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农村俗语,三年又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怎么理解?
优质回答:
这是中国几千年的民族传统风俗,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从前没有现在的化纤制品,人们的衣服,床上用品全都来自农业,还有装粮食用的也是麻袋、口袋,书生装书等物品全是用袋子装,这样制作棉布的棉花就更缺少了,因为粮食一直是很民生的主要食物,土地农民得交地租粮,还要留给自己家人用,所以,人们都把粮食看的重要,棉花只是地头或不好的坡坎地种一点,棉花少了棉布也就贵重了,所以不论穷与富都对棉布很节俭。一般一身衣服都要穿十多年!缝缝补补也就是常有的事了。
如今社会进步了,化纤制品结实耐用又美观,缝补的衣服人们都不太见了,今天的年轻人对布的理解少了!
其他网友回答
那是旧社会,现在时态也变了,生活也好了,蓬蓬补补的日子早就不存在啦!
其他网友回答
我三岁时,就遭遇了大困难,自小就常听妈妈唠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在我印象里,因为家穷,很少有添衣机会,就是逢过年也没有,都是捡拾戚友弃下不要的来穿。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在说穿衣,虽有些夸张,却很好的体现了勤俭节约持家好风气。三不一定是实指,可以理解多。旧时物质缺乏,经济不丰富,大多人不富有,甚至都困难,所以都要勤俭节约持家才能过好日子。饱汉不识饿汉饥,没穷过不知穷滋味,我是从穷困中过来,我深知勤俭节约的重要性。
现在不同了,经济发展了,大多人过上了小康,物质丰富了,生活大大改喜好转了,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大多没饥过穷困过,不懂俭约,常表现享受的奢华而时见浪费,这不免令人惋惜和添忧愁啊!创业不易,守业更难。就是富裕了,也不应奢侈浪费,也应保持勤俭作风才是。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记得这句话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指在旧社会和贫困年代,穷人穿戴的衣裤、被褥等物品。因为贫穷,吃不饱,穿不暖,忍饥挨饿,缺吃少穿,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穷人还有一个顺口溜:
起的比鸡早,
睡的比狗晚。
吃的比猪差,
干的比驴累。
这就是那个年代,穷人贫苦生活的真实写照。
其他网友回答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是毛泽东时代的口号,意思是新衣服穿三年就旧了,有的褪色了,还可以穿三年,再以后就需要补了,破的地方太多了,补好了就可以再穿几年。
当时的物资贫乏,求大于供,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工厂少,没有机械化的设备生产,人口多,一切东西都用票,比方布票,粮票,油票,煤油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
如果你要买衣服,还没有现成的,都是去商店,(那时候叫百货),割几尺布找裁缝做,还得另割布兜,要十天半月才做好,穿在身上那个美啊。
一年可以添一件新衣服,衣服小了就帮一帮,接个裤腿或袖头,连毛主席都穿多少个补丁的睡衣呢,并且在他老人家逝世以后,还展览过,应该毛主席纪念堂还有展示吧?
那时候穿带补丁的衣服并不丢人,只是出门别穿,出门穿件新衣服撑面子,有的人就出去借人家的衣服,连我都借过嫂子的衣服,出去对象呢,但没有成功。
贫穷让人们没有了理想,更压抑了人们的欲望,没有人喜欢穷,可没有办法,没有挣钱的道,那时候割资本主义尾巴,不允许自己出去做买卖,只有耍手艺的人,木工和瓦工给人家干活,回来还得向生产队交钱,他们可以在私人家吃饭,家里就省油省粮了。
现在的生活和生产队的时候,简直就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谁家还能有补丁的衣服?
吃的好,穿的好,是多么幸福的生活?
我们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日子,多少先人为了今天的生活,保卫国家而流尽最后一滴血?
勿忘过去,展望未来,我们要好好工作和学习,为祖国的强大做好自己份内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