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靖难之役的“靖难”是什么意思?
其实根据字面意思来讲,靖难之役说白了就是扫平战乱,内祸的战役。
为什么会有这个名字呢?就是因为朱弟赢了这场战役,最后朱棣赢了,然后这场战役的名字就必须有朱棣自己来命名,这衬托自己的正确性,以及在这场战役里面自己的绝对领导力,所以就把它称为靖难之役。
为什么会叫这个名字呢?原因便在于朱棣在向自己的侄子朱允炆发出挑战的时候,所打的旗号,就是自己侄子身边出现煎成挑拨叔侄俩的关系,所以自己起兵去找自己侄子算账,让自己的侄子能够改过自新,与此同时,清理掉自己侄子身边的那些大臣。
所以对于朱棣来讲,这场战役并不是说我想去抢夺皇位,所以我像我侄子发起挑战,而是我像我的侄子做出教育,我教育我的侄子不要去相信奸臣。
但是如果仔细去看一下这一次事件的话,我会发现这件事情跟朱允炆身边的那几个大臣有关系吧,也有,但是没有绝对的关系,真正起了杀心的就是朱允炆本人。
不同于大家印象之中,朱棣率先动手,在历史上面,第一个开始动手的就是朱允炆,这个历史上面描述成为十分懦弱的一个小皇帝,最近然会下手如此之快,如此之狠,这点让当时的朱棣感觉有一些猝不及防,所以在朱允炆派出的人去抓他之前,朱棣本人也是慌作一团。
但是很显然,最后朱棣赢了,猪弟拿下的南京城,自己的职责不知去向,有时候死于大火之中,有说头像的南洋,总之中华大地上面自己的侄子反倒是已经不复存在了,只有自己能够号令天下了,所以对于朱棣来讲,这个时候也不需要去担心自己个人的安全问题,但是这个时候如何在历史书上面留下一个好名声,(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如何让自己杀侄子,夺取皇位之间事情更加美化一点,然后就先把自己的侄子弄的一懂都不懂,就像一张白纸一样,向全世界宣称这次自己和自己侄子直接闹翻,并不是说自己的侄子主动挑起事情,自己拒不靠命,而是自己的侄子受了奸臣的蒙蔽,然后找自己索命,自己被逼无奈之下才奋起反击。
我为了活命,我为了能够活下去,我为了劝自己的侄子走向正道,所以我起兵去反对自己侄子的政策,然后达到了南京城,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侄子脾气太犟,最后死于大火之中。
总之建文帝朱允炆已经死的不能再死了,又不可能跳出来反对朱棣所说的那些话,所以朱棣想编什么谎话就怎么变,总之别太偏离事实,自己往外面一宣扬,底下的老百姓基本上就信了。
奉天靖难什么意思?
奉天靖难:奉天意,平定战乱,扫平奸臣。
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新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感到地方藩王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决定采纳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进行削藩,不到一年时间,周,湘,齐,代,喉五王。
1399年,准备削夺燕王时,燕王朱棣便以‘清君侧’的名义,反叛,自称‘奉天靖难’
攻陷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位。
靖难什么梗?
靖难一般指明朝靖难之变。这是在建文帝时期发生的一次内战。当时的燕王朱棣认为自己的才能比建文帝要强上许多,所以带兵谋反背叛了朱允炆。
这场战争整整持续了三年的时间,建文帝或许真的不适合做皇帝,而且为人并没有多少谋略,而燕王就不同了,非常的有谋略而且十分机警,后来更是反叛成功成为了明太祖,这就是明朝靖难之变。
靖难是啥意思?
靖难是发生于明朝建文元年七月,是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推翻建文帝统治的事件。明太祖朱元璋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故,皇太孙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密敕张信逮捕燕王。
靖难之变是哪个朝代的?
靖难之变是明朝发生的。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
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
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
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进入南京后,大肆杀戮曾为朱允炆出谋划策及不肯降附的文臣武将。
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练子宁、陈迪等先后被杀。靖难之役给明初刚刚得到恢复的社会经济又带来不小的破坏,尤其是战争剧烈的地区,所受的破坏更大,形成“淮以北鞠为茂草”的情况。
靖难之役名字的由来?
先解释下靖难。靖难一词起于明太祖朱元璋成法中有一条。朱元璋当国时,恐权臣篡权,规定藩王有移文中央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权利,他在《皇明祖训》中说:“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朱棣以此为理由,指齐泰、黄子澄为奸臣,须加诛讨,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靖祸难之意。故而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
这其中,“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不过太祖的成法里面还有一条就是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且成功铲除奸臣后要五日之内离京。所谓“靖难”这不过是朱棣想要夺取皇位的一个借口而已。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1399年-1402年由朱棣发动的与建文帝夺取政权的战争,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削藩,朱棣因不满朱允炆和削藩政策,起兵反抗明朝中央政府,燕王军攻入金陵,靖难之役结束。
靖难之战?
靖难,从字面来看,应该是“平定(国家的)灾难”的意思。
明太祖的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后,年号“建文”,他重用齐泰、黄子澄等人,采取削藩的政策,引起燕王朱棣的不满。公元1399年,朱棣以“靖难”为旗号,以“清君侧”的名义南下,1402年攻破京师(今南京),后即位称帝,以“永乐”为年号,为明成组。这里,“靖难”应该是指清除皇上身边的小人,为国家祛除灾难的意思。
名词解释:靖难靖难之役是什么意思?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靖难之役中朱棣的口号是“清君侧,靖国难”。“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