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大儒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是

网友提问:

历史被称为“大儒”的有谁,他们有什么事迹?

优质回答:

说到大儒,当然应该从孔子开始。因为没有没有孔子就没有儒家这一派,孔子当然是儒家学派的祖师爷了。

著名的如秦朝的李斯,奠定了中国统一的文化和政治基础,“车同轨、书同文”,“实行郡县制”就是他的主意,作为文人为中国的统一立下了不世之功。虽然李斯被划入“法家”之列;但他是一个读书人,我看他的所作所为无一处不暗合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称他为大儒名至实归。

汉兴之初,为刘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的萧何,其所建功业早就为汉高祖刘邦所称道,当然为儒家弟子的杰出代表。

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先生,未出茅庐便预知三分天下,后为蜀国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中国文人学习的楷模。

杰出的如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早已成为光照人类文明千秋万代文化巨星,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至今人们还在享受着他们创造的精神大餐!

北宋的苏东坡等文学大家把中国文化的发展推向了空前繁荣的高峰,使中华文明的光芒更加灿烂夺目。南宋的朱煮虽然也是个集儒学之大成者,但是经他包装了的孔夫子完全不是原来的模样,倒是变成了一个为统治者量身定做的御用思想工具。

朱熹虽然也可称得上是个大儒,但是他的份量和事功到底如何,还真不好下定义。

明朝的大儒王守仁先生,既是治国理政的高手,又是伟大的思想家。

王阳明先生在军事上的大手笔是力擒反叛的宁王朱宸濠,为明朝的政治稳定和百姓的安居乐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惜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给先生以应有的肯定和褒奖,先生倒也不以为意,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首先考虑的是生命宇宙的大问题,也正因为有此原因,使先生成为有明一代、乃至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思想家之一。

反观清朝二百六十多年,产生的儒生倒是不少,但真正的大儒却没有一个,这也许和满清统治者对人民实施了最为严格的思想控制原因吧。我们看历代的大儒,要么是在治理国家方面展现了他们杰出的才能;要么是在发展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方面做出的巨大的贡献;反正他们是真正为人类、为社会、为国家做大事的人。中华文明正是仰赖这些大儒的聪明才智和杰出贡献才得以发扬广大并传承下去。

其他网友回答

至圣先师:孔子,儒林亚圣:孟子,周末大儒:荀子,公羊大师:董仲舒,古学鼻祖:刘歆,蜀中大儒:扬雄,博学奇儒:王充,经学大师:郑玄,一代经师:王肃,少年奇才:王弼,三朝通儒:陆德明,盛世鸿儒:孔颖达,盛唐三贤:啖助·赵匡·陆淳,卫道巨擘:韩愈,理学先驱:李翱,大唐文儒:柳宗元,安乐先生:邵雍,理学鼻祖:周敦颐,史林宗匠:司马光,关学开山:张载,宋学泰斗:程颢·程颐,五峰先生:胡宏,理学大师:朱熹,湖湘学宗:张栻,婺学之祖:吕祖谦,心学祖师:陆九渊,龙川诤儒:陈亮,心学大师:王守仁,大清儒宗:黄宗羲,清学开山:顾炎武,现代圣人:梁漱溟,新理学家:冯友兰。

其他网友回答

像孔子、孟子再到朱熹、王明阳等大家都知道的我就不谈了。在这里着重说一个东汉时的“大儒”贾逵,注意这个贾逵不是东汉末年那个毒士的儿子贾逵,是汉明、章、和帝时的大儒。

贾逵,30-101年,字景伯,东汉经学家,在后世被称为“通儒”,也就是学识渊博的儒生。他特别擅长古文经学和天文学。课本上那个贾谊知道吧,贾逵就是贾谊的九世孙。

他身高八尺二寸,当时的儒生们称他为贾长头,并说:“问事不休贾长头”,可见当初他在儒生中的地位。

事迹:

灵活运用谶言劝谏汉明帝,提高了古经文学的地位,并且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在他那时候,很是流行谶言,也就是像陈胜吴广起义时用的纸条和狐狸叫的手段,而当时得统治者更是看重,而贾逵成功运用谶言从古代文献中找出句子提高了古经文学的地位。

提出冬至点移动,月行有迟疾的说法,天文学影响深远。在天文学上,他明确提出冬至点移动的说法,这在几百年后得到了有效证明,并且主张不断改革历法,这对于天文学有着深刻的意义。

在汉代,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的地位提高。而那时候有很多儒生,在众多人员里面被尊称为“通儒”的贾逵,“大儒”是算得上的。

虽然没有不像后世那些开创派别的人物,但是在东汉确实算得上大儒。

其他网友回答

梁漱溟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他主张无论治学还是做人都要自觉、自知、自省,都应坚持时刻反躬自省,常思己过,方能不断向上、自强。在写给儿子的信中告诫说:一个人最怕无自知之明,既能自知所短,则其短处之贻害已去一半矣。因随时自觉,此自觉心即此短处之反面也,虽不能就反过来,亦不致顺着短处下去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大儒者,学问、品德高尚者也。

古有传道授业、至圣先师的孔子,汉代博士、公羊大师的董仲舒,”述先圣之玄意,思整百家之不齐”的郑玄,”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大师王守仁,”天下为主,君为客“的大清儒宗黄宗羲,近有”出世入世间,秉性自浩然“的梁漱溟,”七上清帝书,吁清维新变法“的康有为,”立心立命继绝学,贞下起元开太平“的冯友兰……

有人说,魏晋”三百年间无大儒“,这里的”大儒“主要是儒学大师。而魏晋时期战乱频繁,佛学传入、道教产生,人们从修齐治平、关注社会转向关注生命本体,使得修齐治平的儒学渐渐丧失了汉代以来的影响,儒学大师也就慢慢衰退。

西汉五经博士董仲舒

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西汉博士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春秋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得到汉武帝赏识。之后,儒学地位大大提高,重用儒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设置五经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中央设置太学,太学生为博士弟子,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打破贵族世代为官的陈规;各地郡县学校推广儒学,使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对于董仲舒的评价,“理孔氏遗经,发春秋大义,究天人之策,启史迁奋笔”总结的很妙。

董仲舒

诗礼人家冯友兰

清光绪年间戊戌科进士,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适逢胡适和梁漱溟二人先后来到北大任教。 一个是留美的哲学博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健将,并专以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为旗帜, 大肆鼓吹全盘西化论;一个是一踏进北大即宣称“我此来除替释迦牟尼、孔子发挥外,更不作旁的事”的东方文化派砥柱,专以复兴中国文化为职志。1919年后赴美留学修哲学史,回国后于清华大学任教哲学史,冯友兰融会中西,构建新理学,毕生以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宏扬儒家哲学思想为己任,一生著述宏富,他著述的“新理学”是中国三四十年代有相当影响的哲学思想体系。

大儒还有很多, 大儒都是心怀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借用冯友兰的一句:“况我国家民族,值贞元之会,当绝续之交,通天人之际,达古今之变,明内圣外王之道者,岂可不尽所欲言,以为我国家致水平,我亿兆安身立命之 用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非日能之,愿学焉”。

冯友兰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