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样写出书法线条的质感?
优质回答:
陈振濂先生说“书法能成为艺术取决于线条。”
线,其实书法的生命力所在,可见喜怒哀乐,可品静扬俗雅。一根线条的传情达意,丰富了书法的视觉语言和不同的审美感知,所以具有了艺术特性。
从古至今,在书论中对笔法、对点画的阐述中,很多最终的诉求都归结为对线表现力的追求,其实就是线质感的打造。
蔡邕《笔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卫夫人《笔阵图》中的经典论述,被书家广为熟知:“‘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 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等等论述,讲的内容几乎都以线质为核心。
线质感的丰富性构建了中国书法的表现力
书法的发展历史,演绎了各种书体的流变。虽然文字为书法的载体,但真草隶篆的存在和分化和其不同线质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狂草的出现,文字的识别度不高意味着其实用功能的减弱,更纯粹地进入了艺术欣赏的层面了。
孙过庭《书谱》中对于不同书体,以及所不同的线质感是这样描述的:“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
这段论述可以告诉我们线质感的丰富性。
金属铸造锈蚀斑驳的金文、摩崖石刻经年风化的汉隶,我们学习古朴沧桑;流美尚韵的魏晋帖学,我们学的是书卷雅逸。这些不同的风格取向,对于线质感的不同塑造,来自于相应的笔法。在不同书体中各自有所侧重,如楷书中的提按和草书中的使转是各自的侧重点,那么,关于线质感共性的笔法有一下几个方面。
“逆”——欲正先反
有一则书法的小故事。宋代欧阳修带有批评意味地与老朋友蔡襄开玩笑,说蔡襄的字“如诉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下图)。但蔡襄却丝毫没有生气,“君谟(蔡襄)颇笑以为能譬。”反而认为自己能这样还不错,其实这里就是关于笔法力“逆”之妙。
陈振濂先生这样概述“逆”的用笔:线条中如果有“逆”的追求,则其力度与厚度明显增强,沉着雄浑、不可仿佛。无论形状的是粗是细,墨的是枯是湿,顺势飘忽,粗者亦疲软,逆势涩行,虽细亦劲健。学书法在练点画时,“欲横先竖、欲竖先横”的口诀是人人都会背诵的。这就有如射箭弯弓,弓不弯则箭发无力,弯弓即是“逆”,箭发即是“力”的呈现。
“蓄”——虚实相生
“蓄”的目的是让线条的力度感,纵有千斤也要使其藏而不露。姜夔在《续书谱》里这样记载:“翟伯寿问于米老曰:书法当何如?米老曰: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必至精至熟,然后能之。”我们看颜真卿的书法,筋骨盎然,劲拔弩张,但含蓄而不外露,八大山人、康有为、弘一法师等书法我们都可以见到这种蓄藏强力的感觉。
“留”——既行既驻
“凡横直平过之处,行处也。古人必逐步顿挫,不使率然径去,是行处皆留也。” ——包世臣《艺舟双楫》“只是处处留得笔住,不使直走。” ——梁同书《频罗庵论书》
这些古代的书论,已经很明晰地阐述了行笔的方法,和今天我们在很多院校里,书法教学中提倡的顶纸行笔方法是一样的。这种方式的书写亦被形象地比喻为“蚕食桑叶”,形成的线条笔迹是积点成线,而不是一笔划过,轻浮华俏,质感是厚重坚挺,力透纸背。
我们可以看看草书的线条,如怀素的作品,虽然笔走龙蛇,灵动流畅,但看的线条没有轻飘地漂浮在纸面之上,而是沉着厚重,遒劲有力。
总结:以上的笔法也是本次所回答的问题,如何让写出有质感线条的一部分内容而已。我们在实际书写过程中,是一个综合运用和把握的过程。这些是用笔的方法,对于线的外在表现,如线的形状、位置、节奏的等等都是我们写出好质感的线条所应该重视的。这里可以用一张图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这是王羲之手札《远宦帖》里的“宦”字。从图里,看出线条的转折、方圆、曲直、粗细等有节奏韵律感的变化!正是这种变化,传达了个人的精神理念,引发观看者的审美冲动,而带来艺术享受!
以上为本人的浅薄之见,希望能对写出书法的质感有所帮助,谢谢。
其他网友回答
写出好的线质,象颜真卿那样把线质写出“麻布点”的线质和象怀素那样写出“金丝条”的线质,就是好的线质,最起码最基本的中锋用笔、行笔、运笔、行笔的线质吧!
其他网友回答
常言道:熟能生巧。书法练习亦如此。创作出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闻名于世的大画家达.芬奇,尽管有其“天才的好奇心”,但学习绘画也是从画蛋练起。其实,无论是练习书法,还是做其他事情,要想取得成功,没有什么捷经可走,都是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勤学苦练的作风,如此而已。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其他网友回答
线条是书法的生命线,好书法是由好线条体现出来的,这样的线条流畅富有质感,孙过庭书谱中说的使转形质,灵性就是强调线条质感在书法中的重要性。
怎样才能写出质感的线条呢?结合我的实践经验谈谈体会
第一,最重要的是中锋用笔。很多人认为把笔拿正,近乎垂直,就是中锋用笔,这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实际上是指笔尖在正中央运行,这样,墨就落在笔画的正中间,然后就均匀向两边发散开来,中间的墨特浓,这样的线条看上去很美,立体感,像钢筋棍,像圆木,劲道,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宣纸背面墨迹清晰可见。
第二,用好侧锋,笔画粗壮的线条一般用侧锋,侧锋取妍,使线条妩媚。如果把中锋用笔比喻树干,那么侧锋就是枝叶,用侧锋要恰到好处,侧锋过多,犹如浪渣,漂浮,臃肿,缺乏主心骨。
第三,调锋。中锋,侧锋不是一成不变的,用笔的高手是调锋。具体表现在转折的线条上,很多人转折没到位,草率,使线条失去质感,例如,国,用,宝盖头,雨字头,写的是行楷,往往用方笔,此处的提按顿正是调锋的时候,把握好了,线条质感就出来了,如果是草书,得用圆笔,快速调成中锋,线条自然圆润丰满,像蛇舞动,否则就是毛糙的树皮。
最后,写出有质感线条还跟控笔能力,书写速度,章法,墨法,个人的文化素养有关联。
书法史上,米芾八面出锋,米字可谓是书法线条质感的典范。
其他网友回答
勤练篆隶,必有骨感。加大临习,熟后求生,质蕴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