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何都归司马家 三国为什么尽归司马懿

网友提问:

三国之后为何尽归司马家?

优质回答:

首先感谢问答的邀请

您的问题是三国之后为何尽归司马家?

要回答您的问题,首先我们先简单的讲一下三国,三国时代在我国古代史上可谓是光彩万丈,再一次的促进了东西南北方的大融合,三国的历史是《二十四史》里面的第四史,通篇《二十四史》最好看的部分也是前四史,说了半天,这三国是魏国,蜀国和吴国。

当时曹操起兵,经过了大半生的运作,终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震天下,占据了当时最为富庶的九州,刘备作为皇室宗亲,一生颠沛流离,最终获得了巴蜀之地,孙权借助老爹和老哥现成的蛋糕经略江东,三分天下。

曹操死后,曹丕继位,这曹丕没有跟他父亲一样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是废了皇帝自己当家做主了,做了魏文帝。曹丕当皇帝后,刘备孙权相继称帝,三国的历史正式开始。

说实话,小编觉得,曹魏的实力无论是在三国割据之前,还是三国割据期间,乃至三国割据之后,都可以一力碾压其中两国的任何一国,但是三国又是平衡的,吴蜀长期联盟,单挑我挑不过魏国,那咱们就群搂。二打一肯定没问题,所以三国就这么一直持续着。

先说说曹魏吧,曹丕继位虽然文治武功也还不错,但是曹丕诛杀自己兄弟,打击曹家子弟,这就在无形之中削弱了曹氏的力量,以至于到后期司马家篡权,竟然没有曹家的人能够与之抗衡。

接着说蜀汉,刘备白帝城托孤,把后主交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是真心疼这个后主啊,朝中大小事,军中大小事都是自己做主,从来不给后主表现的机会,以至于他死之后,蜀国政事军务停滞不前,苟延残喘,到了魏国灭蜀之时,连像样的领兵大将都没有,刘禅最后留下了千古美名”乐不思蜀”。

再说东吴,老孙家两代三人经略江东,孙权最终称帝,前期治理的也不错,可孙权晚年就完全变了样,猜忌多疑,这还好一点,到了他的后代继承皇位之后,那就是喜淫好杀了,杀的东吴也是人才尽失,最后被灭国。

简单的说了说三国的情况,咱们回归正题,这三国的实力咱也都知道了,魏国最强大,而司马家是魏国的宠臣,重要的谋士,司马家在曹魏经营多年,也是根深蒂固,因为曹丕的原因,在他死后曹家实在是没有了像样的人才,所以司马家就轻松的篡了权,曹家没人是曹家的事,可是魏国在曹家的治理下那是人才济济,兵强马壮,经济繁荣,如果说司马家一统天下,那么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因为魏国本身的基础太好了,而其他两国在发展的后期都已经败落了,最终三家归晋。

本回答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是实力差距大,受三国演义影响大多数人心中倾向于蜀汉,是正义的一方,创业过程也励志。其实,三国中曹魏位于中原地带,实力最强,可以说蜀吴加在一起未必有曹魏实力大,要不是赤壁大败,曹魏早已统一天下了。蜀国多山,吴国多水,是阻挡曹魏统一的屏障,曹魏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其次,曹魏内部,曹操后曹丕曹叡两代帝王都早亡,后代小皇帝给司马氏留了机会。曹家对国家逐渐失控,曹丕要负主要责任。曹丕心胸狭窄,打压曹家夏侯家等皇族实力,防止夺权,在曹叡时期曹家夏侯家皇族已经出现人才断层,第三代小朋友又没成长起来,难担大任。就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曹叡依然拒绝起用曹植一支力量,造成在人才真空情况下,以司马氏为首的士族占据朝廷各重要岗位,盘根错节深入权力机构中。到曹叡托孤时,仍不信任重用皇族,而以曹爽司马懿为托孤大臣,错过了最后一次拯救曹魏江山的机会。

其他网友回答

“天下尽归司马懿”这句话,应该是后人看完《三国演义》后总结出来的。魏蜀吴有什么可争的,争来争去,天下其实都归了司马懿,你们都只短暂的几十年。曹丕、刘备、孙权虽仅只差一年相续篡权或立国,但魏国只历五帝四十五年历史,蜀汉仅先后两主四十二年光阴,还出了“乐不思蜀”的笑料皇帝阿斗,吴也仅四代君主五十八年。    有点不懂的地方,司马懿没有篡权,一辈子当重臣,其两个最得意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有纂权之心,但同样没有纂权,等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真正当皇帝统一天下时节,司马懿及两个儿子早就作古了。按理应该说天下尽归司马氏或者天下尽归司马炎,何以要说天下尽归司马懿呢?        真正理解这句话,只能从三国历史中去寻找答案。   众所周知,司马懿是三国时期一个大名鼎鼎的智者,也是一个流传千古但却有争议的名人。任凭《三国演义》如何把他描绘得老奸巨滑,如何在诸葛亮面前心惊胆颤,但这都只是罗贯中创作的结果,只代表个人意见。事实上的司马懿智慧远远高于诸葛亮。至今陕西一带还流传一种鼓韵,叫“得胜鼓”,就是纪念司马懿大胜孔明而编制流传的。    司马懿一生是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特别是担任曹操秘书的十多年,学会了不少曹操的韬略,很多颇有见地的意见也得到了曹操的肯定,只不过是当秘书,虽然有才气的表露,但很难有决断的作为。但从曹操晚年曾做过“三马同槽”的梦来看,曹操对司马父子三人是极端相信和倚重的。    司马懿一生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与诸葛亮斗法并战胜了之。诸葛亮自《隆中对》的初期战略目标实现后,好象彻底换了一个人,为了实现理论上可能的一统天下,为了展现自己平身所学,含泪连上两个底气不足的出师表,带领一支哀兵六出祁山欲消灭魏国。但每次均寸土未得,寸功未立,无功而返,至多只是把司马懿“吓”出一身冷汗。司马懿用一招即坚守不出化解了诸葛亮的所有招数。最后诸葛亮实在没有手段,使人拿着妇人的衣物去羞辱司马懿,要司马懿出战。但在“忍者神龟”司马懿面前没起任何作用。所谓最有智慧的诸葛亮去激司马懿出来较力,真是黔驴技穷。最后诸葛亮这个所谓第一号大智者被司马懿活活拖死在五丈原。司马懿战胜诸葛亮,是综合素质的较量,是一个求真务实的战略军事家战胜了一个事必躬亲的政治军事家。诸葛亮一死,三足鼎立的天平已开始倾斜。    二是与魏国的皇公贵族斗智,最后取得了实权。司马懿一生是靠真本事创业的,但却两次遭贬。先是被诸葛亮使离间计,曹睿疑而弃之。虽闲居在家,但未忘国事。在诸葛亮入魏之危难时节,终于被重新召用,委以重任,并不负众望打败了诸葛亮。后是与曹氏宗族实力派曹爽共把朝政,被曹爽使计而明升暗降闲居“养老”,靠用计骗过曹爽发动政变重新夺取实权。数历艰辛,司马懿深深懂得了权力的重要性,从此加强了对权力的把持和控制,成为魏国的实力派人物。    三是教子。教子是件大事,司马先生做得很好, 其子司马师、司马昭颇有父风,智慧超群,是魏国后期的顶梁柱。在打仗靠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年代,有如此两个杰出的儿子,司马懿的事业可谓后继有人。         完成了如此重大三事,司马家族势力如曰中天,在司马昭时期既可夺权称帝了。但司马昭没有这样做,而是仿曹操不背纂国名,这就是所谓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诸葛亮经营的蜀国很无能耐,司马昭很快完成了伐蜀的任务,但不久却病逝了。其子司马炎继位,这下没那么客气了,很快将魏换成了晋,坐上了皇帝的宝位,并在15年后灭吴,完成了一统山河的大业。    晋朝源于司马懿,始于司马懿,是历经三代努力而取得的基业。因此,后人总结“天下尽归司马懿”确实很有道理,这是世人的共识。你司马老先生作古了,但在你一身中如履薄冰,积善积德欲为但没表露出来的愿望在孙子手上得到了实现。天下不是你的吗!

其他网友回答

简单来说,三国都认真发展,魏始终会是势力最强的一家,地盘大,人口多,生产力也始终走在前列。不出意外,会是处在中原的魏或者魏的替代者最终一统天下。这也是诸葛始终坚持要北伐的重要因素,不打的话,魏的发展会比其他两家快太多。

而在曹魏集团里面,创业一代,甚至二三代的智计人物,都没能活过司马懿。曹魏从曹操,曹丕,曹睿,都还能压制住司马懿,到曹芳就不行了,表面上输在曹爽的疏漏,实际上任何一个有利的契机都能让司马家一跃而起。拿下曹爽后,曹魏基本上就等着姓司马了。司马懿作为长年处于前线,唯一能防死诸葛的人,在军中朝中都积累了很多的声望,后来他的两个儿子,也是军事政治两手都很硬,然后的事,水到渠成,三家归晋,司马炎当了皇帝。不过司马家的好运势,基本上也耗得差不多了,后面的司马氏,不是傻,就是傀儡,最终走向衰亡。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