作为的。这说明他智商不低。第二,早年他是积极合纵,曾为合纵长攻秦,可见当时采取的方针是与秦为敌的。后来被张仪骗得团团转,应该说与他后期对外政策的巨大转变有关。
为什么他后来改变了对外方针?
一来他可能看到山东诸侯之间矛盾重重,不值得信任,几次合纵都无功而返,反倒自己打起来了,合纵抗秦之路走不通;
二来秦宣太后即芈八子执政,他可能觉得自己是她娘家人,比较好沟通。于是转变政策,由抗秦变为寻求与秦国结盟。
这也就很好理解他后来的那些举动了。他这人本就毫无主见,对政治形势理解得太过简单,因此一旦有了与秦国结盟的念头,就一厢情愿地相信秦国也是愿意的。张仪摇动三寸不乱之舌,对他来说,正是瞌睡遇到枕头,不想昏睡下去都不行。
他也就来不及细想:秦国当时已经是国富兵强,有吞并天下之心,楚国是六国中最强的,又与秦国相邻,正是秦国一大威胁,而韩魏之流已经衰落,见秦国就像耗子见了猫似的逃还来不及,秦国肯定不会把他们放在眼里;而齐国又太远,威胁不到秦国,秦国跟楚国结盟有什么好处?反倒是秦国与韩魏等国结盟攻打楚国才符合秦国的利益。楚怀王对国际形势判断失误,才导致后来一系列“愚蠢”的举动,最后断送了楚国八百年基业。
不过楚怀王总得的来说还是个好国王,相当有骨气,宁死不割地,真正验证了楚人有爱国传统那句话。
其他网友回答
一点不笨,只是有点过分自信而已!战国时期兵不厌诈,出尔反尔的事并不少见。即便是600里变6里也不是张仪首先开始的,最早使诈的其实是魏国。在秦魏河西大战之后,魏王派人求和,而和谈的条件就是魏国割让河西地区给秦国,但是魏国并没有立马割让土地,而是拖了两年时间,这时候魏国又恢复了元气,翻脸不认账了,这是公元前333年直到公元前326年,秦魏爆发长达7年的河西战争。这是魏国直接衰弱的主要原因,没有任何侥幸成分,就是国家硬碰硬被打穷了。所以,这是强国的自信!秦国正是有着这种实力他才不怕魏国出尔反尔。同理类同于楚国。
以楚国当时的国力,如果跟秦国一对一单挑,秦国未必能赢,甚至败的可能性很大。比如在汉中大战以后,楚军8万全军覆没,而秦军也付出了6万人的代价惨胜。但是楚国当时的人口比秦国多一倍他立马恢复了元气,而秦国却还在一边休养生息,这也是后来蓝田大战的起因。
在张仪欺楚之后,楚国发兵北上进攻秦国,一路攻破武关直接进入关中,包围秦军于蓝田,实际上这个时候秦军败局已定。但是没想到跟秦国身为死敌的韩国魏国却选择跟秦国结盟,派兵进攻楚国,韩魏两国联军切断了楚军的粮草并包围了楚国国都,这才是楚国兵败的主因。所以呢,楚国当时确实有让秦国不敢出尔反尔的实力,只是造化弄人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苏秦用自己的智慧连合六国联盟,自己当盟主,掌六国帅印,把商鞅变法后的强大秦国20年不敢出关攻击六国,这六国则都得到了20年的安宁。苏秦死后,张仪当秦国宰相出来搞连横,把六个国家拆散,秦国就对六个国家各个击破。那时候的苏秦张仪,能有自己的水平把春秋战国时期的七个国家左右摆布。他们有了这样的智慧,则七个国家大王的智慧都被他们两个人的智能玩得团团的转。那个时候六国得到的稳定,是靠苏秦,秦国能统一六国,则靠张仪,有了这个正确的原理,则不能把楚怀王当做傻子看,而是把这个张仪的智慧当做太狡猾太利害看的才能正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