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贸易逆差(为什么马云说“贸易逆差”并不伤害美国经济?)

什么是贸易逆差
特朗普被称为“企业家总统”,应该多一些马云式的企业家思维和视角,多一些协商、互利共赢思维,少一些政治上的针尖对麦芒。

马云2017年在美国底特律市举办的“美国中小企业峰会”上,同来自美国各地的中小企业主和农产品种植户交流。 中国日报 资料图
4月11日,《华尔街日报》刊发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署名文章《贸易战:扼杀就业、机会和希望》。文章提出了贸易战中的两个核心问题:一是特朗普把“贸易逆差”当作一个伤害经济的问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贸易逆差”实际上降低了美国的失业率;二是贸易战最终受伤害的是美国农民和中小企业。
马云是以致力于连接中美企业和市场的企业家视角展开论述的,却与美国哈佛大学国际贸易教授、“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奠基人之一的E.赫尔普曼学术名著《理解全球贸易》一书中的理论不谋而合,例如,国际贸易是否影响就业更多取决于该国的劳动市场的状况,“贸易逆差”导致美国农民、工人失业是一个错误认知。
国际贸易说到底是基于比较优势,也就是马云文章中所说的“各个经济体总是生产自己擅长的商品,进口那些自己不擅长的”。不过,传统比较优势往往被认为存在分配性冲突,即国际贸易双方虽然在古典经济学理论上具备完美互利,但现实中却存在获益者和受损者,这也是特朗普所谓的贸易导致了美国工人、农民失业的逻辑出处。
去年6月,超过3000位小企业主们从全美甚至加拿大赶赴美国底特律市,参加阿里巴巴中小企业峰会,他们渴望通过阿里巴巴平台触达全球市场
随着现代经济中技术和要素比例等因素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两者逐渐成为新贸易理论的新视角。技术和品牌占绝对比较优势,这是美国对中国服务业的贸易顺差、美国对中国巨大利润顺差背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贸易逆差”背后所隐藏的真问题。而要素比例更是解释了马云所说的“贸易逆差”并不伤害美国经济,甚至降低了美国的失业率的根本原因所在。
土地、劳动、资本被公认是经济发展的三大要素。表面上,国际贸易进口的是商品,而背后则隐含了生产要素的进出口。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奠基人俄林说:“每个地区终究会生产那些其自己生产比在其他地区生产成本更低的产品……丰裕生产要素出口,稀缺生产要素进口。”
也就是说,产品的国际贸易是一种间接的生产要素贸易,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不能跨国界移动而商品可以,商品贸易使得国家间能够间接交换生产要素服务,即每个国家进口其稀缺要素服务,出口其丰裕要素服务。
实际上,“贸易逆差”使得美国进口了稀缺要素,促进了自身经济发展。因此,马云指出,“贸易逆差”带来失业不是真问题,因为“美国公布的2018年3月失业率仅为4.1%,这是十七年来的新低。”
美国设置的贸易壁垒,最终伤害的是中小企业利益
即便从分配性冲突的角度来看待获益者和受损者,国际贸易也不是导致美国工人、农民失业的决定性因素。《理解全球贸易》一书中,从理论上道出了一个特朗普刻意回避的事实:实证研究表明,劳动市场摩擦的差异是失业的重要决定因素,国际贸易导致失业可能对每个国家影响不同,这要取决于该国自己的劳动市场。
因此,马云认为,贸易战根本就是一个错误的手段,只会带来错误的结果,最终受伤害的是农民和中小企业。进一步理解这句话就是,提高贸易壁垒并不必然增加美国农民、工人底层的就业,相反,中国对大豆等产品实施反制措施时,美国农民、工人反而因为失去全球最大消费市场之一而受到损害。
实际上,改善美国的劳动市场结构远比提高贸易壁垒有效得多。马云提出“普惠式全球化”,致力于中小企业全球买、全球卖,其中就包括美国中小企业、农产品通过阿里巴巴,可以更方便地将产品卖到中国市场,做更大的生意,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特朗普被称为“企业家总统”,应该多一些马云式的企业家思维和视角,多一些协商、互利共赢思维,“和气生财”,少一些政治上的针尖对麦芒,否则就会背离保护就业、保护美国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初衷,使他们成为逆全球化的牺牲品。
※作者|盘和林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独角兽”并购频频上演,切莫并掉消费者权益
职场的“35岁危机”如何破?
“满口土话”不能入校:阶层思维终将损害教育公平
警惕!快手抖音们的病毒式传播已从虚拟空间外溢
出租车退租:对手“太狡猾”还是自身“无能”?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