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科举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影响到底有多大?
优质回答:
科举是使中华文明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制度,古往今来许多人才都是通过科举才大放光芒的。
为什么要实行科举
科举的目的是为了打破贵族世袭官职的垄断,在隋朝之前,爵位和官职是可以世袭的,但是这也有一种弊端,朝内外姓官员太多。
就拿三国时期的魏国来说,曹丕选用人才的第一标准就是出身贵族,以至于后来朝堂中曹氏的势力远弱于司马懿,司马懿篡位都没遇到什么反抗。
科举制度的作用
科举制度是统治阶级笼络人才的一种最有效的方法,巩固其统治。
到了宋代,就已经是全民都可参加科举,有很多寒门子弟都希望能一举成名,光宗耀祖。
除此之外,科举为中国发掘了大量的人才,从科举开始出现到清朝最后一次科举,历经1297年,通过科举产生的进士接近10万,举人、秀才更是无数。
宋、明、清朝三代的名臣以及国家栋梁大多是进士出身。明朝首创了内阁制度我们是知道的,从明英宗之后进内阁就有个惯例:
非进士不进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这惯例无非就摆明了条件,要是想成为高级官员,你起码也得中个进士。
科举弊端
科举制度给统治阶级带来人才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主要有这三个弊端。
第一个便是只知道死读书,没有实际的应用技能。明朝开始,科举的意味就有点不同的,只要求考生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谁写的好谁就状元,但是这却忽略了考生的实际应用。
鲁迅小说《呐喊》里的孔乙己,他就是那种死读书的人,他没有考上秀才,自己也没有什么实际技能,活下去都很艰难,最后因为偷书而被打断了腿。
第二个就是造成了家庭的悲剧,科举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重要途径,有很多人高中之后就抛弃了家里的糟糠之妻。
陈世美就是其中一例,他考上了状元,娶了当朝公主,在家独守三年的妻子来找他时,他却装作不认识。此后也都用陈世美来比喻这个人是负心汉。
第三,官场腐败。科举越发展就越政治化,师门关系、官官相护现象都是科举政治化的产物,考生贿赂考官已经是一种普遍现象。像乾隆的第一宠臣和珅,泄题给考生,从而获取利益。
咦?武举考试呢?
武举考试历来都不被重视,可能今年就废了武举,但是隔两年却又恢复了,反复无常。但是历史上武举出身的名将却有很多,唐代郭子仪、明代戚继光等。
科举历史意义
积极方面:打破了贵族垄断,笼络了大量的人才,促进社会稳定
消极方面:作弊是所有考试都会处分的,科举考试中也有作弊,明清考试之中规定考生不得带一片纸进入。
此外,现在许多改试卷制度也有点科举的影子,就是改试卷时,为什么一定要将考生的姓名、学号遮住,就是为了防止某些老师改到了自己学生的卷子而拉高分数,当然现在改卷子都是系统阅卷,只有答案没有姓名之类的。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给大家脑洞一下。
科举对历史进程影响其实并不大,因为并没有产生新的意识形态改变生产力关系。但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来说科举是稳定社会秩序的最佳工具之一,影响很大。
先说影响:百姓通过知识换取官位协助帝王统治地方。
在古代,朝廷空降官员管理地方是很难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收不上税,原因归根结底:老百姓不认外地人。所以往往都是士绅协助才能统治乡民,导致朝廷被地方士族胁迫的局势。
而自从有了科举,新的势力开始冒头,这些读书人以清高为标榜,以反抗豪强为荣誉。导致了士族没落。而因为是本地人,统治起来没有障碍。
就是这样。
其他网友回答
科举制度是从隋炀帝杨广时期(公元605年)正式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不仅对中国,甚至对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凡事有利就有弊,科举制度也不例外。
先来看看积极影响:
科举制度把分散的人事选拔的权利完全回收中央,加强了中央的集权统治。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为封建统治阶级注入了新的活力,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
提高了社会的行政效率。科举制度实施之后,打破了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选拔出了底层一大批有才能的人出来,各朝各代的名将名相大都是科举出身,保持了上下阶层相互流动,为封建统治注入新的活力。
科举制度促进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以传承下去。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华文明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促进了诗词歌赋的发展和繁荣,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的发展和丰富着中华文化。
再来看看消极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考试的内容逐渐只注重诗词歌赋,而忽视了其他促进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种文化知识,尤其是自然科学知识,造成了近代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而落后,就只能挨打。
考试形式日益僵化,尤其是明清实行的“八股文”,极大的禁锢了读书人的思想,培养出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官员出来,根本没有能力治理地方,反而为祸一方,苦的是老百姓。
形成了“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畸形社会观念。引导人们轻视其他行业,轻视生产实践,使知识分子严重脱离社会实际生活,六谷不分、四体不勤,造成中华文明表面繁荣下日益空洞衰弱的颓唐之势。
科举制度的消极作用并不主要是制度本身的错误,应该承认科举是一项好的选拔制度。就制度本身而言,科举制度不愧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作,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如同传统文化的其他精华一样,科举制度的积极部分仍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现在实行的高考,其实也是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其他网友回答
当然很大。
隋唐时期,正是世家的最后巅峰。
自战国开始,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世家逐步膨胀,逐渐形成强宗大族,控制地方经济,掌握基层庶政,收拢人口,乃至垄断文字,钳制舆论清议,遮断仕途,进而占州据郡,积聚武装力量,达到累世公卿的地步。
所以,中央政权历来头疼,打击世家做不到而且效果很不好。因为,世家垄断的结果是对文字与书籍的控制。再怎么扶持寒门,都是没有效果的。毕竟,寒门书都没有,怎么读书,怎么认字,怎么出仕当官?
隋唐初期科举并不成功。依旧还是世家子弟参与科举。因为没有印刷技术的白纸,依旧只能用来抄写书籍。唐初发明的雕版印刷就彻底粉碎了世家对书的控制,而且迅速普及,虽然宋代发明活字印刷,但中国普遍使用的还是雕版印刷技术。
自此,庶族地主甚至自耕农子弟才得以读书出仕,彻底打破了世家对文字与书籍的垄断,也正是如此,世家开始衰落。中国政治终于得以摆脱世家影响,为文化与经济发展奠定了文学和社会基础。普通人的科举出仕才得以成为可能。当然,皇权也因为失去世家的牵制而开始逐步膨胀。
不过,自此中国社会文风鼎盛,唐诗宋词元曲的出现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