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小时候,你们都是怎么过端午节的呢?
优质回答: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而对于我来说,小小的粽子更是一种无法忘却的情感寄托。小时候,过了年便盼着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可以吃上母亲亲手包的粽子,香甜的粽子是幸福的享受。现在,母亲离我们远去了,每逢端午节吃粽子我就会想起了慈祥的母亲,这不仅仅是一枚粽子,这里面包着的是无尽的母爱,它映照着的是母亲一颗疼爱儿女的心。情思至此,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头,不觉间已模糊了双眼,心间却有一份温暖。
母亲健在的时候,无论身在哪里,端午节到了,我都要赶回家里,吃母亲包的粽子。
每年端午节到来时,母亲就会泡好粽叶,黍米,小豆,红枣,包上一大锅粽子。那时候,我虽然不知道这些用料有什么讲究,但看到母亲包粽子熟练的动作,闻到浓浓的黍米香,心都已醉了。
“粽叶清香裹糯米,红豆其中惹相思”。
从小就喜欢吃甜食的我,自然对粽子也是情有独钟。当年我对粽子的热心,着实是一个“馋”字。每年端午节前后是我最开心的日子,因为这正是家乡粽子飘香的时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就像过年一样。那时,因物质匮乏,家乡粽子的原料主要就是黍米,现在已很难找到黍米粽子了,取而代之全是清一色的糯米粽了。然而,包粽子却让母亲多受了许多累,至令我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那些年,每到端午节,母亲就洗净苇叶,把黍米,小豆,蜜枣一起放入盆中浸泡,半天之后,开始包粽子了。
母亲的手艺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我们都爱吃。那时,我放学回到家守在母亲身旁,看着她灵巧地包粽子,有时,我还会当帮手,给母亲传递苇叶和绳子,看她包粽子简直就是一种艺术享受。只见母亲熟练地抽出一片粽叶,一叠一卷把一片苇叶折成漏斗状托于掌心,再用另一只手把米从水中捞出,沥净水分放进漏斗里,放几颗蜜枣,用手按实。然后再抽出一片苇叶三叠两折包好头,最后用一根金针叶条或五色线绳三缠两绕,那齐齐整整,青翠欲滴的苇叶在妈妈灵巧的双手捆扎下,包着精亮的黍米,搭配着红里透亮的蜜枣,一个有棱有角的粽子就包好了,整个动作连贯流畅,绝无半点拖泥带水的感觉。
我们家姊妹们多,包少了不够吃,就这样,一个,两个,三个……母亲包了一大锅,忙得不亦乐乎。我和五姐守着粽子下锅,守着腾腾热气中飘出的粽子清香,一种急切想吃的欲望就怆怆然了,期盼着一锅热气腾腾的粽子快点出锅,那香味让人魂牵梦绕,急不可待。
望着刚出锅油光发亮的粽子,醇香扑鼻而来,不用吃就勾起了极大的食欲,轻轻的剥去粽叶,红白相间的光滑的粽肉呈现在眼前,甜软的黍米,再加上饱满的小豆,真是清香四溢。轻咬一口,满嘴芬芳,清甜香醇,溢满喉咙,”味道好极了!”此情此景,连同母亲操劳的身影一道融入了记忆的最深处!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关于端午节小时候怎么过得?我视频里有具体的回答,希望您观看!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70后出生的人,你现在已经是中年人了。想起小时候吃的粽子,仍然现在是历历在目。那时候我们都还很小,80年代初的时候上的小学。那时候一到端午节,我们这边也就是粽子里面包的是大枣,而且站着一点糖吃,也就算是过端午节了。其实端午节让我们最高兴的就是能拿着鸡蛋去学校的课堂里跟同学们比磕鸡蛋。那时候只要是自己的鸡蛋又尖又硬,往往是战无不胜的时候,才感觉这端午节是最好的礼物了。
后来我们上初中的时候,家里的条件也开始好了。老妈自己在园子里面养了许多的小鸡,等到端午节的时候爸爸就把这鸡杀上一两只。然后老妈用着鸡胸脯肉给我们包鸡肉馅儿的馄饨。用鸡骨架熬成汤,到现在那肌肉的馄饨我到现在还记得特别的深刻,让我现在想起来还存一些余地。
其他网友回答
小时候,在端午节的前一天,妈妈会把粽子包好、煮熟。然后,第二天,天刚亮妈妈就把我们几姐弟叫醒,给外婆送粽子去。
那个时候,农村有自行车的很少,我们家就没有。去走亲戚都是走路去的。
虽然我外婆家跟我们家是同一个镇的,但是也有十里八里的路程。更糟糕的是,有很长一段路都是在山脚下。
我们几姐弟走在寂静的山脚下,周围空矿,再加上偶尔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全身发抖。在山路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条几米深的大坑,要从坑上的石板过。在石板上往下看,只见坑两旁很多树木,却不见坑底,更加恐怖。
走到外婆家已经中午了,中午吃了饭,我们又往回赶了。最后回到家,太阳已经下山了。
其他网友回答
我们老家以前过端午节,并不吃粽子我第1次吃粽子差不多都十六七岁了吧。
我们过端午节是要油炸东西,面食做的我们叫老瓜头的东西。炸东西的时候第1个一定不能吃,炸出来先丢到灶台里面火堆里。
还会去割艾草,回来绑住挂在门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