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是不是好的教育方法 用打的方式教育小孩好吗

网友提问:

打孩子是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吗?

优质回答:

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多是以说教的形式进行的,我记得打过一次孩子,比较狠的那种,但是构不成虐待啊。

孩子那时候大概3、4岁的样子,小男孩又比较淘气,把姐姐(大概10岁左右吧)的肚脐给咬翻了,虽然不是亲姐姐,但是我们感觉跟亲姐姐也没有区别,看到小姐姐的伤口我没忍住就把孩子带到另一间卧室臭揍了一顿,小小孩子那么狠,教育教育,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事,这就应了老话,让他长长记性。

其实孩子只要不做出出圈的事,都可以坐下来心平气和的说。不过我儿子现在跟我很好啊!这点还是很欣慰哒!不过现在想起来孩子小时候,我的表现会不会就是传说中的暴力啊[抠鼻]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目的就是为了疼爱和鼓励的。引导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给予孩子成长学习的榜样,这个榜样就是父母自己,您要求孩子做到的言行,请您先自己给孩子做示范引导。比如早起的习惯、爱学习的习惯、遵守法治与道德的习惯……

每个人成长最大的激励动力就是能得到别人的肯定,父母的肯定尤为重要。教育孩子,父母应首先给自己设想一个优秀孩子的模样,然后去找寻相关引导孩子成长的知识。之后,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正向的引导孩子成长,积极发掘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积极闪光点,用这些点引导孩子向您设想的那个优秀孩子靠近。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

其他网友回答

教育孩子的方式是不能打的,要和孩子交朋友,和孩子谈心,了解孩子是怎样想的,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当孩子有困难的时候要和孩子共同努力解决困难,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在学习上提高,在生活上自力,成为有用之才。请记住:一个在父亲面前抬不起头来的孩子,终将不会在这个世界上抬起头来。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教育孩子也是一门科学。孩子是有自尊的,不能损伤孩子自尊。言传身教才是最有效的,多表扬少批评。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要有语德:‘一句话启发一个孩子,一句话葬送一个孩子。’这句话一点也不错。靠批评、挖苦、体罚,不但不起作用反而更糟糕。

其他网友回答

要教育好孩子,家长其实必须掌握一点心理学,这样就能知已知彼,对症下药,观察孩子的行为,然后再制定自己的教育方法。心理知识会告诉家长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也会给家长提供处理方法的依据,会尽量避免家教时的错误教育方法,提高准确度。今天就先讲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的华生恐惧实验。约翰·华生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在1920年利用9个月大的小艾伯特做了一个残忍的实恐惧实验。在测试前先将小白鼠、可爱的兔子、调皮的猴子给小艾伯特,小艾伯特很开心愉快地与这些小动物接触,并不表现恐惧。当11个月大时开始测试,华生将小白鼠给小艾伯特,小艾伯特每次刚接触它们时,就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巨大刺耳的声响,使小艾伯特受到很大的惊吓。经过持续一周的试验之后,发现小艾伯特在没有铁棒的敲击下,也开始害怕小白鼠,而且还包括兔子、小狗等一切毛绒绒的玩具,甚至连看到白胡子的圣诞老人也感到恐惧。这其实就是将某一种外界的反应与孩子的行为相关联,养成习惯之后,即使外界的反应(影响)不存在,但对孩子的影响仍旧继续!这种影响深入到我们的家庭教育中,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打孩子会造成孩子巨大的恐惧,从而影响整个人生。

反观华生自身的家庭教育,在他这样高压、缺乏感情的惩罚教育下,他的孩子从小就带着心理创伤长大。他儿子雷纳 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三十多岁时就自杀身亡;他和前妻的两个孩子,女儿严重酗酒,并多次试图自杀;儿子也游手好闲到处流浪,靠他的施舍才能生活;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悲剧一直延续到了第三代,他的外孙女也酒精成瘾。

当家长长期打6岁以上的孩子的时候,这时的 孩子不会产生恐惧,(孩子已被打油了),这种打孩子收不到任何效果。孩子可能一小时之前被打过,可一小时之后他又犯了。而他在心底里,就会 埋下仇恨的种子,而且会养成脾气爆躁的习惯;等家长老了,孩子被一点小事而激怒,就会控制不住自己打老人 。(别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周围的邻居就是这个样子)

反过来讲,华生做的是一个恐惧试验,那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喜悦试验呢?当孩子完成某一件事的时候,我们给予鼓励,分享孩子的快乐,让孩子有自我肯定、自豪与成就感,那养成习惯,孩子一想到某件事,就自然会在内心升腾起愉悦感,那还用担心孩子做不好,不愿意做么?!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