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死后内阁首辅是谁 张居正死后的首辅

网友提问:

内阁首辅张居正为国尽心尽力,为何死后差点被开棺鞭尸?

优质回答:

谢相邀回答此问题!

张居正位于湖北荆州故居的雕像

要回答清楚此问题,笔者认为需要明白张居正的功与过。

张居正的功

先快速浏览一下张居正为官从政的印迹。张居正,出生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即考中进士。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明神宗登基后,张居正为内阁首辅。

就是这位张居正,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将其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指出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旅美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先生也盛赞张居正,以施政的成绩而论,他不仅是明朝的唯一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所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以与他相比。此外,还有很多知名学者和著名人物对张居正都赞美有加,足见其在中国历史上非凡的地位,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那么,张居正身为万历一朝内阁首辅,其从政期间有哪些功劳或举措呢?

从政治上看

张居正政治上的举措,主要是实行考成法。此法的主旨是要解决当时明朝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

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在他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从军事上看

在军事上,张居正知人善用,用戚继光镇蓟门(今河北迁西县西北),李成梁镇辽东(今辽宁辽阳),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上加修“敌台”三千多座,加强北方的防备。并在边疆实行互市政策,互市使马匹大增,减少了太仆寺需的种马,使太仆寺积蓄金四百余万。互市使边疆在政治经济上保持稳定、正常,如封俺答(北方蒙古首领)为顺义王,在大同、宣府、甘肃等地立茶马互市,保持贸易往来,俺答长久没有来犯边关。

从经济上看

在经济上,张居正主要采取了清查土地和一条鞭法。

清查土地,他认为“豪民有田不赋,贫民曲输为累,民穷逃亡,故额顿减”,是“国匮民穷”的根源。在万历六年(1578年),下令在全国进行土地的重新丈量,清查漏税的田产,到万历八年(1580年),统计全国查实征粮土地达七百零一万三千九百七十六顷,比弘治时期增加了近三百万顷。朝廷的赋税大大增加,使得“自正(正德)嘉(嘉靖)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

一条鞭法则是,以州县为基础,将所有赋税包括正税、附加税、贡品以及中央和地方需要的各种经费和全部徭役统一编派,“并为一条”,总为一项收入。过去田赋有夏粮、秋粮之分,征收上又有种种名目,非常繁烦,如今统一征收,使国家容易掌握,百姓明白易知,防止官吏从中贪污。

张居正的“过”

前面,笔者从政治、军事、经济三个方面介绍了张居正的作为和功劳。这些为后人所称道的方方面面,虽有利于明朝朝纲的整肃,利国利民,但却侵犯了少数当权者的利益,也就是张居正动了这部分人的奶酪,为乱臣贼子所嫉恨是自然的了。这里所要说的过,其实并非都是他的错,是指他被人诟病和导致他从位高权重处跌下的原因。

大权独揽,臣主对立

张居正当红的十年间,可谓之大权在握,但所揽之权,是神宗的大权啊!张居正也许没有明白这一点,效国是需要权利,但臣子的当权便是皇上的失位,功高震主,让皇上情何以堪?在权力上,张居正和神宗自然成为了对立面。张居正的效忠国事,独握大权,在神宗的心里便是一种蔑视主上的表现,这也为他死后差点被开棺鞭尸埋下了祸根。

励精图治,得罪奸佞

张居正,一心为国,励精图治,自然得罪了明朝朝廷里的一帮奸佞之徒。他们时刻在窥探时机,欲置张居正于死地。万历十年(1582年)7月9日(农历六月二十日)张居正病逝,享年五十八岁。这一下子奸佞之徒觉得是搬倒张居正的时候了,于是在张居正逝世后仅仅四天,以御史雷士帧为首的七名奸佞官员就上奏要求弹劾潘晟,导致神宗罢了潘晟的官位。这个潘晟是张居正生前所荐,他的下台,正表明了张居正的失宠。嗣后,神宗下令抄了张居正的家,并削尽其宫秩(俸禄和官品),迫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并将罗列的罪状告示天下。而且,张居正还险遭开棺鞭尸之辱。张居正在世时所用一批官员有的削职,有的弃市,甚是悲惨。

历史所限,痼疾难除

从历史大局看,张居正新政无疑是继商鞅、秦始皇以及隋唐之际革新之后直至近代前夜影响最为深远、最为成功的改革。但限于明朝的历史,痼疾难除,张居正以一己之力,是没办法改变明朝社会深层次的弊病的。他的改革已经无法医治明朝深入骨髓的恶疾,国家机器的败坏已无法挽回,其个人的命运注定是个悲剧。

综上所述,张居正的一生仿佛是一场涨落的潮水,潮来时,汹涌彭拜,摧枯拉朽;潮去后,偃旗息鼓,悄无声息。虽然天启二年(1622年),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复官复荫,但这是后话,不禁令人唏嘘!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红尘洗礼,半分圣人半分鬼;宦海沉浮,一代天子一代臣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张居正辅助的是一个封建王朝还未成年的傀儡皇帝,一个生理、心理还不健全、是非不明的人。张居正为国家谋利,有时难免会触犯王公权贵们的利益。在他死后,不乏有嫉妒,报复和落井下石之人。所以,张居正才有如此凄惨的下场。

其他网友回答

大家好,欢迎来到“小王史论”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居正的生平事迹。小编曾有幸读过《万历十五年》这本书,里面对张居正有很长的介绍。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看吧!

张居正(1525-1282年),字太岳,又名“张白圭”(是张居正的父亲根据自己做的一个梦取的名字),湖北江陵人(今湖北荆州人),小时候就显得异常聪颖,五岁入学,十岁就通六经,有“神童”之称,又称“张神童”。明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是明朝唯一一个在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衔”,官至吏部尚书、内阁首辅、大学士等,辅佐万历皇帝开创“万历中兴”的局面,死后谥号“文忠”。一生主要成就有“与高拱促成隆庆和议、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万历年间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他的这些改革措施,史称“张居正改革”。那么,这样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死后为何被清算了呢?我们来看看具体原因。

第一,张居正从小对万历严加约束,在担任万历的老师期间,甚至有些事情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在很多事情上使万历皇帝下不来台,不仅得罪了万历皇帝,而且也得罪了不少皇亲国戚,这也为他死后被清算埋下了伏笔。如果说神宗早些时在张居正面前还是个孩子的话,那么随着他一天天长大,这种长时间受压抑的逆反心理也会一天天膨胀,直到张居正去世,这种心理状态终于爆发了出来,最终导致张居正被清算。

第二,在万历皇帝的教育问题上,张居正时常教育他要勤俭节约,效法圣贤之道,勤政爱民,效法祖宗,善于纳谏,要以天下为重。但张居正本人却手握权柄,把持朝政,大肆敛财,甚至有人给他专门订做了一个六十四台大轿,奢华五比,每次回家探亲的时候都是做足了排场。简单来说,就是张居正对万历皇帝仅仅是言传,而无法做到身教,试想一下,皇帝都没有这么大排场,你一个臣子却生活比皇帝还奢华,不清算你清算谁?

第三,改革得罪了当时的反对势力,张居正在改革过程中,严格推行“严考成,核名实”的政策,得罪了太多的人,等他死后,那些受他打压的人个个出来反扑,上书参劾张居正的人不计其数,最终使张居正身败名裂,死后也没落得一个好下场。

最后,引用《万历十五年》中的一段话来做结尾。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虽然内阁的权力不断上升,但依然只是皇帝赋予的,二者一旦发生冲突,阁权在皇权面前是不堪一击的。明神宗登皇位之前,只是深养在裕王府的小皇子,还没意识到他所拥有的权力有多大。登上皇位后,母亲的严厉管教和张居正等的严格儒家教育,都使他的个性受到了极端的压制。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早年备受压制的皇权在失去节制后,迅速膨胀起来。皇帝的权威竟是如此大,而自己竟然被张居正压抑了这么久,神宗的复杂心理也就可想而知。

以上,就是小编总结的张居正被清算的原因,欢迎大家讨论。

其他网友回答

最近正在读《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刚好看到这个问题,所以就来说一下我的看法。

张居正生前官至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更被封为太师,这在明朝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重臣,生前得到无限荣耀,而死后却被冠以多种罪名。

1582年底,张居正去世仅仅半年,他已经被盖棺定论,罪状有欺君毒民,接受贿赂,任用私人,放纵奴仆等等,归结到最后就是结党营私,妄图把持朝廷大权,居心叵测。

张居正言行不一,生前满口节俭,但死后从抄没的家产证明他的私生活极其奢侈。不仅积聚了许多珠玉玩好和书画名迹,而且还养了许多绝色佳人。万历皇帝对此感到十分伤心,万历身局九五之尊,但是被限制到没钱赏赐宫女,以致不得不记录在册子上等以后有钱再兑现,万历皇帝的外祖父因为收入不足被迫以揽纳公家物品而被张居正弹劾。但是,这位节俭的倡导者,以圣贤自居的张居正,竟然如此的口是心非。

最让皇帝无法饶恕

让万历皇帝无法宽恕的是张居正对别人奉承他为当今的伊尹居然安之若素。伊尹是商朝的丞相,辅佐成汤取得天下,成汤去世又辅佐其孙子太甲,太甲无道,伊尹就废之而自代,直到太甲悔过,伊尹才允许他再做君主。万历皇帝岂能容忍张居正自比伊尹,而自己更不是无道的太甲。

正是以上原因使得张居正死后被皇帝抄家。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