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把杨修给杀了 三国演义中杨修被杀的原因

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

优质回答:

恃才傲物评鸡肋,

世代大族名望归。

身陷棋局心不晓,

聪明送命令人悲。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为什么要杀杨修?我认为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乱揣上意。本来曹操心中就不快,进兵被马超据守。欲收兵回去,又恐被蜀兵笑话。在这个时候杨修还自以为聪明,对“鸡肋”之意,自作聪明做班师之解扰乱军心,曹操杀掉他是必然,我觉得杨修尽管有才华,智商高,但情商低,不识时务。

二,自以为是,聪明反被聪明误。杨修恃才傲物,卖弄小聪明,不给主人留面子。在人家手底下混,你就要维护主人的威望。杨修从曹操写在门上的“活”字知道了曹操嫌园门阔。又从“一盒酥”说曹操要“一人一口酥”,曹操表面喜笑,心里已经开始对杨修厌恶了。曹操梦中杀了一个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道其意是曹操怕别人谋害。指着那个侍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知道了更加恨他。在人家手底下混,却不维护人家,这不是不想混了是啥。

三,参与曹操立储之争。帮助曹植出谋划策争夺世子,欺瞒曹操,结果被曹丕买通曹植身边的人,将杨修给曹植做的答案告诉了曹操,曹操大怒“匹夫安敢欺我也!”此时,曹操愤恨到了极点,已经有了杀杨修之心。

纵观杨修被杀,“鸡肋”事件只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伴君如伴虎,杨修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聪明反被聪明误,我觉得杨修是自己把自己给杀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主要因素是杨修卷入了储位之争,自己也比较有才略,家世背景也非常厉害,被曹操视为不稳定因素。曹操临死之前,替曹丕清除点不稳定因素。如果曹操选定曹植为继承人的话,多半临死前也会清除司马懿陈群之类曹丕的铁杆。

(杨修)

鸡肋之类小聪明导致杨修被杀的说法,放演义里面是很好的故事情节,但当真就错的离谱了。

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诛修。

三国志中对杨修被杀的因素,主要说了三点。第一是曹操担心重演当年袁绍旧事(手下分成几派各自支持一个儿子,最后爆发内战),曹操要削弱曹植势力不对曹丕造成威胁;第二是杨修这个人有才策,个人能力很高;第三是杨修是袁家的外甥,家族和袁绍家有联姻关系,与曹氏有怨。

在曹操生前,曹植曾经是个很有竞争力的继承人争夺者,身边也网罗了一批党羽,比较知名的有丁廙、丁仪、杨修、孔桂、杨俊等人,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曹操去世前几年,最终决定了曹丕为继承人,储位之争结果已定。但曹植曾经拥有一批能量很大的党羽,一旦出现机会也不是完全没希望。

(曹植)

曹丕这些党羽中,杨修看起来最有能量。杨修的家族是和汝南袁氏同样四世三公的弘农杨氏。四世三公即联系四代人担任朝廷的三公职位。东汉的三公指太尉、司徒、司空三个职位,三公虽不是真宰相,没有宰相的实际权力,但也是东汉臣子能做到的地位最尊崇的职位。

杨修家的弘农杨氏,和袁绍袁术家的汝南袁氏一样,自然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又有着无比崇高的社会声望,在士人中影响力极大,拥有远比自身官职大的多实际影响力。司马懿家的河内司马氏,是远远比不上弘农杨氏的。

杨修家族如此有名望,个人又被认为有才策,能力很强,曹操死后,有帮助曹植挑战曹丕地位的潜力,自然被曹操视为不稳定因素。

杨修和袁家有亲缘关系,自己家族还和汝南袁氏齐名,同时也被曹操怀疑忠心。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杨修只是个小人物,但在当时曹操看来,杨修做到历史上司马懿做到的事情,可能性比司马懿可要大得多。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三国中,中杨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的聪明即使是曹操也十分佩服,但是为什么他最终却没有一个好的下场呢?

过分张扬,伤人自尊

在一次出征中,曹操经过曹娥墓,看到上面写着八个字,一时不解其中含义,而杨修却很快得到了答案,在经过三十里的路程后,曹操终于想明白了其中含义,更是说杨修与自己“智隔三十里”,由此可以看见杨修聪明非凡。后来,曹操在点心上写“一盒酥”,杨修就马上把这盒点心分给大伙吃了,虽然曹操并没有太多表现,但他对杨修的自作主张是有不满的;又比如,在一次出征中,夜晚士兵问曹操禁令如何,曹内心希望撤兵,但却还没有拿定主意,便随心说了句“鸡肋”,杨修知道后意会,便通知部队做好撤退准备,最终曹操以扰乱军心,将其杀掉。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曹操被人称为奸雄枭雄,可见他的实力是不一般的,并且从曹操的一生中可以看出他不拘小节,不以常态出牌,不走寻常路。但是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人,在杨修的眼中却如此赤裸裸的暴露出来,这种被人看透的感觉令曹操非常不满,加之杨修个性张扬,不给曹操面子,更是树敌众多。

世子之争

当然,曹操能够从此霸业,自然是离不开他的肚量之大的,所以以上提到的杨修个性或许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那比较大的一个原因,便是杨修加入了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了。

在“世子之争”中,曹丕曹植都希望杨修能够加入自己的一派,但是杨修最终选择加入曹植的阵营。然而,随着“世子之争”日渐明朗,曹植的地位逐渐降低,成功的几率也日益减少。在吴质事件中,曹丕将计就计,引诱杨修再次向曹操举报,曹操无奈之下彻查曹丕,但却并没有发现吴质,此举,不单让杨修背上诬告罪名,曹操也因这件事心中对杨修不悦,曹植在曹操面前都不受待见。最终作为奸雄的曹操,自然更喜欢“同样滑头”的曹丕了,而杨修的死亡或许正是曹操帮助曹丕未来巩固地位之举。

儒家正统思想

杨修所在的杨家是东汉时期的世家大族,接受的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尊奉的汉朝政权,因此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是有反传统的意味,加之随着曹氏势力强大,曹操其实是可以遇见,曹家将来是如何发展的,而杨家则极有可能成为将来阻碍的路障。

杨修究竟为什么而死?除了最直接的原因“鸡肋事件”以外,至今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缘由,如果您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在下面的评论去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关于杨修之死,应该算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因为在我们的初中的人教版教科书中,专门有一课节选了《三国演义》的第七十二回,标题为《杨修之死》。

这篇文章其实也代表了罗贯中本人对杨修之死的看法,《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这种演义性的小说中,通常也会掺杂作者对当时事件的看法,因为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时候,必然会查阅大量三国时期的史料,其看法也可以半个史学家的态度,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三国这段本应该是冷门历史,却因为文学作品而被大肆传播,称为中国古代最热门的历史,罗贯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很多历史爱好者的入门级书籍,很多人的历史爱好就是从小时候看三国培养的。

本文就以《三国演义》为切入点,来分析一下,曹操为何会杀杨修,而没有杀司马懿。

《三国演义》中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是否符合历史上其真实的形象呢?

《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逻辑结构很好,首先就讲杨修被杀,然后再讲原因,直接的原因是在曹操进军关中的时候,杨修说“鸡肋”这个典故,通过“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杨修断定曹操必定班师回朝的内心想法。结果曹操就以杨修“乱军心”将其斩首。

在曹操杀了杨修之后,罗贯中继而讲到杨修恃才傲物,多次惹怒曹操,原来杨修仗着自己的才华,已经多次惹怒曹操,罗贯中连续举了三个例子证明杨修的恃才放旷。

第一个例子是,曹操修建了一所花园,在建完后,曹操亲自在花园门上写下了“活”字便走了,工匠们都不解其意,杨修对工匠们说,门下面添活字,意思就是阔,意思是怪 你们把花园建得太大了,曹操得知后,感觉不是很爽。

第二个例子就是那个“一合酥”,杨修看到曹操案头上的酥,拿起来就分给大家了,曹操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杨修就说,盒子上写着一人一口酥(一合酥),自然就吃了,杨修虽然自诩有才华,也猜中了自己的心思,但是处置方式,难免有炫耀之处,还是另曹操不爽。

第三个例子是曹操杀侍卫事件,曹操这个很多疑,害怕晚上的时候有人害他,因此经常对侍卫说,自己晚上做梦的时候喜欢杀人,你们都不要靠近我。结果曹操的一个侍卫就是不听劝,晚上看到曹操的被子掉地上了,就进来给盖,结果被曹操给杀了,完事继续回去睡觉,我们知道三国里面的人,个个都是戏精,第二天醒了之后,曹操还猫哭耗子,痛哭流涕,人们都以为曹操真的是在梦中杀人。

只有杨修在这名侍卫下葬时候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当下十分流行的一句话,其实杨修要是早点听到,也许结局会好一点,那就“看透不说透,还能做朋友”,杨修明显是有点找不到北了。

在正史上,杨修的确是一个极具才华的人,担任丞相主簿,也就是曹操的高级秘书,这个职务其实应该是曹操极为信任的人才能担当的,这样的人必须要能懂得领导心中所想,杨修在这方面是可以胜任的。

但是杨修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爱出风头,自以为有一些才华,不仅揣摩曹操的心理,还经常卖弄,把曹操心中所想告诉其他人,嘴不严的人,是当不了秘书的!

实际上,杨修自诩很了解曹操,实际上他了解的是表面的曹操,而并非本质性的曹操,不然,连曹操要杀他,他怎么会看不出来?

杨修参与到曹氏权力传承当中,为曹操所不能容忍

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在讲述了杨修的性格缺陷后,紧接着又开始讲曹丕与曹植之间的争执,其实这段历史,也被加入到了我们的教材当中。

在小学六年级的教材《七步诗》中“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读来很容易让人浮想联翩,曹植被曹丕逼得七步之内就要做一首诗,做一个有才华的老三,真的是太难了。

因此,很多人从小就对曹丕有了一个“欺负”弟弟的形象,其实这并不是真实的历史,真正相煎太急,咄咄逼人的不是曹丕,而是曹植,曹植仗着曹操的宠爱,一直有想要接替曹操的位置。

在封建礼法社会中,是等级森严,尊卑有序的,曹丕作为嫡长子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曹植虽然也是嫡子,但却是弟弟,就这一条,只要曹丕不是傻子,没有早亡,曹操就应该传位给曹丕。

曹操并非看中嫡庶长幼之分的人,但是曹操不可能不看当时袁绍因为宠爱次子,导致袁氏政权的内讧,而刘表更是因为让次子刘琮继承自己的位置,刘琮后来直接投降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一向能够扳住自己的曹操,必然不能犯同样的错误。

相比之下,曹丕还是有一些水平的,尤其是在政治韬略,和权谋都完全胜于曹植,曹植实际上并没有我们看到的那么优秀。

曹植受到曹操的喜爱,其实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杨修的支持,前面已经说到,杨修是曹操的高级秘书,对于曹操的很多习惯和喜好,他还是懂得的,在杨修的暗中帮助下,曹植逐渐获得曹操的器重。

曹操南下攻打孙权的时候,就让曹植留守京城,这明显就是一种考验曹植的最后一个环节,曹植却没有看出,以为在与曹丕的斗争中已经取得了胜利,结果成天饮酒作乐,完全忘记了自己是谁,曹操得到情报后,对曹植逐渐不满起来。

杨修作为辅佐曹植的人,其必然是首当其冲的,有人认为曹操杀杨修是因为杨修与曹植形成党羽,这是不恰当的,当时曹丕与司马懿关系好的都要穿一条裤子了。

其实曹操也是在生杨修的气,因为杨修压根就没有教曹植走正道,走的都是讨好自己的歪门邪道,对于这样一位教书先生,曹操怎么能不气。

正因为如此,曹操对杨修是一点好感也没有了,以至于曹操甚至写信给杨修的父亲杨彪打小报告说:“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曹操最终还是在人不可忍的情况下杀了杨修。

杨修作为门阀士族的身份容易遭到曹操的猜忌

杨修死在曹操晚年,可以说,杨修的死,很大程度上是牵连到曹丕与曹植的夺权斗争上,说杨修是站错队了也无可厚非。

在曹操最终决定立曹丕为世子的时候,必然要将哪些扶持曹植势力的人进行清除,为曹丕的平稳上位铺平道路!

问题是,为什么曹操要针对杨修呢?参与到世子之争的人数必然不少,而曹操却拿杨修开了刀呢?

其实,在这个事件中,我们没有认真考虑到杨修的身份,很多人认为他是靠才华吃饭的一介书生。

其实这是不对的,杨修的出身那是相当显赫的,是被号称中国第一大传奇家族的弘农杨氏。

在东汉时期,正是门阀士族发展的巅峰时期,弘农杨氏的影响力是相当巨大,就连建立隋朝的杨坚家族,还死乞白赖的说自己是弘农杨氏。

曹魏政权,其实也是靠着这些大家族撑起来的,只不过,对于这些家族,曹操采取的是,用到的时候就拉拢,不用的时候就打压,因为曹操本身不是这样的豪族出身,曹氏宗室有时候也拿这些豪族没办法。

搞懂了这个,我们就了解了,为什么杨修敢一而再,再而三的敢于得罪曹操。

曹操重用杨修,看中的并不是他的才华,更是人家显赫的家族背景。弘农杨氏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杨修祖上杨震就已经是太尉,杨修也是名副其实的四世三公,不比袁绍差多少。

固然杨修在性格上有很多缺点,但是这并不是杨修致命的因素,因为杨修弘农杨氏的家族背景,即使是曹操也要给三分薄面,我们看到曹操在动杨修之前,竟然是先给杨修的父亲写信,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将其杀了。

这些都是杨修的政治资本,然而正是这种政治资本,最终害死了他自己。

杨修有这种政治资本,支持的却是曹操已经不打算传位的曹植,一旦曹操撒手人寰,杨修辅佐曹植必然要对曹丕的政权进行反扑,这些事曹操所不想看到的。

曹操本身出身官宦世家,对豪门世家并不是很放心,所以对杨修本来就有成见,当然,曹操对孔融、司马懿这样的人都有成见,只有对郭嘉、五子良将这样寒门出身的人才表现出绝对的好感。

因此,在曹操人生的最后,为了自己的继承人曹丕,必然要将最有可能撼动曹魏政权的危险人物杨修带走。

总结:

杨修之死,罗贯中总结了很多,还举了几个例子,分析的也算有道理,但是并没有从根本性上得出杨修之死的真相。

杨修之死,除了性格上的缺陷,更多的是以弘农杨氏的身份站错了曹操继承人的队,这样的话,你若不死,曹操舍不得闭眼睛啊!

在看历史文学作品时,我们一定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到底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毕竟《三国演义》里面很多东西是真坑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