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草房子》第一章的第二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优质回答:
喜欢油麻地小学那个冬暖夏凉的草房子,这里不仅仅是桑桑的教室,也是他的家。桑桑有着一些异想天开的想法和出人意料的行为,把家里的碗柜改成鸽笼,把父母的蚊帐做成网来捕鱼虾。由于这些事,他被母亲用揍、拿掉帐子、太阳下曝晒等惩罚,并没有改变他那个与众不同的想法,更会做出莫名其妙的行为。也许是玩童的天性,也许是有意为之…反正,桑桑成了小伙伴们眼里的“笑星”、“明星”。然而,自从戴着新帽子的秃鹤出现,桑桑那美好的感觉就成过去。人们的眼睛盯着那顶雪白精致的帽子:优雅的帽舌,细密而均匀的网眼…满眼都是俊气而潇洒的秃鹤。桑桑就像人们吃剩下的枣核,成了秃鹤的反衬,他只好拖着竹竿,尴尬地站到了场外。
其他网友回答
草房子第一章的主要讲的是:
“陆鹤”是一个秃顶的孩子。随着日子的流逝,六年级的“陆鹤”感觉到了自己的秃顶使学生“戏弄”的对象。
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陆鹤为此做出了反常之举。他用不上学了逃避同学异样的眼光,用生姜擦头希望在七七四十九天后长出头发来,用戴帽子企图遮掩自己的秃头。
当这些都使自己陷入更“糟糕的境地”时,他索性在“广播操”比赛这样的重大日子里,把自己头上的帽子甩向了天空,导致全校的广播操失控,而错失了“第一”的荣誉,“就这样,陆鹤用他特有的方式,报复了他人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即使陆鹤用这样严重的错误来报复别人对他的侮辱当他们学校的文艺演出缺少一个秃头的演员时,他毅然站出来,承担起了这个重要的角色,而且把这个角色演得一丝不苟,活灵活现。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草房子》是曹文轩的一部经典少年儿童小说,这部小说曾经获得了“冰心少年文学奖”等多个奖状,是曹文轩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在《草房子》的第一章第二小节里,作者主要描写了关于主人公桑桑的故事,并把桑桑无忧无虑的生活展现给大家。
桑桑是校长的儿子,他是一个整天无忧无虑,但是又有点小坏的孩子。因为特殊的家庭背景,他不用去操心生计,每天除了上学,就是无所事事的干一些无聊的事情,比如把家里的碗筷柜子弄成鸽子笼给鸽子安家,把妈妈夏日的蚊帐扯下来当渔网,还悄悄的的拿出了父亲的棉衣棉裤,在炎热的夏天穿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活生生的成为了油麻村小村里的一道制造风景线的孩子。也因为这样,桑桑经常被父母给予一些小小的教训,但是桑桑并不以为然,他依旧我行我素,做着自己认为喜欢和自在的事情,继续淘气,继续做着异想天开的美梦,然后继续一个人尴尬和失落,一会成为主角进场,一会又被其它孩子无意中的动作逼得退场……整个第一章第二小节,关于桑桑的出场,描述的自然到位。这一章桑桑的出场,也为后面的故事做了铺垫。
而作者为什么去在这一小节安排桑桑这个人物的出现,原因可能是有以下几点:
第一:桑桑是全书贯穿始终的中心人物。
看完这部少年小说,你就会知道桑桑是这部小说的主角,其它的几个人物的故事和出现,实际上都是围绕桑桑这个人物进行展开描写和铺垫的。
桑桑其实是作者曹文轩的缩影,故事原型就是曹文轩本人,因为作者本人小时候就经历过这么一段童年经历,所以才经过加工整理,写出了《草房子》这部少年儿童小说。
这样就不难看出,桑桑作为全书的主角,这时候出场是很合适的事情。因为作者需要引出这个人物,然后写后面的故事。
第二:故事情节的需要,也预示着这个人物该出场了。
桑桑作为全书的主人公,在一开始并没有直接出场,作者通过一个小节描写秃鹤的故事,然后自然的引出了桑桑。作者在这里运用的铺垫式写作手法让这部小说自然流畅,可读性很强。桑桑在第二小节中出场,让人一开始并没有觉察到这个人物的重要性,但是桑桑的淘气形象却在这里被描写的精彩极致。作者在这里也暗示了他童年生活的幸福,淘气归淘气,但是始终是一个在无忧无虑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
第三:为后面的人物故事埋下伏笔,起到引导作用。
作者在这一章写了桑桑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不仅真实描写了作为故事背景之后真实本人曹文轩的童年故事,也为后面桑桑不断受到少年启蒙和成长做到了引导和暗示。这部小说主要贯穿桑桑这个故事人物,在描述故事的同时告诉我们关于桑桑在经历了童年中的很多事情后,由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不断的成长、蜕变、认知的一个过程。
作为主场人物,桑桑在这一章的第二小节的出现,就显得很重要,也很符合逻辑。作者需要描述这样一段关于桑桑的童年生活,来与后面桑桑遇到的很多事情作为对比,让故事不仅一步一步的推进下去,也让这个主线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鲜明,最终在读者心里生根发芽。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似乎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并一口气读完了小说,阅读完后,觉得作者的功力不错,写得非常自然,也很有趣,在有趣的同时又有一点淡淡的忧伤夹杂在情绪里面。尤其对于桑桑这个人,让人充满欢乐感和忧伤感,读完之后思考了很多。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一起交流讨论!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