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怎么理解“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句话?
优质回答:
感谢回答怎么理解“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句话?这个问题
人的境遇不同,感受不同
因为每个人的个体不一样,个体所拥有的经历也不一样,对事物理解就大不相同。比如,大灾面前有人奔溃,有人冷静,虽然同一件事,表现出来就不一样。有人说灾难是天灾,有人说灾难是照妖镜,对人类灵魂的一次拷问。即使同处一个环境,都是如此,那么,置身事外的人,是不可能正真理解,遇见事情的那份,绝望和喜悦的。所以,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
没有人懂你,也不会感同身受
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感同身受,没有人真正懂你。当剑穿过你的心脏,得到的只是无用的安慰,没有人知道你的痛,没有人知道你的伤口溃烂到何种地步。就像庄子和惠子的著名辩论:你不是鱼,安知鱼之乐?你不知我,怎知我不知鱼之乐?用在此处,是一道理。
如果有,那就是真正的心有灵犀
如果有一个正好和你在一个层次,懂你的人,与你情义相通,或许才会感同身受。遇到了这是人生得一大幸事。
总之,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痛苦说给任何一人听,是没有人真正的理解。不会博得他人正真的心灵契合,只不过是一种同情而已。更多时候靠自己,用时光用兴趣来淡忘。
其他网友回答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就没有百分百的感同身受。然而,一棵树上的银杏叶子,毕竟比起银杏叶子和旁边的柏树叶子更相似,彼此之间也自然就多了一份感同身受。再如果,若能回归到叶子和生命的本质,那也就又可以冷暖相知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
直接摆上鲁迅的那句“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似乎就可一锤定音。
但是,世界上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吗?
不,日本的厨川白村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说:作家之所描写,必得是自己经验过得么?他自答到:不必,因为他能够体察。写小偷难道真的要自己去偷?
当然不必,作家通过自己的细致地观察,去体会别人的心理,而且,一个优秀的作家,是能够把这些心理刻画地入木三分的。我们通常在文学作品里体会的共鸣便是这样。
而鲁迅在《上海文艺之一瞥》中,也赞同这个观点,他并不反对这种感同身受,他认为这种间接的感受是可以切身体察到的。
作家因其超人的同理心与感受能力,再配合高超的写作技巧,做到了一般意义的感同身受。
但是每个人有各自不同的经历,甚至即使读者产生共鸣,其实也是对其中一个方面共鸣了而已。每个人对同一情节共鸣的点其实都是不一样的。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
那么还是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这么说吧,感同身受只能说有没有完全,而不能说真正。
因为人的感情是复杂多样的,每个人的悲和喜也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共存的。有当时的因素,有历史的因素,有自身因素,有社会因素。
可能某个点造成了你悲伤的情绪喷薄而出,但这并不能说明你的悲伤仅仅由这个点构成,而是可能还有其更深层次。
那么,有的人可能只能理解到你这一层次的悲伤,那么你便说他不理解你,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感同身受,其实是非常片面的。
毕竟,在某一个层面上,他已经和你达到契合,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了。只是没有在所有的层面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这句话就好比,曾有人说,你没有穿着人家的鞋,走过人家的路,就不要说懂得人家的苦。我一直认为这个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鞋,而是这个人的生活环境和人生背景。每一个人经历的故事都是不可复制的,哪怕再相似其造成的效应都是不同的。
感同身受、同理心、共情都是什么
拿我们现代医学技术下的心理医生而言,虽然大家都是心理医生,但是研究的维度和方向都是千差万别的。
专业点说,我们心理学上说的“同理心”其实和你说的感同身受差不多,也叫“共情”“共感”,但是这种同理心究竟是如何养成的很多人不知道。
是要两个人在高度一致的心理条件下去评判这一件事,使得医生与患者达到高度锲合,这个时候医生才可以为患者提供帮助,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说心理医生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
拿我朋友而言,他是单纯的喜欢心理学这个方向,本身没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是在做研究的时候,为了提出更准确的命题,他往往需要将自己置于一种心理之下去研究这个问题。他曾和我坦言,他开始理解这种心理问题后,发现自己或多或少也会有一些心理压力。
同理心可以解决所有问题吗?
这个答案也是否定的。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国外的病人在治疗心理疾病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反反复复的情况。这种情况的来源就是,他的主治医生并没有达到共情的特殊点,在治疗病人时只能使他缓解而不能根除问题。
这个时候就好像一个看似堵好的水桶,但是事实上并没有解决根本上的问题,水桶还是会漏水。这就是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后,病人的病情在反反复复的原因,所以对心理医生的同理心要求极高,这也是很多心理医生最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原因。
理智的看待问题,不是没有感同身受,而是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我觉得还是要强调一点,正因为有“共情”很多人会讲述自己的生活给他人听,每个人听到的感情会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打个比方,就好像你和一个一生坐在轮椅上的人描述自己摔倒了有多疼,他是不会理解的。但是如果你和一个可以正常行走的人说自己摔疼了一下,这种“共情”会让他的大脑一瞬间提取他的相关回忆,即便他也不清楚他究竟摔得多疼。
在这里我只是想强调,真正的感同身受可能非常少,但是感同身受的事可以很多。不要把自己过于封闭在一个空间内,认为谁都不理解你,不懂你。
我们国家现如今已经开始扩大了心理学科的招生和研究生数量,我们需要肯定心理医生可以为我们解决一些心理上的问题。但是往往不需要这么麻烦,你可以把自己的事分享给家人听或者朋友听,相似的环境很容易造就同理心环境。
以上是我的全部答案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看到这句话,我脑海里突然蹦出:“世上没有一片一样样的叶子”。树木尚且如此各异,何况人的心思?
去年春天,妹夫的弟弟在例行的体检中,查出得了食道癌。当时全家族都惊恐极了。妹夫的弟弟还不满四十岁,正是壮年,平时很温和壮实的一个人。
亲戚们得知后,自然少不了围拢过来,表示关心,可这位突然被绝症打击的弟弟,性情也大变,性格开朗的一个人,一下子变得暴躁易怒。自己的亲妈来安慰他,他也会发一通脾气。亲姐亲妹的安稳他:“别怕,现在医疗条件好”之类的话,他更是火冒三丈:别怕?病没到你身上……等等。弄得亲戚很无奈,一方面真心的关心,一方面又怕关心被怼一顿,还怕不过问吧,又失了姊妹情份。大家都觉得这人一病怎么就变了呢?
我妹夫很知趣,每次去看望他弟弟,什么也不说,也不问,就是默默地往沙发上一坐,静静地发着呆,一直保持静默状。往往是弟弟主动说,哥,那么忙你怎么又来了呢?妹夫说,这会儿没事。也不问病情,也不问吃的什么,就是陪着坐会儿,再默默地走开。家人说,也就妹夫去看他,他安生些。
去年八月十五,妹夫的弟弟没能吃上月饼,就撒手人寰了。妹夫的家人很感激妹夫的无数次默默陪伴。因为,妹夫明白,世界上是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的,一个人不可能真正体会到另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也不可能真正的知道,别人真的希望什么。病在谁身上,谁清楚,别人再怎么开导,都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啊!谢谢你的阅读,谢谢你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