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总是骂子路,是不喜欢他吗?
优质回答:
孔子并没有总是骂子路,而是对子路的严加教育,正是名师出高徒才有子路后来的成就。子路很优秀,刚强正直,品学兼优,深得孔子的喜欢。
子路早年家境贫寒,靠着野菜充饥。长大之后,孝敬父母,百里之外背着粮食回家供养老人。子路原本心直口快,野性十足,他比孔子只小九岁,面对自己的老师,有时候不仅没有尊重,而且还发生口角和矛盾。
孔子对待子路因材施教,既有严肃认真的批评说服,又有循循善诱的苦口婆心。子路知错就改,严如律己,从此专心问道,尊重孔子,与其他同学友好相处,共同提高。
孔子看准了子路是一个可造之才,认定他将来前途远大。孔子对子路的教育很亲和:“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路实事求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
孔子弟子三千,贤能七十二,子路是其中的最有个性,富有传奇色彩。他追随着孔子穿越时空的大智慧,崇尚着孔子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是孔子身边最得力的弟子。
子路后来官至宰相,匡扶正义,以德从政,爱民如子,是一位百姓的父母官。只因他的刚正不阿,不与他人同流合污,得罪权贵,惨遭毒手。
其他网友回答
是喜欢他。打是亲,骂是爱!骂骂子路,可以立威,学生们也就不敢乱来(背地里捣鬼)。子路骂习惯,也就无所谓。太久不骂,反而不自然。有点默契。子路真有一天为师,终身为父的味道。孔子也可能把他当自己孩子。农村父母有事没事,骂骂孩子。
其他网友回答
严师出高徒!多数情况下,老师或上级对下属要求严格是厚爱的一种表现,因为从一个侧面也说明这个下属具有培养的潜力!
其他网友回答
九岁在私塾背《论语》,读到了“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一直觉得孔夫子,用这话骂子路,太重了。其实孔子在当时,也没发现子路的大错误,只是因为子路气势“吭吭如也”,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到后来才知道,之后子路做太宰时,由于贵族之间的矛盾被杀害,才惊讶他的老师竟然一语中的!
其实,孔子对子路和其他学生差别不大。他教育子路,要实事求是,而且很亲切:“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那么多学生中,孔子还特别关注了子路,这是难得的。还有一次孟武伯问孔子:子路有仁德吗?孔子说:我不知道,但是子路可以在一个“千乘之国”主管军政。”这个评语也说明,孔子并没有小看子路。特别是一位学生直接问孔子:“子路可以从政吗?”孔子说:“子路为人直率,他从政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对子路的印象好,因为子路也的确有不少优点:《论语》中特别提到,:子路听到一个道理,他一定去做,否则他不愿听第二个,是个实干的人。有一次孔子去看一个名声不好的人,子路就很不开心。急得孔子连忙发誓说:我若是做了不正当的事,老天爷会惩罚我!这也说明孔子重视子路的意见。
最值得一提的是,子路在做了大官之后,也非常感谢和敬重老师:孔子两次生病,都病得不轻。当官的子路,破格地为孔子办了一些事。惹得孔子生了大气,孔子说他根本不想享受这种破格的待遇,去欺骗人,去欺骗上天。他说宁可死在学生们的面前。用现在的话说:孔子坚决反对多吃多占。
我的结语是,孔子对子路不错。这种师生关系值得我们学习。
其他网友回答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孔子骂子路骂的多,骂的狠,应该是希望子路能改改自己脾气,是为子路好。亲之越深,责之越重。然而人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任何外人都改变不自己。
所以我们也别试图改变自己的孩子,多半不会有好的效果。唯有适合孩子的特性的方法才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因材施教很科学,但不论是家长还是学校很少能做得到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