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不知什么意思 什么什么无人识

网友提问:

有人认为看得见抓不着就是“无””,你怎么理解“无”的意思呢?

优质回答:

(无)代表空无,不存在的意思。说到(光)看得见却却抓不着,但是(光)是的确存在的,比如阳光,能说它不存在吗?因为有了它,万物才得以复苏生长,动物界少了光,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摸不着不代表不存在:说到(风云)也是看得见,也抓不着,但万物也都离不开它们。所以不能说明抓不着的东西就不存在。(无)只能够用(零)表示。

其他网友回答

“无”这个概念,解释起来真不是那么简单。从先秦的老子到魏晋玄学,“无”都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一般来说,“无”有两种不同的定义方式。

定义1:“无”,什么都没有,也就是一般人所理解的“无”。

定义2:中国哲学上定义的“无”,与“有”相对应。

看得见抓不着的东西就是无,这种对无的定义肯定有问题。按定义1,既然能看得见,怎么可能是无。所以不成立。如果按定义2,那这个“无”是生万物的“无”,当然不会是看得见抓不着。

下面专门讨论定义2中“无”的概念。

“无”在先秦诸子的著作《老子》中就有。如何对“无”进行理解,先以一个佛教“空”的概念作为对比,看看佛教徒对空的理解的变化。

由印度佛教哲学家龙树创立的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其核心的概念是“空”。所以,中观学派也称空宗。佛法是空,佛是空,最后空本身也是空,这里出现矛盾。“空”的概念被空掉了,那我们用什么概念来讨论如何去空的问题。也因此,后来另外的印度佛教大师无著和世亲创立了大乘佛教的瑜加行派,也就是所谓的有宗。

然而,中国禅宗创始人慧能对“空”进行了另一种解释。据《坛经》般若品第二,慧能说:“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从慧能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空并不是没有,而是有更多,因为空,它能包含更多的东西。

此处,如果我们把“无”也进行这样的概念转换,也会发现,“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

从逻辑学上看,一个名词有内涵和外延。外延是对象,内涵是所指对象的属性。当一个名词“有”,它就表示世界上的所有存在。那这个“有”的属性只一个,存在。没有其它的属性。然而,世界上不存在一件事物,属性只有存在而没有其它任何属性。世间的事物,如果属性只有存在,其它全无,这事物就是“有”。这样一来,无和有变成了相同的东西。

所以,《老子》讲,“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魏晋玄学中,王弼、何宴是贵无论的代表人物。王弼认为,有万物,就一定有个万物之宗。这个万物之宗不能是万物中的任何一种,所以,它只能是无形的,也就是无。

下面,利用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为以上的解释作个注。

根据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一个致密炽热的奇点于137亿年前一次大爆炸后膨胀形成的。物理学上,所谓的奇点,是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奇点是没有大小的几何点,就是实际不存在的点。奇点物质竟然是能级无限大的物质。

如果用有无来分析宇宙大爆炸的概念,那奇点就是万物之宗“无”,爆炸后的宇宙是“有”,这个“无”包含“有”。

所以,无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无和有是一对关系。换一个角度,“无”和“有”,只是问题的不同侧面而已。

个人感悟,中国古代哲学,很多西方学者看不起。其实,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非常丰富。然而,由于古人在描述问题时,概念区分不够明晰,很多时候,我们误读了它的意义。

其他网友回答

无是有的反意词,我们人类肉眼所能看到的物体必竟是有限的。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知道了不管是有形的无形的,抓得住的抓不住的东西都存在。比如说空气和电磁波都是看不到抓不着。谁能说它不存在!

其他网友回答

无,是根据人类自身的所见所闻来定论的,因为人是有形体,所以在人的认知潜意识里,任何事物都必须有始有终,有边有际,只要看不见摸不着和感知不到的就是无,但人类本身就存在很多感知能力方面的缺陷,就好比色盲不能分辨五颜六色,鱼在水中游而不知水的存在,鸟儿乘风飞而不知风的所踪!人能行走自如和思绪万千,却不知生命能量来自何方,又是什么力量源泉在驱使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意识!

现在来感悟一下道德经中对无的认知境界:有无相生,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大象无形,大方无隅。无为而无不为!

无不是绝对的,因为有形才会对映出无形,有和无是相互对立并存的,就如一间房子,墙体为有,那么空间为无,如果没有空间的无,就不具备使用价值。容器没有空间的无,就不具备盛装东西的作用原理!自然界最厉害的是无形的,目前借助高科技能感知的:如光、电、磁场、放射性元素等……

其他网友回答

看得见却抓不住,可以是一物件、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机会、一份感情。而我们抓不住的,并不是不存在,它可以是我们未曾拥有的“无”,也可以称为“一”。

这个“一”,也代表了遗漏,代表着变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九,出自《周易系辞上传》。我们抓不到的那个一,就是遁去的一,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这个一,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失去,还有变数。

这个“一”,代表了衍生的影响。也代表着得失。《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个由简入繁的过程,可以理解为衍生的影响。也可以理解为失去其他的一,却拥有别的一,可以一生二,二生三。最后再得到万物。我们得到更多。

这个“一”,可以形容一切事物,一物件、一人、一机会、一感情……。很多我们所抓不住的,都可以用“一”来计数和形容。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出自《淮南子·诠言》,万物归一。

这个“一”,也可代表了唯一,我们没能抓住爱的人,是我们眼里的唯一,我们未曾得到的感情,也是唯一,丢失的机会,也可看做唯一,因为我们未曾抓住,它们在我们眼里,就是独一无二。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