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上的宋襄公到底是仁义还是迂腐?
优质回答:
历史上的宋襄公有仁义之心,但不论对象地施行仁义,那就不是仁义而是迂腐了。根据《史记》记载,宋国的先祖微子名启(汉代因避景帝刘启之讳,改启为开)是商代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商纣王之子武庚叛周被杀后,被周公任命代替武庚,以奉行殷朝宗庙的祭祀,成王封微子启于商族发祥地商丘,以示不绝殷商之祀,国号为宋,爵位为公,准用天子礼乐祭祀祖先。宋国从第一位国君微子启至最后一位国君宋王偃,历经35君,跨西周、春秋、战国三个时期,历754年。它的版图最大时拥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安徽北部和山东西南端之间,国都商丘,鼎盛时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
宋襄公(?—前637年),春秋时宋国国君,子姓,名兹甫。公元前650年至637年在位,在位共十三年。宋襄公是宋桓公的儿子。宋桓公在世时,兹甫想把嗣君的地位让给他的庶兄目夷,桓公称许兹甫的兄弟之义,但没有允许他让位。桓公去世后,兹甫继位,这就是宋襄公,襄公任命他的庶兄目夷为相。由《史记》中的记载可以看出,比之后世为夺君位而导致的叔侄反目、兄弟杀伐,宋襄公还是真有仁义之心的。
但如果像宋襄公那样不论对象地施行仁义,不能根据不同的场合去应变,不知量力、墨守成规,那就不是仁义而是迂腐了。史载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至今2657年前)十一月初一,宋楚两军相遇于宋国边境的泓水(古河流名,故道约在今河南柘城西北,为现涡河支流),宋军驻屯于北岸,楚军自南岸开始渡河。楚军尚未登岸之际,目夷献计说:敌兵众多,我军兵少,应乘他们尚未登岸之际发动进攻。襄公不听。等到楚军全部上了岸但未列阵时,目夷又劝道:现在可以出击了。襄公说:等他们摆好阵势再说。等到楚军顺利地摆好阵势,宋军这才开始攻击,结果宋军大败,襄公大腿也受了伤,大家都在埋怨他,宋襄公却说:“君子不困人于厄,不鼓不成列。”谋臣子鱼反驳道:用兵以制胜为目的,怎么可以墨守常规,不求变通呢?一定要如你所说,那就直接做他的奴仆算了,何必同他交战呢?
泓水之战后的第二年夏天,由于在泓水之战受腿伤,宋襄公伤重不治而死。
泓水之战中,宋襄公奉行“蠢猪式的仁义”,兵败最终身死,轮为天下笑柄。讲仁义本没有错,错误的是不分场合、不自量力、不分对象地讲仁义,那就不是仁义而是迂腐甚至愚蠢了。写到这里,笔者不禁想:如果当初宋桓公听了兹甫的话,立目夷为君,那历史恐怕真的要改写了,兹甫真的不适合当一国之君,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宋襄公留给后人的,除了笑柄,还是笑柄!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结论,蠢猪。
这是伟人在《论持久战》里的评论。说这是一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所谓“德不配位,必有灾秧”
宋襄公的蠢猪行为就发生在泓之战中。这是宋楚之间的一次战争,发生在鲁僖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38年)。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为了与楚相争,就发兵攻打郑国,楚为了救郑,于是攻宋。宋、楚战于泓水,故史称泓之战。
问题是,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宋有跟楚国一战的底气?
这就要讲一讲背景。
原来,宋虽然是“亡国之余”,“天之弃商久矣”的中等国家(周公平定武庚叛乱后,把商朝旧都的周围地区分封给商王纣的庶兄微子启,建都商丘,是为宋国),但架不住宋襄公有一颗大国的心啊。先是宋襄公即位之后,任用贤臣(目夷),宋国大治,坐稳了屁股垫,算是修了内政,国家也是有了一点积蓄。再一个在外交上露了两次比较能吹牛皮的脸。一是鲁僖公十七年春秋首霸齐桓公死了,国家内乱,群公子争位,齐孝公逃到宋国,第二年,宋襄公打败齐军,立孝公回国。再是两年后又举行“鹿上之盟”,就是请或者生拉硬拽几个关系错抑不错的诸侯哥们,喝喝小酒,吹吹牛皮,末了再签几份大话空话写满了好几十几百个竹简文件。这就修炼成霸主了。
慢慢觉得楚国也不过如此。
问题是,宋襄公这人,远看是个王者,近看是青铜啊。
战前,大司马固(就是目夷,他是宋襄公的庶兄)已经委婉地指出,宋的国运早已经过去了,安安稳稳过好自己小日子就不错啊。运这东西你不相信吗?
宋襄公,弗听。不相信。
战中。楚人未济时,不打。既济而未成列,不打。什么时候打?等对方准备好了,还“彼众我寡”,再打。多么胸有成竹,气定神闲,彬彬有礼,贵族精神。
宋襄公仿佛不是去打仗,而是去进行拳击比赛。而且莫名其妙的是,他报名参加的还不是一个重量级的拳击比赛。结果呢,狠狠地被揍了一顿,鼻青脸肿。“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但他却大言不惭的说了一系列蠢话为自己辩解甚至喝彩,他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不鼓不成列。
意思就是,我他娘是让人揍得狼狈不堪了,可是我绅士啊。
这不是蠢猪是什么?
其他网友回答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在宋、楚两国的泓水之战,宋襄公在战场上,遵循仁义、礼让为准则指挥战场上军事行动,且不听正确的建议一意孤行,坐失战场上有利的时机,由主动转为被动,被楚军打得丢灰弃甲、溃不成军,连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伤。
宋襄公在战场上所谓的“仁义”实际上是迂腐的表现,既然讲仁义,就不要进行战争,宋襄公的“仁义”使自己多少的将士喋血沙场,所以宋襄公的这种行为,不可能留下仁义的美名,而只能落下身败名裂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