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地大物博的楚国,面对秦国,为何输的惨烈?
优质回答:
楚国打不赢秦国主要原因在于政治制度落后,国力无法凝聚,兵无战心,民无争心,君无雄心!与秦国内部铁块一板相比,楚国内部则是世族林立,王命出了国都就难以执行!
楚国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并不是最多的,广大的南方之地还是荒芜之地。因楚国的特殊情况,王室占据肥沃的土地,其他广大地区都是分封给国内各大世族,且是实封!楚国的政治局面一直是熊氏、昭氏、景氏、黄氏、屈氏、项氏六大家族在共治,举凡大事都要六族共议而后决!
楚国又是变法最不彻底的诸侯国,吴起变法九年而亡,之后在老世族的胁迫下,楚国一直没有能再次变法。楚威王晚期,打算利用六国合纵抗秦的契机来开展楚国第二次变法,屈原、春申君正是变法代表人物。只是天不假年,楚威王盛年而逝,继位的楚怀王又胸无大志,最终变法搁浅,屈原死而楚国再不变法了!
秦楚二国在春秋时期是同盟关系,多有婚姻往来,因为中原诸侯国认为秦是戎,楚是蛮,因此秦楚二国结盟对抗中原诸侯国。到了战国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而浴火重生,楚国经过吴起变法而中途折戟,从此两国开启了新旧对抗,老旧的楚国最终被新兴的秦国吞并!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中原一哥,来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国土面积是最大的,军事力量,人口都不少,打不赢秦国,不是国力不行,不是将军不行,不是君主不行,是缺乏创新精神。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打不赢秦国呢?
一、楚国统治者的原因,因为楚国虽然国力强大但是它的君主除了楚庄王之外其他的都能力平平,甚至有些昏庸至及。
二、奸臣当道。任何朝代,奸臣只要当道,亡国就不远了,而秦国却不同了,它历代名君辈出,任用贤能,使原本弱小的秦国迅速的崛起。三、秦国统一之势在即。楚虽有能征善战之将也无能为力,但是楚国的国力强大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秦要灭它竟要用60万大军是秦灭六国中用兵最多的。
四、吴起变法失败。柏举之战后,楚国力量大减,再也无力参加中原大战,吴起此时变法,楚怀王被骗秦国后,贵族势力极力反对吴起,最终丧命。五、战神白起,人屠白起。白起运用水攻法,大举攻破郢都,淹死了10万军民,很快,楚国被迫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楚方城以西土地全部被攻破,而此时“祸不单行”楚国内部爆发农民起义,浪费了楚国的时间,也使楚国开始不堪一击。
综上所述,楚国打不赢秦国,也是历史的必然。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此问题。
楚国曾经是春秋时期的强国,进入战国之后依然不弱,楚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历史上楚国进行过改革,但是收效并不显著,但仗着是人口大国和领土大国,楚国也是个“难啃”的骨头!
楚国的彻底衰落始于楚怀王。前期楚怀王曾有过一番作为,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国力有所增强。但是到了后期,他开始亲近佞臣,远离贤臣(其中之一是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投江很大程度上因为这位国王的昏聩无能),搞得国力衰退,外交上他也昏招连连——中了秦国的奸计,葬送了和齐国的联盟,打秦国又打不过。
经楚怀王这一折腾,楚国的大国地位不保,国势江河日下。
历史进入战国末期,楚国的实力虽然有较大削弱,但仍然是一个地域广阔,兵源众多的国家。
但注意,此时的秦国已经今非昔比,俨然一副“超级大国”的架势了。“大国”对战“超级大国”,谁优谁劣?
1、秦国国力、军力强大。经过数百年的积累,秦国的国力已经相当强大,其他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且,秦楚决战时,秦国还兼并了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的全部或者大部分地区,人口和资源大大增加。
2、秦国君臣上下一心,秦王嬴政雄才大略,,对手下的将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发挥每个将领的最大能力。此外,秦国兵多将广,名将辈出,军队也是久经战阵的精锐之师。相比之下,楚国的军队战斗力就要差很多。
3、秦将王翦指挥有方,一开始王翦的战略思路就十分清晰:必须用大兵团作战,以猛虎下山之势打击敌人;分析敌人的弱点,不轻敌冒进,打消耗战,拖垮敌人再一举兼之。楚国之前战胜李信的军队,就是李信使用的军队人数少于楚军,让楚军占了人数优势和突然攻击的优势。在王翦的指挥下,楚军的优势不存在了——人数和突然袭击都不奏效,打消耗战又打不国秦国。于是楚国的失败成了必然。
不是楚国不经打,而是秦国真的太强大了!
其他网友回答
楚国与秦国之间主要的较量集中在战国。那么我就根据战国时秦楚交锋的历史来谈一谈这个问题。
首先要指出的是战国时的楚国地大但物就不一定博了。很多时候我们都被楚国的疆域图所迷惑,认为楚国那么大的地方一定有很多的资源。但实际上不是的。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是西汉汉武帝曾迁民众去江南,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江南依然是刀耕火种,这样的生产效率与中原地区开发完备的农业区是无法相比的。第二个例子是三国时东吴政权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消灭,同化山贼。而所谓的山贼其实就是越民。到了战国结束后的几百年的三国了,南方的越民依然让人头疼,更别提几百年前的楚国了。楚国对疆域的大部分地区其实只局限于据点的形式的控制。楚国的基本盘也就长江中下游的平原。这就导致了楚国的能动员的军队相比起其他国家没有那么大的优势。这只能算强国之一,不能算超级强国。
那么战国时秦楚第一次有名的交手是张仪的离间计实行的时候。我们今天看起来楚怀王好像很傻。但实际上这一次交手双方都在算计着对手。现在的史书中关于张仪欺骗楚怀王拆散齐楚联盟的记载使我们觉得楚国失败的原因在于主动放弃齐楚联盟。但我们要知道的是齐楚联盟本来就不稳定。当时天下最强的实际上是楚魏秦三国。齐国的国力是处于一个上升的势头,但并没有强到日后和秦国齐名的地步。而齐国崛起最重要的抗拒力实际来自与他相邻的楚国。十几年前齐楚刚刚打过一仗,齐国惨败。从后面的垂沙之战和齐国后面的操作来看,齐楚同盟不过是一个形式而已,楚国盘算用围弃不牢靠的盟约换土地,秦国则是指望借机忽悠楚国,营造秦楚和善对抗魏国的假象并趁机咬一口楚国。从双方最后的战果来看这次交手秦国有所获利,但绝对没有我们印象中的那么大。第一次交战楚国确实损失了8万人,但第二次交手楚国直接打到了蓝田。蓝田距离咸阳已经不远了,秦国已经在那里扎小人指望巫术退敌。秦国最后不得不贿赂韩魏让其出兵才击退楚国。试想如果秦国真得取得一面倒的胜利他还需要退到自己首都边上吗?
那么真正使秦楚实力发生巨变的是什么呢?直接原因有两个,秦楚之战后那个原先和楚国结盟的齐国联合其他国家对楚国发动的垂沙之战和楚国内部的庄蹻所领导的叛变。这两个事件彻彻底底的打伤了楚国。尤其是叛变使得楚国的大受创伤。在楚国外战不利,内乱创伤的时候,秦国则是慢慢消化商鞅变法的福利,再出手与楚国交战,这时候楚国元气大伤,无力抵抗,才出现了输的很惨的场面。而秦国对楚国的攻战持续了几十年,从怀王一直延续到了楚顷襄王,完全不给楚国修养的机会。期间楚顷襄王再送大礼,这位老兄是不折不扣的昏君。面对秦国的进攻连一点反制措施都没有,割地,赔款。在他执政期间楚国迅速衰落,沦为二流国家。
不过这不代表楚国就没有翻盘的机会。楚国在与秦国讲和后吞并了越国和鲁国,实力逐渐恢复。而在楚考烈王时秦国与赵国接连爆发了长平之战,邯郸之战。秦国的国力大受损耗。有研究者称为“秦赵在哭,楚魏在笑”。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楚魏成了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邯郸之战后魏国攻击河东秦军,楚国图谋蜀地。秦王甚至打算放弃一切征战而来的土地死守秦地。但是这次可能翻盘的机会以魏国叛离反秦联盟,魏楚大打出手告终。这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站在魏国的角度来看,秦国在长平之战,邯郸之战里表现的战力没那么厉害。长平之战秦国在赵国不擅长的山地作战尚且赢的勉强,邯郸之战更是惨败。如果自己能够趁秦国疲软之际一统三晋,秦国对自己自然构不成威胁。从楚国的角度来看如果坐视魏国一统三晋,春秋时的噩梦又要重演,而秦国邯郸之战失败在当时看起来已经虚弱不堪,因此魏国的威胁明显更大。魏楚这次交手直接宣告东方六国再也没有翻盘的机会。秦国修养恢复后迅速的发动了十年灭国战争。
因此楚国面对秦国输的那么惨是内因外因综合的结果。尽管结果楚国是惨败,但从过程来看秦国赢的也不轻松,楚国也不是没有翻盘的机会。
其他网友回答
有一个不是很恰当的对比,地大物博的楚国和军事战力强悍的秦国犹如现代的地大物博的俄罗斯与目前还是世界老大的美国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些人会不认同这个对比。
秦国,战国时期变法最彻底的国家
秦国虽不是战国最先进行变法的诸侯,但是是变法进行最彻底的国家。变法极大地促进了秦国生产力的大跳跃,大发展,是能够代表当时最先进生产力的。军事上军功制度,使秦军蜕变成了虎狼之师,与六国的战争几乎是战必胜,攻必取。
或许,那时正好就是秦国这个国家的国家上升期,东方六国无论是怎么合纵,也阻挡不了秦国的兼并。
楚国,更像一个松散的邦联制国家
虽说楚国地大物博,俨然是战国的庞然大物。但是研究楚国的国家统治构建,构建是非常的繁杂的。国内有大大小小的百越、山越部族,本身有很大的自治权利,像军队,税收,俨然是国中之国。除此之外,世族们豢养府兵,相互之间勾心斗角,彼此倾轧,楚王的命令一度不出郢都。如此这般,又如何合力抵抗虎狼一般的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