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用韩信、张良,萧何统一天下 刘邦听取韩信萧何张良等人的建议,最终统一大汉

网友提问:

庆功宴上刘邦为何说自己得天下,是因为拥有萧何、韩信和张良?

优质回答:

庆功宴上刘邦说:自己得的天下是因为有萧何、韩信和张良!才能拥有的天下,这句说的很有道理,

首先说一说萧何对刘邦的贡献!

在众人把精力放在推翻暴政后如何抢夺天下土地和财物的时候,萧何抢先把先秦的法律、户籍、地理、国册等收集起来,为今后汉朝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争取到了主动权!

在项羽称王后,萧何力劝刘邦接受分封去汉中收买民心,纳贤才,并极积向刘邦推荐韩信,在楚汉争夺战中,刘邦兵力不足,粮草不济,全是萧何从后方源源不断的给前线送来将士和粮草,另外萧何自从跟随刘邦起兵时,在整过夺取天下时没有一点点想背叛刘邦的意思,如果有一点点私心,萧何在后方无论粮草或者是兵源供应不上,刘邦在前方早己支撑不下来了,所以刘邦对萧何过高的评价是值得的!

我们再来说一说韩信对刘邦的贡献,

刘邦被困汉中,韩信千里来投,首先给刘邦在汉中训练了一批能征善战的良将和兵马,又设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奇谋,出汉中,定三秦,在潼关、首战魏豹,平定魏国,代地归汉、又战赵军,招降燕国,水淹楚军,垓下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迫使项羽乌冮自刎,要说刘邦的天下是韩信打下一大半也不为过,被刘邦说拥有天下是拥有韩信才有的,并不是虚言。

我们再说一说张良对刘邦的贡献。

在楚王对项羽和刘邦说谁先攻入咸阳,就封谁为汉中王时,刘邦为了抢时间在打败南阳守军大胜之后,决定放弃南阳,乘胜追击,关键时刻张良主动劝谏,以“招降"的方式和平解决了南阳,消除了西行入关的后顾之忧,在攻取峣关时,刘邦急于进入咸阳,竟打算用自己的两万人马与秦军死磕!

张良力劝他先行贿,再利用秦将的懈怠搞突击,凭借张良的计策,刘邦才能顺利进入咸阳,

刘邦进入秦宫后眼花缭乱,心里琢磨着想在宫中留宿,张良和樊哙力劝刘邦还军霸上,避免了自己被楚王和项羽的猜疑!

刘邦入关后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兵封函谷关,企图称王关中,引得项羽震怒,张良随机应变以一个“骗"字帮刘邦成功脱险“鸿门宴”!

在进入楚汉攻坚战时刻,张良力陈"八不可”,并及时承诺分封秦以前的六国,国君后裔,维护了内部团结,

韩信攻占齐地后求封"假齐王",刘邦大怒,张良和陈平联手进行了及时劝解,巩固了刘邦和韩信彼此之间的信任,

彭城大败后,张良适时让刘邦重用韩信,拉拢彭越,策反黥布!

鸿沟议和张良和陈平力主乘胜追击,刘邦采纳了俩人的意见,在追击过程中,曾受阻固陵,此时张良建议刘邦赶紧加封韩信、彭越的封地,诱使二人全力出兵,合围项羽于垓下,最终战胜项羽,张良是大汉建立过程中不折不扣的功臣。

所以刘邦在庆功宴上说:自己拥有天下,是拥有了萧何、韩信和张良,才拥有的天下一点也不为过。

其他网友回答

萧何,总理事务,源源不断供济軍需。

张良,足智多谋,运筹口口决胜千里。

韩信,能征善战,英勇杀敌所向披囗。

刘邦,得此三杰,江山一统皆大欢喜。

注,口为想不起来三字,请圈友填空

@周翼腾空

其他网友回答

得天下,功在“三杰”刘邦说了实话。但在封建皇朝,目的是稳坐天下。这样,“三杰”从此开始,就是政敌了。刘邦的话应该是双关语,暗藏玄机。

其他网友回答

前言:刘邦,以泗水亭长身份押解囚徒前往骊山,人员逃离加上天气原因被延期,对于秦的严刑峻法,刘邦知道,那些囚徒也知道。动荡的秦帝国彼时已经是四面漏风,刘邦果断选择“自谋出路”—–造反!在多年的发展之后,与一众群臣把酒言欢,回忆过往,把成功的原因归结于三个人:萧何,张良与韩信!问题来了,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岂止这三位,为何单单提及他们?

刘邦提及的萧何、韩信和张良是各领域的代表

后勤补给代表萧何。在陈胜吴广的起义风暴全国蔓延之时,沛县的县令无疑是惊弓之鸟,如何抵抗可能波及到的沛县,不得不是他要面临的问题,是萧何的建议让刘邦回来共同抗击,事后县令却反悔了,是萧何与曹参机敏才躲过被诛杀的结局,在杀县令以沛县为根据地之后,四处扩张所需要要的粮草筹集,萧何开始了后勤部长的角色,所以才有刘邦对他的评价: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出谋划策的军师张良。张良没落的韩国贵族,以复国为己任,更是在博望坡雇凶伏击始皇帝,可惜功败垂成,在逃亡的路上遇到刘邦的小股队伍,刘邦在与张良交谈后更是对他推崇备至,随后的鸿门宴,巴蜀东出逐鹿,加封韩信等,无一不是点睛之笔。所以刘邦对他的评价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领兵统帅的指挥官韩信。从项羽处投奔刘邦的韩信,应该说他的幸运是遇到了萧何,是他的一再举荐,才有了韩信的后来。其实从治粟都尉到三军统帅的擢升,这样的升迁跨度对于刘邦的老班底成员而言,显然是不服气的,没有响当当的军事战绩,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更没有与刘邦等人一起血战患难的情谊,凭什么?连刘邦拜他为大将军之后也出发了疑问: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韩信随后的表现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屡屡大挫项羽阵营的实力,也就换来了刘邦高度的评价: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提及萧何、韩信和张良是在给功臣集团认可与劝勉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在对萧何等人夸赞的同时,也是在告诉功臣集团的其他成员,为什么能成就他们之名?是因为自己知人善任,言下之意是他刘邦成就了大家,那么刘邦这是在炫耀吗?是!但是不完全是,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连他们这样的功劳,都在自己手下好好办事,其他的人更不要觉得自己牛的不行,得懂得分寸。

他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是在大家喝酒真很酣之时提出的,因为此时大家劣根性表露了出来,有在争相吹嘘功劳的,有在直呼其名的,有在醉酒舞剑乱比划的,为什么大家这么放肆?没有敬畏之心!觉得刘邦除了是他们的带头大哥之外,与他们没有差别,这对于刘邦的后续管理,包括论功行赏是有大阻力的。这样的顾虑从王陵等人的回答:得地而不予人利。可以看出隐患,那就是功臣集团会把利益放第一位,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有反叛的危险,所以用萧何等人的大功劳,来劝勉其他功臣之人消停会儿。

提及萧何、韩信和张良是给其他人一个参照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馀功不决。

虽然刘邦已经提及萧何等三人,以示其功劳巨大,但是在真的论功行赏之时,争议依旧不断。为什么萧何会被排第一?除了微时的大义之外,人家萧何可是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其实按刘邦的构想,汉初三杰应该是要位列前三的,张良为人比较低调随性,对于功名利禄看得比较淡,被封为留侯,其排名远在曹参等人之后。韩信帮刘邦东征西讨,其功劳比较巨大,但是在楚汉相争之时公然跟刘邦要做齐王,大有趁火打劫之嫌,这样的异姓王被除掉之时,刘邦的心理反应是:且喜且怜之。

总结:刘邦在天下初定之时提及的萧何等三人,一方面是在肯定他们的功劳,另外一方面也是在敲打他们,要有敬畏之心,更要有耐心辅佐自己,毕竟功劳在那,刘邦不会亏待昔日的老部下,不管是沛县出来的,还是半路加入的,他刘邦心里都记着呢。

相关史料:

《史记·留侯世家》

《史记·高祖本纪》

《史记·萧相国世家》

《史记·淮阴侯列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