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为什么誓死不南迁? 崇祯不南迁的真正原因

网友提问:

崇祯帝如果南迁,会形成“南明”、李自成和满清三足鼎立的局面吗?

优质回答:

明朝末年的时候,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可以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巨大不利局面。内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盛世壮大,并且正在不断的攻城略地,明朝已经然是无力应付;而在东北,已经与明朝在东北地区对峙近三十年的清朝,已经占据了绝对了优势,近乎于将明朝的势力逐出了整个关外地区,并且时常能够破关而入,南下劫掠。在这两股内外势力的夹击之下,已然是财政崩溃、吏治腐败且军队全无战斗力的大明朝,可以说是走在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然而,历史也给了明朝两次喘息的机会。

第一次是在松锦大战后,皇太极主动求和,条件并不算是太过于“苛刻”,但是最终这件事情还是以破产告终,忠心耿耿的陈新甲还被崇祯给坑死了。

第二次是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可以南迁,但是由于崇祯皇帝不愿承担的性格弱点,以及文官集团的阻挠,缺乏魄力的崇祯皇帝不仅自己没有走成,就连一众皇子也全被困在北京城内被李自成“一锅端”了。

于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而在短暂控制北京后,李自成又被清军一路追赶,最终灭亡,大清王朝成为最终的赢家,并由此实现了“明亡清兴”的朝代更迭。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历史的假设,如果崇祯皇帝成功南迁南京,那么南明王朝,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及清朝,能否在中原土地上再度上演如魏蜀吴般的“三足鼎立”的状态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南北对峙”有可能形成,但是“三足鼎立”必然是无法实现的,原因就在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

李自成当时控制的北方地区已经是一篇糜烂。

自崇祯初年开始,清军就先后五次越过长城南下,在京畿附近以及北方的河北、山东地区一通烧杀劫掠,这一地区的百姓是深受其苦,不仅牲畜、财物损失无数,人口损失更是多达上千万。而在李自成起义军活跃的河南、陕西、山西一代,豪强富户被抢掠一空,再加上天灾人祸横行,百姓只得跟着起义军转战四方,成为了流民,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面对这样一个控制的区域,李自成统治的财政系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建设和补充,这就直接触及到了统治的根基。

事实上,当初明臣李建泰劝谏崇祯皇帝南迁的一个很重的原因就是要崇祯皇帝摆脱掉北方这篇糜烂之地,同时摆脱掉的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包袱。

而在李建泰的劝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接管北方地区的李自成所要面对的,就是要时刻处于两线夹击的境地。

三国之所以能够稳固,是因为魏蜀吴三国彼此交接,彼此间可以实现征战,进而在权谋平衡下实现局势的相对稳定。而明朝两线作战,可是李自成和清朝彼此又不接触,所以吃亏的就是大明朝,而崇祯皇帝一旦让渡出北方地区,那么李自成就将处于清军和明军的夹击之中,到时候觉得难受的就会是李自成。

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李自成大顺农民军的势力完全无法同清朝的八旗铁骑相提并论,即便没有后来的吴三桂投降,依靠清朝自身的实力,灭掉李自成也不成问题。况且明朝这面和李自成有着根本性的阶级矛盾,必然是无法形成联合,因而独立面对清军的李自成自然是无法招架的。

与此同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实际上不能算作是一个正式的政权,更像是一个“流寇组织”。

没有统治区域,没有文官体系,没有行政制度,这就是李自成的政权,财政收入和经费来源全靠打劫和抢夺,各种体系的建设也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所以,这样的的政权仅需要“山海关大战”一场战败,就已然是士气全无,迅速的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必然不能同清朝以及明朝这样有着完备体系的政权相提并论,更谈不上作为“一足”进行鼎立了。

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南迁,那么历史真的很有可能就此改写。

纵观南明小朝廷,特别是其中南明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其迅速覆亡的根本便是在合法性上。

崇祯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而此时南明的朝堂上就拥立新君的人选问题上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争执和分裂,而就是在这样的分歧下,弘光皇帝朱由崧上台了。然而对于朱由崧合法性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从“南渡三案”到左良玉、左梦庚父子的起兵反叛,都与其合法性密不可分。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政体系的驾空以及军阀的横行,更是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左梦庚投降了清朝,江北四镇中除了高杰被害、黄得功战死,刘泽清和刘良佐相继投降,再加上此后投降的明军,前后位清朝这面输送了超过六十万人的军队,数量上是不到二十万清军总人数的数倍之多,而这些人也最终成为了攻灭南明小朝廷的主力。

试想下,如果真的是崇祯皇帝南迁,或者崇祯皇帝身死殉国,让他的太子或者其他皇子到达南京,那么必然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首先,是皇位的合法性上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诸如“南渡三案”这样关于皇位合法性的争论问题,皇权必然相对稳固。

其次,皇权合法性不成问题,依托于南京的一套备份的行政系统,可以迅速的重新建立对于南方地区的统治,包括军事管理、经济建设、财政税收等,而包括此前对于军队管理的一系列举措也将继续贯彻,那么对于朝廷与军队的关系也必然不会像后来南明朝的时期那样。

再次,如果不是后来南明军队的大范围投降此消彼长之间葬送了明朝最后的希望,依托于当时数十万的明军,如果再加上吴三桂等人率领的北方军队,依托于南方密布的水网和黄河、长江天险,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疫情的阻挠,面对并不擅长在南方地区作战的清朝军队,明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所以,纵然当时的八旗铁骑在整个中国各方势力的角逐中,战力是最强的,纵观当时世界之上,其也算是最强的战力,面对一个统治相对稳固且各种硬件条件齐备的明朝,清军就算是能够最终取胜,也必然不会是如同正史中如摧枯拉朽的战胜南明,对南明长时间的对峙也将成为了必然。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崇祯皇帝最终没有离开北京,而是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清朝也就此非常“偶然性”的夺取了天下,并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大清王朝,在此也只能为崇祯皇帝和大明王朝的最终结局倍感唏嘘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难,但是出现一个短暂的南北朝的几率会更大。

假使,假使崇祯真的南迁,明朝会比南宋和东晋早期的局面更加稳定,而且抛开了吃钱的华北和关中,南明也能更好的集中江南地区的经济优势。然后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镇守宁远的吴三桂会不会被崇祯一起带到江南。考虑到吴三桂的五万关宁军是当时大明最后的精锐部队,而且有这样一支铁军在,还能对武汉的左良玉这个兵痞子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虽然关宁军的家业都在辽西,但是就像吴三桂勤王那次一样,当时的吴三桂还是心怀忠君爱国之志的,所以十有八九还是会护送崇祯南下南京。而南京本就有一套成熟的政府体系,完全不会出现什么混乱的局面。就算北京群臣激昂,崇祯也完全可以下令群臣镇守北京,自己带着皇室成员南下,其实只要他能狠下心来力排众议,这些事情他都可以做到。

一旦崇祯到了南京,明朝以文统武的格局就不会被打破,武官不掌大权就难以割据成了藩镇,南明那种分裂局面也就不会出现了。

说完明朝再看大顺,从李自成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并不会治国,就和大齐的黄巢一样,大顺势必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王朝,最后李自成内部的将领会在华北形成一个个割据的军阀,而李自成也将直面北方满清的冲击。

自打1628年开始,八旗军就不止一次的突破了长城防线,到1644年为止,共有六次大规模的入塞劫掠行为,而且多次占据边境州县。一旦大明南撤,满清南下将会更加轻松,这点从山海关一战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大顺军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所以八旗军将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吞并黄河以北,并且开始试探南明的防线。就这样一个新的南北朝割据将会出现。但是考虑到南明的大多数军队都是战斗意志薄弱的军队,同八旗军相较量,又能撑多久,这也是个问题,毕竟大明的精锐边军主力,都是被凶残的八旗军消灭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体制还是变不了,这种深入根基的制度,随便一动都是引起轩然大波的举动。而一旦南明这时发生内乱,那铁定清朝又能一统河山了。但是如果明朝保持原样,那最后还是会死在藩王制的压榨下,明廷经济破产。又一次被新的王朝取代。

再看清廷方面,因为八旗军不足20万人,即便占据了华北,也会陷入人手不够的尴尬局面。到时候清军还是得组建绿营军,而如此一来清军的整体战斗力又要被拉低。清朝不灭了明朝,就难以实施圈地和剃发令,因为随便一个一个大举动的政策都有可能导致华北遍地义军起,就和宋金对峙的格局一样。之后就看这个没有统一中国的大清是像金国一样被迅速汉化,还是不怕死的仍然保持异族风情。

而且清朝不可避免的还要面对蒙古主权的归属问题,同沙俄的交锋,同准格尔的战争。一个北方帝国疲于奔命,一个南方帝国慢性自杀,虽说按照中国王朝的特点,同一时间必然趋势,但最后天下归谁,还真是不好说了。

其他网友回答

不好说,这个关键点在于崇祯帝能不能经此大难而痛改前非了,不然在大势面前,别说三足鼎立互相牵制了,就是南明与清朝划江而治的条件都没有。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首先以大势来说,纵观中国历史,可谓是越往后改朝换代中间的乱世时间持续是越少。不信大家看看,东汉亡国以后,是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世,一直到隋朝大一统,这段乱世持续了300多年。而唐朝亡国以后的五代十国大乱世,持续时间则是70多年。如果以宋辽金大分裂时期来看,持续时间更长了。从宋朝开始,宋元革鼎、元明革鼎、明清革鼎,相对来说前朝亡国以后,下一个大一统朝代马上确定,中间没有什么大的乱世的,只不过消灭割据政权浪费一些时间罢了,不会形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大乱世的。

所以以这个趋势来看,明末清初之际,大势就是出现一个大一统政权,而不是分裂状态。所以崇祯帝想要打破这个趋势,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很难很难的。

其次就是崇祯帝这个人的个人能力。

虽然崇祯帝以身殉国的风骨值得肯定,但是他这个人的帝王心术很差劲,像忠心的人诸如卢象升孙传庭都因为他的昏庸安排而被搞死,反正当时环境就是谁忠心谁卖力,谁就死的快。

结果是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帝诏天下勤王,只来了唐通的八千人马,再无其他人勤王,这虽然与明末军阀化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崇祯帝已经搞得是人心涣散了。

所以如果崇祯帝南迁以后,还是之前那套帝王心术,那么南明马上会分崩离析,因为军队已经开始军阀化,他如此作风,那些将领恐怕都要被吓得投降或者不听号令了。

因此崇祯帝只能是痛改前非,能做到知人善用赏罚分明的话,才可以有一定机会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崇祯皇帝最臭的一步棋就是没有南迁,历史给了崇祯机会,但都在其犹豫不决中丧失。早在崇祯十五年的时候,崇祯就有过南迁的打算,而他的性格就是没有主见,做事总爱遮遮掩掩。后来消息传到了皇嫂(天启皇帝朱由效的老婆)那里,皇嫂大哭大闹,只好作罢。皇嫂反对的理由是,不能丢弃祖宗的皇陵,崇祯皇帝骤感罪孽深重,唯一一次最佳南迁的机会错失。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挥师北上,崇祯皇帝不想坐以待毙,于是和大臣们商量南迁事宜。结果,所有人沉默不语,没有人表态。也许当时的大臣们早都想好了后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才学和资本,不论是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会重用他们。时间一再耽搁,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把南下的路线堵死,崇祯皇帝的命运只能是找颗歪脖子树上吊。

那么,如果崇祯南迁,会不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呢?答案是肯定的,最起码这个局面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

一、南明方面

实事上崇祯死后,南明政权又和清军对抗了二十多年,其间还主动北伐,清军一时间也是节节败退。而南明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主心骨、没有凝聚力、各自为政,向一盘散沙,最终只能是被清军逐个击破。如果崇祯南迁,南明必定是一个稳定的政权,南明百姓、及各方势力也会同仇敌忾共御外敌、适时北伐。原因很简单,国破而家亡,南方的那些大地主、大豪强、大权贵不为别的,为了自己的万贯家财也会拼了命。另外,崇祯皇帝也不用为军饷发愁,因为东南是最为富庶之地,从来就不缺钱。

二、后金方面

如果崇祯南迁,北京就是空城一座,毫无政治意义,清军眼前一片黑,完全迷茫。而且,清军还得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驻守。这笔高昂的费用,必定让后金捉襟见肘。事实上,清军在进入北京后,国家政权能够迅速步入正轨,主要得益于前朝的那帮旧臣的卖力和肯干。因为那帮人对于国家机器的运转最熟悉干起活来得心应手。虽然他们在崇祯那里死气沉沉、破罐子破摔,但是换了主人,个个精神百倍、生机焕发,拼了命的表现自己。多尔衮等于是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

三、李自成方面

李自成的战斗力并非在清军面前并不是如许多人认为的不堪一击,山海关的失败李自成输在了盲目自信,且没有对局势做清醒的认识和布局。清军突然袭击,李自成腹背受敌、被动挨打,失败是必然。况且,吴三桂和清军加起来的兵力要强于李自成许多,而刚开始吴三桂骁勇善战的关宁铁骑马上就要败阵,所以足以证明李自成的大顺军并不是一帮只会抢掠的乌合之众。最主要一点是,李自成是向着崇祯皇帝的,他的理想就是割据为王,与明朝联手对抗后金。

总结:如果南明政权、大顺李自成及大西张献忠能够互成守势,形成统一战线,清军将难有作为。三足鼎立的局面必然形成,到时候,李自成和崇祯就如同刘备和孙权联盟,共同对抗后金曹操。

但最终的群雄逐鹿、鹿死谁手就真不好说了。

感谢朋友们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其他网友回答

明朝自成立之初,便已经定都南京。朱元璋还是吴王的时候,便以应天府(即南京)作为吴国都城,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明朝后便定都于此。建文帝行削藩之策,燕王朱棣于燕京靖难起兵,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南京,称帝后将京师从南京搬到北京,但在南京留下了几乎和北京一模一样的国家机构,实际上明朝实行的就是两京制,不过是以北京为主南京为辅,如果再加上中都凤阳,明朝在南方可谓是建制完整,运转正常,崇祯帝南迁事实上完全可行。

崇祯帝若南迁,就意味着他要放弃北方大片领土,但在当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李自成自陕西挥师东进声势浩大,关外的清朝虎视眈眈随时准备入关,作为京师的北京,夹在两大强敌中间,随时都要面临城破的威胁,虽说祖宗基业不可弃,但北京若不弃,坐等大顺军来攻,一旦京师破城,崇祯帝及诸王宗室该往何处去。后来的事态不也验证了这一点,城破后崇祯帝出逃无望,煤山自缢殉国,太子、永王定王也都没能逃出京师,最终南京还不是立了一个庸才福王朱由崧当皇帝。

明朝实行两京制,北京主北,南京主南,明成祖兴许遇见到了百年之后明朝会有劫难,效法西晋、东晋 ,北宋、南宋之事。更何况当时南方大部都没有被李自成的大顺军染指,经济民生基本没有遭到破坏。最关键的一点,是以高杰、刘良佐、黄得功、刘泽清为首的江北四镇,拥兵数十万,对南京形成拱卫之势,且南方财赋雄厚,富庶有余,可以不断的为前线提供财力支持,江北四镇再加上凤阳总督马士英及镇守扬州的兵部尚书史可法,事实上迁都南京于抗击大顺军形势大好。

迁都南京,短时间之内会形成大顺国、大西国、南明和清朝“四强鼎立”的形势,但从长远来看,南明可以收拾河山,再度统一天下,明朝可以涅槃重生。

明朝南迁,利大于弊,首先,北方虽失,但南方半壁江山犹在,明朝依然具备强大的实力。其次,大顺军若入主北京,清朝必定要来夺,镇守山海关的平西伯吴三桂,无论倒向谁,大顺军和清军都免不了要正面硬碰硬,明朝在南方坐山观虎斗,等到大顺军清军两败俱伤,南明伺机出兵,收复故土指日可待。而川渝的张献忠,杀戮无度暴虐无道,人心失望难成气候。

崇祯帝若南迁,历史将要改写,不仅仅是因为当时南京的一整套班子可以随时运转,更重要的是崇祯帝作为大明王朝的皇帝,在南方足可以收拾人心力挽狂澜,只要他不再犯错,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南方的兵将定能为他所用。南明为什么那么快覆灭,根源就在于弘光帝朱由崧的荒淫无能用人不当,马士英、左良玉等将领轻视这个皇帝,无威信无威望,不能统御天下,难堪恢复大任,而唯有崇祯帝,方能力挽狂澜,再造国运。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