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诗怎样写 杜甫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诗怎样理解

网友提问:

杜甫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他的诗怎样?

优质回答:

题主好,杜甫在他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有一句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可以看作是杜甫的理想。

“奉儒守官,未坠素业”,杜甫家世代秉承儒家思想,恪守为官之道,杜甫继承家学,是一个有着儒家思想的诗人。他不同李白儒道仙侠各家思想都有,也不同柳宗元受庄子影响很大,也不同白居易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杜甫的儒家思想很纯正。儒家的理想就是圣君贤相下的太平盛世,杜甫用诗歌传达着儒家思想,也抒发着他一肩担尽天下愁的圣人情怀,这也是他理想的重要内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不眠忧战伐”……看看杜甫的诗句我们就很清楚他忧虑的是什么,他希望的是什么,可以清楚的看到他的理想就是:圣君贤相,天下无兵戈之苦,百姓有安乐之生。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字子美,唐玄宗先天元年(712)生于河南巩县,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里。唐初的著名诗人杜审言是他的祖父。杜甫的青年时代,正当唐代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荣的开元时代。二十岁后,曾先后到吴丶越丶齐丶赵一带作了十数年的漫游。这是他生平最快意的一个时期。在漫游期中所写的诗传留下来的不多。但在这时期内所写的《望岳》丶《房兵曹胡马》丶《画鹰》等诗,已经显示出诗人不凡的才质。那种雄放健拔的风格,正是表现着诗人青年时代的气概丶抱负和理想。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杜甫的伟大之处,首先是表现在他所具有的那种一贯同情人民丶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他不仅是看到丶而且和人民一同经受着战乱丶饥饿丶寒冷,因此他能够以中国古代诗人从来没有达到的深度,反映出人民所受到的各种压迫和苦难。特别可贵的是,诗人在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揭露出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如在《岁晏行》中,他这样写道:’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在《赴奉先咏怀》中又写道: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供城阙。诗人又更一步地把阶级对立这一本质现象,用鲜明而凝炼的诗歌语言凸现在人们的面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诗引起历代人们的酷爱,不仅是由于艺术,更是由于思想。如陆游就曾在诗中说:’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文天祥被俘后,在燕京狱中每天读杜诗,集杜诗的五言句,他说:`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民族英雄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杜诗所具有的崇高的思想内容。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诗反映当时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和社会现状。杜甫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所以称杜甫为诗圣。他的理想是辅助皇帝唐玄宗从政治上、制度上的改革,但最终没有实现,我最崇拜他的一句诗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封建社会的一个落魄诗人,有这么宽大的胸怀,不得不令人佩服。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的理想,依照现在的眼光衡量,当是实现共产主义。其有诗文: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他是有爱民情怀的大诗人,他的诗既现实又有文釆。

其他网友回答

杜甫一生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他遵循的家族理念是:奉儒守官。杜甫的在诗歌方面工于五律,他的诗大多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诗中多关照现实,描写唐朝各种社会现象、对不良现象进行抨击与呼吁。后世对他的诗称为“诗史”。杜甫具备文人志士的社会责任担当,不愧为“诗圣”的称号。

杜甫其人

杜甫生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亲身经历了国家、社会、家庭从富强安定转向衰败动荡的曲折历程,使杜甫对于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对生命有更深刻的反思。

杜甫是河南巩县人,出生于官宦书香家庭,青少年时期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青年至中年时期,一直游历江湖,遍游大好河山,广交朋友。他与诗仙李白,就是在游历的过程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对诗仙李白的感情在他多篇诗文中均有体现。比如《春日忆李白 》中”白也诗无敌, 飘然思不群“中,就表达对李白的敬佩之情。

杜甫中年后,开始致力于进入仕途,求取功名。希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他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家族”奉儒守官“的思想,也是杜甫本人的人生理念。杜甫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表达了自己“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愿意辅佐君王使他们超出尧舜之上,使百姓民风淳朴的为官理想。所以在杜甫的诗歌中,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思想多有体现。

杜甫中年后居于京城十年,求官屡不得,家庭经济条件日益困顿,生活步履维艰,这对于杜甫来说,无疑是非常大的打击与折磨,但是即便如此,他”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的理想,却从来没有中断过。后来终于得到功名,但是跟着就发生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正是因为唐玄宗后期耽于享乐、荒废朝政、政治腐败导致国力空虚,百姓苦难。安史之乱更是如秋风扫落叶一般,把腐朽的李唐王朝统治推翻在地。在战乱过程中,杜甫亲历国破家亡的痛苦,亲见天下生灵涂炭,内心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他诗歌也有体现。比如:《三吏》、《三别》,就表达了杜甫对于国家的关注,对于百姓疾苦的同情与呼吁。

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诗歌中多体现出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是在他身后却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起到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甚至到现在国际上都先后关注、研究杜甫的诗歌与精神。可见得杜甫的儒家思想,对于现在社会仍然具有很大的弘扬和学习意义。

杜甫诗作赏析

01 边塞之诗

《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诗人在边塞,晚上独自听着军中鼓声,秋风萧瑟行人稀,大雁鸣叫更令人思乡情切。夜晚寒冷已经生起露水,明月照耀怀念故乡亲人。

这首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两句中浓浓的思乡之情,令古今有缘人感同身受,成为千古流传名句。

02 忧国之诗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重重打击了李唐王朝的腐朽统治。但是做为一们普通老百姓,却不免遭受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看着长安城外破败荒芜的景象,诗人内心痛苦伤感,不能自己。看到家乡书信,赶紧拆开来看,好知道亲人们的安危。家国、忧民、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03 忧民之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自己乱世遭受种种苦难,仍然不忘记忧民的志向。希望有能力之时,令天下寒士俱得庇护。这不正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的理想情操吗?

04 暂安之诗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入蜀客居,曾度过一段短暂的安稳时光。春天万物复苏,风和雨正当时,成都街巷散发浓厚的春天气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暂安生活的用心感受。

05 羁旅之诗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睹物而有感,身受困又多病,看到秋日萧瑟之景,心生伤感悲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片寂寞萧条的感受,令人心生同感。

【总结】杜甫其人,是一位标准的儒家思想者。他的诗被后世称为诗史,是对他文学作品成就的肯定。称他为诗圣,是对他忠君爱国、忧国忧民的伟大思想的尊重与称赞。杜甫老先生,是唐朝历史上难得的仁义之士。他身上可贵的道德情操,值得后世学习效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