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死因与雍正继位 康熙临死前跟雍正说了什么

网友提问:

康熙死后雍正当上皇帝真的是康熙的旨意吗?

优质回答:

世称清"康雍乾"盛世的中间那一位一一雍正皇帝。与父皇康熙皇帝和儿子乾隆皇帝相比,十三年的皇帝当的相当不容易。

至今都未洗清篡位的嫌疑。

康熙两废太子后,再不准朝臣妄议。故临终不能说话时,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要传位于谁?成了千古一谜。

至于民间多有传言,遗诏上是传位十四子,而雍正改成了"传位于四子",肯定是杜撰的。即不符合旨诏书写规制,当时应是於而不会是"于"。

当然己掌握了康熙宝玺的雍正重写一份传位诏书是轻而易举的。人们只所以对雍正的皇位存疑,是有原因的:

一,康熙生前从未有由雍正当接班人的痕迹。只是他登基后,才有了说法:康熙对雍正的儿子弘历很是喜爱,接入宫中悉心调教培养,以便将来能继承大统。所以雍正才成了沾儿子光的过渡皇帝。

二,雍正做为冷面王,朝中并无势力,九龙夺嫡,他是最没有实力的一个。但他身也却有一个高人一一邬思道。康熙临终召见诸皇子时,己为他制定了一个周密计划:内廷由九门提督隆克多做内差,秘放十三弟去控制丰台大营,外有门人一一陕甘总督年羹尧阻击大将军王胤禵。尤其是邬思道最后一句话:即便皇位传的不是你,我们也能夺得皇位,稳操胜券。

三,自雍正后,传位诏书改为提前写好,一份密藏,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后面。这不正好印证了,为防止后世子女学他,应早有预案。

当然,雍正在位的十三年,是相当辛苦的,每天阅奏折,朱批近三万字,一直熬到三更天。

他的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士坤一体当差一体纳粮三大新政甚得民意。

从另一角度讲,面对朝野私下对他皇位的质疑不断,以此做出,也是一种自我良心的安慰。

其他网友回答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康熙帝作为历史上名气最大建树最高的帝王之一,留下了许多后人难以匹敌的功绩,真

的可以算做“千古一帝”。

但是在他老年之后,由于在立储方面的犹疑不决和决策失误,使得立太子一事成了他晚

年的一个败笔,并最终造成了“九子夺嫡”的悲剧。

康熙的诸位有实力的阿哥们经过明争暗斗,四阿哥终于夺得皇位,即雍正。

雍正的上位一直很有争议,他本身确实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勤劳肯干,眼光独到,兢

兢业业。

但是由于“九子夺嫡”的惨烈,很多人一直不太承认他继位的合法性,并且民间传说他

是通过篡改遗诏而登上帝王宝座的,那么事实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主张篡位说的学者中,有的认为康熙去世过于突然,未来得及留下任何传位遗诏,而雍正和隆科多等合谋抢占了先机。

有的认为康熙生前两立两废太子,对立储君一事劳心伤神,直到临终前才属意皇十四子为储君。

按照正统继位说学者观点,如果没有实在的证据证明其他皇子为康熙所属意,雍正的即位是有理由的。并且在诏书中一般都是加上个皇字的,比如传位于皇四子。

根据历史文献来看,在清朝时期的传位诏书,都是要写的很清楚的。

比如说传位于雍正,就会写明“传位皇四子”,这是有严格谨慎的格式要求的,而且在

清朝的时候,文字书写还是当时的繁体字,所以“十”和“于”是不会像我们现在这样

的简体字方便更改的。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当时的传位诏书都是会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两套,这样即便改了汉文

的诏书,满文也会露出马脚的。

所以从以上几点看来,当时康熙确实还是比较钟意自己的四儿子。而雍正继位以后也确实没有辜负康熙的信任,把国家建设的非常强大。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雍正登基是康熙的意思,雍正的皇位来源是合法的。

网络配图剧照

我倾向于认为康熙驾崩前没有留下遗诏,也仅是留下了口谕之类的东西。翻了下《清史稿》等文献,康熙驾崩的时候都没有提遗诏的事,更不可能有遗诏的内容,代之的是世宗即位,这件事就被翻篇了。

至于今天看到的康熙遗诏大概率是补的(虽然不是一些人的看法)。当时纵使有文字遗诏,雍正在遗诏上做手脚几乎是不可能的。按照当时书写皇帝诏书是有满汉两种文字表述同样的意思,这样满人汉人都可以看懂。要把两种文字同时改的天衣无缝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康熙驾崩时仅留下了口谕,而在场的人又少,诸皇子当然不认可通过雍正的口说出的康熙的遗诏的话。

一切的争论源于康熙采用的秘密立储制度。太子胤礽多么优秀,治国理政才能是有的。只是苦于兄弟夺储、相互倾轧,才导致胤礽慌不择路,盲目结党走错路。康熙在第二次废太子后总结教训也是这个意思。太子年幼,尚可教化;等太子年长,一群宵小环绕着太子,“鲜有能无过者。”很显然康熙并没有把责任全推到胤礽头上,而是归结到太子制度上。这应该是康熙最后选择秘密立储的初衷。

所以康熙在第二次废太子后对胤礽伤透了心,也承认胤礽颇具才识“允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

网络配图 剧照

在太子被废后,正如电视剧《雍正王朝》所说:皇四子胤禛和皇八子胤祀是夺储的两大阵营。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和皇十四子胤禵都亲近老八,是老八党的核心成员。

皇八子胤祀在每次太子被废后都遭到了康熙的训斥或者打击。指责胤祀工于心计,善于收拢人心,只会玩权术。而且一次比一次切责的厉害。康熙说

“允禩每妄博虚名,凡朕所施恩泽,俱归功於己,是又一太子矣!”

可以说康熙对胤祀失望透顶了。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胤禵为老八“鸣屈”,先与老十三胤祥干仗,后与康熙打擂台的情节,在历史记载上是有原型的。起因是康熙在命人给胤祀定罪的时候,皇九子胤禟和皇十四子胤禵却不服康熙的决定,想办法救胤祀。康熙获悉后大发雷霆,这是在跟自己唱对台戏,感觉自己的权威遭到挑战。康熙怒的拔刀要砍了这两个皇子,这时候皇五子胤祺死死的抱住了康熙的腿,两位皇子才没被杀。但这事过了后,康熙认为胤祀才是主谋,特别下令胤祀的罪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不得从轻处理。

康熙对于胤祀“妄博虚名”的做法,康熙也是做了预防的,康熙就劝诫大臣擦亮眼睛,凡是要以自的诏令为准。还说如若不然自己死后都不得安生。

“此皆尔曹所知,尔曹当遵朕旨,方是为臣子之理;若不如此存心,日后朕考终,必至将朕躬置乾清宫内,束甲相争耳。”

康熙这时要去除群臣对胤祀的好感、支持。

至此在康熙心中绝不会要胤祀继位的。

网络配图 剧照

至于流传最广的改遗诏,十字改于字的说法,这有个前提,那就是认可康熙留有文字遗诏。然后在这个遗诏做没做手脚上争论。我前面说了,康熙大概率没有留下文字遗诏。之所以还要谈改字事件,只是看看改字说法成不成立。

抛开是传给四皇子还是十四皇子在写法上的争论,看看皇十四子胤禵在康熙眼里究竟是什么位置,有没有传位皇十四子的迹象。

康熙经常要胤禵在外平叛,领兵打仗。没有什么治国理政经验可谈,如果康熙早就把皇十四子胤禵列为皇位候选人,不会要他一直在外领兵打仗。就是在康熙驾崩前,胤禵也没有被紧急召回记载,鬼才相信康熙要把皇位传给皇十四子。因为康熙驾崩的时候,皇十四子胤禵不在京城,雍正登基后才说康熙驾崩胤禵不来奔丧是为大不孝,罚往守陵。

我是倾向于认为康熙就是要雍正做皇帝的,只是传位过程太过于隐秘,引发别人各种猜测,不甘心失败的老八党希望这种猜测扩大化,希望先制造舆论进攻占据优势。可皇权在握的雍正帝没有轻易就范,是希望老八胤祀在自己手下办事,但老八老给雍正使绊,想办法激怒雍正皇帝定自己的罪,好在青史上赢雍正一局,这特别想像前段时间热播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高煦想办法激怒朱瞻基给自己定罪的桥段。

雍正最后没按套路出牌,只是把老八胤祀夺名除籍幽禁。但并没有杀。或许是不想要胤祀赢任何一局,老八最后抑郁而终。

皇十四子胤禵活到了乾隆朝,比雍正活得还久。胤禵虽然是老八党成员,但是雍正的同母弟,是乾隆的亲叔叔,雍正认为胤禵没有胤祀的阴险,本性不坏。无论胤禵怎么不服自己,怎么折腾,许多人建议杀了胤禵,雍正不准,只是幽禁了事。

无论是改字认为的老十四是雍正的竞争者,还是老八作为实际上的竞争者,雍正没有直接杀了他们,只是幽禁。无论是在乎康熙遗言,还是在乎天下人对自己的看法,这都证明雍正帝是适合做皇帝的。因为他在做事之前,头脑中考虑到了天下,而不是只有你死我亡的政治斗争。

雍正帝像

最后要说的是雍正为什么选择建立清西陵而不是葬在挨着康熙帝的清东陵,以此推断雍正心里有鬼,不敢挨着康熙的景陵。雍正在《雍正起居录》中同样说了为什么选择清西陵而不是清东陵。

是看风水的人没有选择到上好的位置,选择到了一处又不适合开挖墓穴。最后看风水的在清东陵之外的永宁山下找到一块风水宝地,最终建成了清西陵。不知道这是雍正的说辞,还是雍正真是这么想的,没有太多的证据去证明;这种说法估计也有很多人不信服,但没办法,不能抛弃比较正式的历史记载去相信文学演绎出来的东西。文学最擅长的才是“无中生有”。

其他网友回答

康熙去世前,老四胤禛在皇子中的能力和人品已被康熙皇帝确认第一,已经没有争议。

老大胤褆早就被排除,

老二是废太子胤礽,

老三胤祉是书生,

老五胤祺是老实人,

老六夭折,

老七胤祐已死,

老八胤禩已失宠,

老九胤禟是老八的跟屁虫,

老十胤?是老八的跟屁虫,

老十一夭折,

老十二子胤祹,性格温和,不爱争强好胜,偏内向。

老十三胤祥,沉不住气,脾气急。

老十四子胤禵,有勇无谋,脾气暴躁。

老十五子胤禑,老实人,没有参与这事,也干不了这事。

老十六子胤禄,小字辈

老十七子胤礼,小字辈

其余都是小字辈。

康熙选择老四雍正继位是深思熟虑的,他最合适,年龄、能力、品行、威望综合起来得分第一。

其他网友回答

从正史上看,肯定是康熙皇帝的旨意,我们从四方面来论述。1、史料原文

我们首先来看看《清世宗宪皇帝实录》的记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

圣祖疾大渐,遣官驰召上于斋所,且令速至。随召诚亲王允祉、淳郡王允祐、多罗贝勒允禩、固山贝子允禟、敦郡王允?、固山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

康熙皇帝病危时刻,召见了众皇子和时任九门提督的隆科多,儿子和大臣都在,可见是当众宣谕,就是为了防止有人阴谋夺位。

宣谕曰: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登基,即皇帝位。

奇怪的是,皇四子胤禛当时没在病榻前,是隆科多宣召完毕后,皇四子胤禛才飞快赶到,似乎有些不合情理,这是为什么呢?实录也给出了答案:

圣祖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上问安,进见五次。

就是康熙皇帝驾崩那天,皇四子胤禛去了五次问安,康熙皇帝告诉他,“没事,我的病有渐好的趋势,不用你担心”。皇四子胤禛才放心,这就是皇四子胤禛为什么晚到的原因。

△康熙皇帝朝服画像

2、清朝皇帝传位诏书均为满汉双语书写

清朝历代皇帝传位诏书均有满文汉文双语书写,汉文在前,满文在后。即使改的了汉文,满文是改不了的。至于“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更是不值得一驳。

△雍正皇帝继位诏书节选

3、皇四子胤禛代行康熙皇帝祭天

一般祭天仪式都由皇帝、皇太子去祭天。在康熙皇帝去世前几天,特命皇四子胤禛代为祭天,传位意味非常明显。我们看《清圣祖仁皇帝实录》怎么记载的:

南郊大祀,特命皇四子和硕雍亲王胤禛恭代,皇四子胤禛以圣躬违和,恳求侍奉左右。上谕曰:郊祀上帝,朕躬不能亲往。特命尔恭代,斋戒大典,必须诚敬严恪,尔为朕虔诚展祀可也。皇四子胤祯遵旨于斋所致斋。

从史料原文上来看,康熙皇帝传位于皇四子胤禛意愿明显。

△雍正皇帝读书图

4、雍正皇帝给康熙皇帝上的庙号也说明自己合法登基

康熙皇帝的庙号是圣祖,我们知道“祖有功,宗有德”的庙号规律,一般只有肈立国家的开国君主才能称之为“祖”,剩下无论功劳大小,一律称“宗”。雍正皇帝为康熙皇帝破了这个例。根据《清世宗宪皇帝实录》记载:

我皇考鸿猷骏烈、冠古轹今、拓宇开疆、极于无外,且六十余年手定太平,德洋恩溥、万国来王。论继统则为守成,论勋业实为开创。朕意宜崇祖号,方副丰功。

雍正皇帝突出康熙皇帝的功绩,实际上也是为了自己得位之正做了背书。

综上,雍正皇帝的继位完全是合法的。事实上也证明,康熙皇帝没有选错接班人,雍正皇帝为乾隆盛世的出现可以说是居功至伟。雍正皇帝当之无愧的是康乾盛世的重要纽带。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