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话说“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那爱评论的人,是属于无知吗?
优质回答: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出自《道德经》通行本第五十六章,此语是说修道人要遵循的法则及注意事项。话虽是说给别人听的,评论是别人的事,不存在无知一说(我们会看到很多关于《道德经》的评注,包括一些实修大家如吕洞宾的注释,这些评注有助于我们深化认识老子思想)。
这里的“知”通“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修道的人要惜言如金,轻率言论是不够明智的。沉默是金是对体悟大道的真实写照,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我就展开说一说。
老子说“虚其心,实其腹”。虚者,空也,何能让心空呢?无思无虑、物我两忘、内景不出、外景不入,才谓之“空”,一旦有言,便落于有思,有思便不能说是虚极静笃,便不能见到“道”。
老子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里的“载”是乘、驾驭;营:魂;涤除:清除、扫除、洗净;玄:专指内观,无欲观妙,有欲观徼(徼:边际、玄关、门户、关卡);鉴:镜子(多本作“览”,观照,亦如同照镜子)。该句意思是说“谁能够驾驭魂魄,中正其心,片刻不离呢?谁能够扫除心田,让心田如明镜一般,没有一点瑕疵呢?”显然,体悟大道要纯一不杂、不离不弃,倘言有出,便不能称为抱一不离,便不能说是心田如明镜一样,这也是体悟大道时的一忌。
老子说“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智弃辩:通行本及多本做“绝圣弃智”,《道德经》中多次提到“圣”、“圣人”,显然,绝圣弃智不符老子之意,绝圣弃智系出庄子后学之语,新出土的楚店竹简做“绝智弃辩”,一旦骋于智辩,便落于有思,与道相违。民者,气也,行气时要身心放松,存神忘思,自然而然,方能功效倍增。
老子说“希言自然”。希者稀也,乃至默无声息;飘风骤雨不能持久,唯有道能持久,故“从事於道者同於道”,意即你要想修道,必须遵从道的规律法则,缄口不言。
老子说“善言无瑕谪”,这里我们看到老子惜言如金,要么不说,要发就发别人之未发,高屋建瓴。
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道家如鬼谷子、范蠡等为何如此厉害?万物自有定数,万事自有解数,无外乎阴阳的盈缩消长,而阴阳的盈缩消长,修道大家多能了然于胸,其如诸葛亮所言“非宁静无以致远”,意即你要想思想深邃,必须虚极静笃,自然万物的变化以阴阳变化的磁场方式与人体进行信息交换,也就是人常说的天人合一。
道贵“无知无欲无为无争”,道贵“大言希声”(大言:至言也,穷理也),要么不发,要发便发别人所未发,故“善计不用筹策”,胸有万壑、腹有珠玑,引机而动,神鬼莫测。
有人会说,既然“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为何老子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人来到这世上,难道仅仅是匆匆来、匆匆走吗?这样未免索然无味了!好的思想还是希望有传承的,即便是淡泊名利、恬淡守素的修道大家,亦会于空清洞天留下墨宝,以飨后人。国人历来有“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金玉良言不仅是个人的精神财富,更是整个社会的宝贵财富,老子留下惊世骇俗的扛鼎力作,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他网友回答
知者不言,知,就是明白,懂了,大家都懂了,明白了,再说出来,就是啰嗦了,言者不知,就是要讲大家不知道的,不懂的,讲的人要注意怎样讲,才能让大家听明白,听懂。比如说,中午了,大家去把午饭吃了,一个小时后再接着研究这件事。也可以说,大家去吃饭吧,吃完饭再接着研究这件事,请问喜欢前者后者。
其他网友回答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其他网友回答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知者不笑,笑者不知。
知者不言,并不是知者少言。言者不知,似乎是无知者多言。
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