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长平之战赵国惨败,是廉颇用兵失误吗?
优质回答:
廉颇只是守,这个战略没有问题,秦军连破三道防线,赵军打不过,只能守着。有问题的是赵国,守着守着,没等到拖垮秦军,赵国国力先显露不足了。
赵王坐不住了,廉颇不出战,只能换将。
当时赵奢已经死了,就换了他儿子赵括,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赵括第一次上战场,当然也是最后一次,总之,被白起引诱进包围圈里,被困了45天。
有人还在为赵括洗白,我觉得不可思议,因为40万大军被困突围不出来,我觉得这是主将的问题,整整45天在坐等救援。
所以,赵国失败我觉得从客观来说,是国力不足,主观来说,找个没经验的主帅上战场,人多又如何,还不是被吊打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发生于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赵双方围绕上党郡的归属问题,进行的一场以赵国失败为结局的战争。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规模较大,进行的非常彻底的歼灭战。
同时赵国的失败使得山东六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国的东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秦国统一六国的进程。
长平之战赵国之所以失败,真正要为全局负责任的恰恰是赵王。
战争伊始,认不清形势
坦白来说,秦赵之所以能成功的打起来,与韩国人的煽风点火是分不开的。
秦昭襄王用范雎的策略,实行远交近攻,先拿韩国开刀。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国做局祸水东引,一方面将上党献给秦国,另一方面上党郡又献给赵国,企图利用赵国的力量抵抗秦国。
赵孝成王接受了上党郡,接受了这个烫手山芋,并且派遣廉颇前往驻守,随时应对秦国方面的进攻。
外交失败,齐楚魏韩燕无人来救
赵国的强大依靠的是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但与秦国相比,赵国的胡服骑射有着极大的局限性,那就是军事强大了,但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农业基础。
战争还没到最后,赵国就有点坚持不住了,去齐国借粮,结果齐国不借。
当战事进入胶着状态时,赵国没有看好形势,天真的想要与秦国讲和。
秦国的战略目的很简单,除了拿下上党以外,还要最大限度的削弱赵国的力量,二者几乎没有议和的可能。
当赵国使臣到达秦国时,秦王一方面热情招待,表示秦赵乃是兄弟之邦,绝对不会你死我活,此举也迷惑了其他五国,误认为秦国不会再有大的动作。
但是秦国背地里已经将前线主帅换成了白起,并且将大量粮草运往前线,随时准备大的战事。
地域歧视,临阵换帅
秦国以白起为统帅的同时,实施离间计离间赵王与廉颇君臣关系。
而廉颇本是代地人,原本就不受赵王信任,在离间计的作用下,这种不信任达到了极致。
赵王以赵括代替廉颇,并且下达了速速出战的命令。赵括本就与白起不是一个层面的对手,匆促出战,只有输的结局,还连带上了赵军四十万降卒。
廉颇继续挂帅,赵国可保存有生力量
事实证明,廉颇坚守不出的战略是正确的,因为前期的接触赵国损兵折将。虽然赵国经过胡服骑射,军事实力大增,尤其是骑兵力量相当强悍。
但是秦国也经过商鞅的重塑,无论是骑兵步兵还是车兵,都不输于赵国。
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
军功与爵位挂钩的秦国军制使得秦军早已与过往不同,完全变成了一支虎狼之师。
廉颇选择坚守不出,伺机待命是正确的打法,廉颇本就善守,如果是一味的防守,白起短时间内也拿他没有办法。
最不济,赵国可以放弃上党郡,以廉颇的能力,全军而退还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可以保存下有生力量,待国力恢复后,再与秦争雄。
长平之战的影响
长平之战以后,秦国作为当时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统一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六国所做的无非是垂死挣扎,努力让这个时间点来的晚一些而已。
六国之间唯一有能力约束秦国的赵国被打败,六国之间的合纵越来越频繁。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六国论》李桢
但是合纵本身就是一种消极的策略,且六国之间各怀鬼胎,无法真正做到劲往一处使,也给了秦国各个击破的机会。
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
其他网友回答
廉颇中途被换掉了,决战阶段的赵军主将是赵括,而做出换将决定的是赵王,关廉颇何事
其他网友回答
廉颇与秦军对抗三年,秦军无奈选择了离间计,使赵国用赵括换下廉颇,再悄悄地把秦军主帅换成了白起,一战而盛,白起坑埋40万赵军,只留下了2百多个童军,
其他网友回答
长平之战,赵国庙堂外交和决策负主要责任,军事上廉颇和赵括各负一半。其中廉颇负责“牛魔大力陷泥坨”,赵括后半截“终入大劫成灰灰”。这篇单论廉颇的责任。
赵国为什么非要去趟上党的浑水。上党对于赵国非常重要。赵国消化了上党,就会如鱼得水,如宋得燕云。
廉颇作为赵国前敌总帅,有两个锅。
第一个错误就是犹豫,没有牢牢吃住上党。在秦将王龁的攻击下,一败再败,实质上已经把上党地区给丢了。战术层面的意义在于赵国运粮路线又远又累,实质中提高了军粮损耗。战略层面的意义在于长平之战已经毫无战略意义。
第二错误还是犹豫,上党都丢了,还在荒山野岭打什么消耗战?以己之短击敌之长。就应该迅速往后退出长平地区,守出山口,把山地运粮留给秦军。
廉颇对秦,第一次犹豫,丢了封君的机会,第二次犹豫丢了赵之国运。赵国庙堂对秦用廉颇本身就是大错,廉颇擅长的是对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