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读书真的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吗?
优质回答:
中国人向来重视读书,那么读书到底能不能让人“气自华”呢?这个问题的重点便在于如何理解“气”。气无关相貌,也不仅仅指气质,而是一种气场、气度,是你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以及具体行为,能够让人感受到你浑身散发着一种人格魅力,一种力量、一种向往。
而这些难以描述的外在感知,正是通过内心世界所构造的。读书能够加速构建内心世界,但并不能完全或成功的构造内心世界。读书人中,也不全是苏轼、王阳明,还有孔乙己,错误的读书也会让人更加的执拗和迂腐,这种人也就谈不上华不华的了。
诗书读得多,并不能让一个人“气自华”,关键是你读了那么多书,用在何处,体会在何处,践行在何处。读书,它不是用来炫耀学识的,也不是用来贴金裱玉,也不是为了增加谈吐的资本。而是用来修养内心,培养品性,提升思想境界的。
可见,腹有诗书不仅仅是指“读书”这个动作,而是梳理自己思想、修正自己行为的这么一个过程,只要有这个过程,至于你是读书、看报、混社会…又有什么分别呢?
苏轼的一生起起伏伏,但每次一都能随遇而安,并造福于一方百姓。他对生活总能抱着欣赏和热爱的感情去看待,乘一次舟、淋一次雨、吃个荔枝、一条鱼、赏月听风……等等,他都能从中体会到独特的乐趣。这种豁达、放旷,乐观,与自然同乐的心性,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当我们能感觉到“人间有味是清欢”,自然就会明白什么是“腹有诗书气自华”了。
人生要活得有价值、意义,那就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书是人生的伴侣,它能与你共渡美好时光;书是人生最好的知音,它能在你孤寂时慰藉你的心灵。
读书,犹如涓涓清泉,洗去了我们心中的烦忧,荡涤了胸里的浮华,使我们心境愉悦、清新;
读书,是一种高尚的行为。古今中外那些有伟大成就的科学家和贤哲们,都是因为读书,因而获得了知识,才对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那些启迪人生的哲学,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着人们前行;
读书,使人充实、睿智;使人豁达、大度;使人见多、识广;使人通情、达理;使人思维活跃、智慧聪颖;
读书,使人在困惑时能得到启发,在阴沉时心情振兴;在昏暗时豁然开朗,犹如见到万里晴空;在山重水复凝无路之时,又见柳暗花明;
读书,使人心胸宽阔,视野放远;使人博学多识,学富五车;使人在迷茫中,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读书,使人在穷困时能立壮志,在苦难里可以忘掉忧愁;在痛苦时能快乐,在伤感时能开心;
读书,使人思想活跃而不僵化,灵感频至而又新奇;使人总是奔泻着一股股激情,如滔滔波浪在翻滚。
读书需要幽静的环境与淡然的心境。在喧闹的场所读书,难以领悟书中真味;以烦躁的心境读书,难以领略书中意境。
苏轼诗云: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以读书供养人生,能驰骋岁月,四方八极任纵横;
以梦想点缀人生,可经营春秋,建造奇妙的风景;
以情感滋润人生,赏风花雪月,焉得美酒醉红尘。
叔本华说:“要么庸俗,要么孤独”。没有知识的人生,是苍白的;没有追求的人生,是枯萎的;没有理想的人生,是虚弱的。
不求此生成圣人,但求此生得安稳;
不盼今世荣华富,但盼今世成书生。
杜甫诗云:
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多读一点书多求一点知,以免世人笑我如在梦中自沉沦;
多想开一些,多一点相思,惟愿今生有荡不尽的刻骨铭心的千古情。
读书,在美好的韶华里,不要辜负了美好的人生;
读书,使得我在清贫与孤独里,顶着濠濛烟雨把你相等。
陆游诗云: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耦还从父老耕。
有了知识,就等于生命有了春天;有了知识,生活也会变得五彩缤纷。
在书本里遨游,我会时时听到那亲切的乡音,看到你那倩丽的背影。我多么想怀揣着暖暖的乡情与淡淡的乡愁,在今生今世与你并肩同行。
书本犹如春天里的鲜花,它美丽而安静,于无声处荡出缕缕醉人的芳芬。
培根说:“读书足以恬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只有读书内心才会强大,只有知识才受人尊敬。
在人生的黑夜里,书籍就像那北斗星,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而书中的那些思想与情感,就像那美丽而飘逸,悠扬而悦耳的歌声。
人生一世不管怎样都是活,但要活得愉快、干净,活得有潇洒、飘逸;活得幸福、美好;活得有意义、价值。那就读书吧,腹有诗书气自华。让我们为这个世界作一点奉献,给世人一点精神和爱心。
人生,虽说不可能个个都有一世的繁华,但也不能活得太平庸、太低级;虽然我们不可能人人都强大,也不可能都倾城,但只要活的不亢不卑、不俗不不浊、不浑不噩、不猥不琐就行。
读一点书吧,不要想着大富大贵、大紫大红。但求有一只素笔、一杯粗茶,在安静的环境中吟咏、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吧,在书本里渡那恬淡的时光,看它安然的浅笑,自然有一番无为的心境。
其他网友回答
“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是一个人读的书多了,日积月累,读诗书,习礼仪,自会气度不凡。这里所说的“气自华”指的是人的气质高雅,超凡脱俗。
读书是能够气自华的,前提是你要读好的书籍,要理解阅读,把书给真真正正吃透了。
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人很多很多,我列举两个例子来证明一下。
我要说的第一个人就是央视一姐董卿老师,我05年上大学的时候就看董卿主持的节目《欢乐中国行》,也看她主持的春晚,当初提到她时,我只会觉得她是刘谦的托儿,直到她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我被他的才华给深深惊叹到了,董卿已经变成了一个美丽,高雅,知性,端庄,智慧的完美女神。她为什么能够华丽地转身,进步如此神速呢?原来是因为董卿爱读书,古今中外,诗词歌赋,均有涉猎。尽管工作很忙,她仍然坚持每天读书,而且至少一个半小时。日积月累,所以董卿才华横溢,光彩照人,古今中外各种诗词名句信手拈来,使人不得不佩服。
我要说的第二个人就是网红学者郦波老师,郦波老师具有君子之风,温润如玉,谦谦君子,儒雅博学。郦波老师最初在《百家讲坛》上讲张居正,讲曾国藩,甚至去年讲的王阳明,都很好看,我从中学习了很多道理。郦波老师无论是文学还是史学,讲得头头是道。我就在想,天啊,郦波老师究竟读了多少书啊,如此博学多才,文化底蕴深厚。我呀,就是井底之蛙。郦波老师读了很多书,成为了君子,举止谈吐间尽是儒雅风流。读书真的能改变气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书吧,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门槛最低的高贵。书籍不仅仅能改变你的容貌气质,更能改变你的思想修为。
其他网友回答
读书真的可以“腹有诗书气自华”吗?答案是肯定的,也是被实践所证明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成语出自于苏轼的一首诗《和董传留别》,原诗如下:“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诗歌很多人不熟悉,此诗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腹有诗书气自华”意思是人只要勤读诗书,日积月累,肯定会学有所成,气质与才华也会自然流露。
在中国古代,诗人、学者向来把读书视为积累知识、增长学问的有效途径。读书不仅帮助自己获取知识,而且开阔了眼界,提升了人的精神境界。读书可以使人汲取前人智慧,使人明辨是非,使人具备多方面的才能。善读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是一个有成就的人。据有人统计,鲁迅一生阅读过4233种书籍。
勤读书,多读书,日积月累就会使人脱离低级趣味,养成高雅、脱俗的气质。清代学者梁章钜说:“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林清玄将阅读描述成“生命的化妆”,他说“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一个人读书多了,身上自然会带一股书卷之气,儒者之风。读书之人,在举手投足之间,往往流露出读书人所特有的气质,或温文尔雅,或不卑不亢,或典雅大方,或超凡脱俗等,不一而足。
曾国藩曾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对于提升人的精气神,培养高雅气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其他网友回答
腹有诗书气自华,出自苏轼的《和董传留别》,文本的原始意义是说,注重外在美,穿上衣饰华丽容易,而养成内在美的儒雅气质,却很难。这是中国古代文人固有的一种认识论,也是士大夫们修身养性所遵循的核心法则。
《道德经》就有“圣人披褐怀玉”的说法,表示人要注重自己的修为,纵然生存的环境如何变化,自己都要坚守自己做人的品格。
《论语》论及颜回有“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孟子》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以上品格的养成,都离不开日积月累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首先,读书能使人静心,静能生慧;
其次,读书能使人博观,博能生智;
再次,读书能使人辨真,真能滋生真性情。
但前提是读什么样的书,读什么样的书,自然会受到不同的浸染,从而有利于养成不同的气质。
其他网友回答
读书可以使人“腹有诗书气自华”!
宏观的说,书读得好,在学校,大多受老师、学生的爱慕,自信满满的,学有所乐,书读得好,文化课成绩好,逢考必过,升学深造的能力过硬,前途光明,财富无穷。
微观上看,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精神食粮,是打开人们心灵窗户的钥匙,它能使人明事理,辨是非,洞悉人生的真谛。"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诠释的就是书的魅力。
真正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腹有诗书的人,精神财富充盈,能从心底透出迷人的阳光,走到哪里哪里有温暖;其次,真正腹有诗书的人,往往胜不骄败不馁,贫则独善其身,盈则达济天下;而不是贫则怨天尤人,盈则祸害一方水土。
腹有诗书,非但气自华,也能华他人,这才是读书吟诗的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