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是战国末期赵国名将奉赵王之命驻守雁门抵抗匈奴 秦国谁攻赵被李牧杀10万

网友提问:

大败匈奴击退秦军的赵国名将李牧为何落了个含冤被杀的下场?

优质回答:

关于李牧的个人资料,史书中并没有详细的介绍。司马迁《史记》只写道:”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

在与匈奴作战中,李牧和汉武帝时期霍去病、卫青,或是秦始皇所派出的蒙恬不同。他的对敌策略并非是主动出击,而是”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也就是,每当敌人前来进攻,就躲入工事坚守不出。

长此以往,赵国上至国君,下至士兵百姓,都对李牧的做法感到不满,但李牧却不以为然。

赵王将李牧撤下,改换成了其他人,没想到,在面对来犯采取主动出击策略后,赵国不但损伤惨重,还赔上了大量军资,李牧的精明这才被人们发觉。

此后,赵国耐心等待了数年,终于在匈奴放下戒备后用诱敌深入之计“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李牧凭借军功在朝中逐渐升官,并在廉颇出走、蔺相如、赵奢等重臣去世后成为了资历最深的大臣之一。

李牧在往后的领军征战中,为赵国打下李不少精彩的战役,扩大了疆域面积。在秦军前来攻打时,更是多次将其击退,保护了首都邯郸的安全。

不过,尽管对赵国有着卓著贡献,李牧的结局却十分悲惨。

秦王嬴政十八年(前229),秦军大举进攻赵国,李牧效仿当年廉颇的坚守策略与秦军相持,将王翦的进军步伐阻挡。

眼看李牧仿效先人,王翦也用起了当年秦军战胜赵国所使用的离间计。最终,李牧被赵王怀疑,于是被捕后惨遭诛杀。

笔者认为,李牧被杀的最主要原因,当然便是王翦所使用的离间计。

因为战场上无法胜过李牧,王翦便买通赵王近臣郭开,让他”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本就十分昏聩,在听到宠臣如此汇报后,更是对李牧起了怀疑和防备。于是,他赶紧用赵葱、颜聚换掉了李牧,让其失去兵权。

后来,能力平庸的赵葱等人自然被王翦轻易击败,于是,赵国也就难逃灭亡的命运。

如果不是王翦的离间计,李牧自然就不容易被赵王所猜忌。所以,王翦用计是李牧身死的前提,也是造成这一凄惨结局的”罪魁祸首”。

当然,不能把李牧的身死全部归结于王翦,参与其中的郭开、赵王等人也都难辞其咎。

郭开为了眼前利益出卖国家,用谗言将李牧陷害导致免官受戮,实在该被后人唾骂。

其次,赵王为人嫉贤妒能,不辨忠奸,听信奸臣的谗言,却对李牧为了国家所做的许多贡献忘恩负义。赵王担心李牧将他取而代之,便将其立刻贬谪。随后更是在秦国大军压境之际将唯一能拯救赵国的李牧斩首,将另一位良将司马尚废黜,这几乎等于直接将祖宗留给他的赵国拱手相赠。

最后,李牧自己也有责任。上文已经说到,李牧在为将初期就因为不主动出击而受到诟病,当时,他被撤去将职,但耐心等待,直到赵王发现不用李牧不行,才又被请回疆场。这一次,李牧却没有接受君主的命令。

面对赵王交出军权的要求,李牧因为时局危急,由不得赵王胡乱指挥,便违抗了君命,执意不交。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赵王确定李牧造反的传闻,于是盛怒之下将李牧捕捉并处死。

李牧倘若没有违抗命令,那么赵王或许只是会将其软禁。但不受君命的罪名,直接导致了李牧的被斩。所以,李牧所犯的”错”便是在被谗言和奸计所害时,依然因为顾及战局而不听命于昏庸的赵王,导致了双方没能澄清误会,一致对外。

其他网友回答

当年秦赵两国长平之战,赵国老将廉颇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以极小的损失将对方拉入消耗战。秦军方面无计可失,派人携重金贿赂赵国权臣,散布秦国独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的消息,赵王不顾赵母和蔺相如的劝告起用赵括,才引出一段赵国在长平被秦军坑杀几十万的惨败。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十年过后,秦将王翦出太行山井陉口,向赵国的国都邯郸杀奔而来 。在赵国北方和匈奴对峙的名将李牧被迫调转兵锋迅速南下,在邯郸北部,以稳健的防守和卓越的军事素养,凭借着地利优势筑垒固守,挫败了秦军的锐气,秦将王翦突破不了李牧的防线,秦赵两国军队又一次在战场上相持。

秦国方面故伎重演,派人向赵国郭开进行重金贿赂,让他向赵王进言,说李牧拥兵自重,明知道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不济,经不起长期消耗,如今李牧却龟缩防线,和敌军持久小战来应付赵王,不集中兵力尽快解决战役,有投降秦国的意图。接收秦国好处的可能不光郭开一个,那些不懂军事的文官随声附和,赵王没有主见顶不住忽悠,很快就派人去前线代替李牧。

虽然李牧呐喊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自古朝堂官场上的阴谋对付战场上的大将那是绰绰有余。赵国一面安抚李牧,另一面安排好圈套,抓捕并诛杀了李牧。

一代名将没有战死在沙场却倒在了自己人的刀下,将军为社稷搏杀,反而被宵小构陷,君王昏匮听信谗言。这一幕历代都上演,其实并不陌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回到朝堂还能和群臣唇枪舌剑勾心斗角的武将,少之又少。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李牧有一点为君王所忌,他的用兵有极大的灵活性 ,因而他在军事上总是希望不受约束 ,遇事自作主张 。 他率军援救邯郸 ,在受大将军印时就首先请示赵迁说 :“愿假臣便宜 ,无拘文法 ,方敢受命 。”他向赵迁争取到了极大的自主权 ,方才率兵抗秦 ,施谋制胜 。 他把这种主动权看成是指挥员发挥自己军事才能 、保证战役胜利的重要条件 。

李牧所以看重指挥员的自主权 ,是有一些原因的 :

第 一 ,他长期驻守边远的北境 ,远离国都作战 ,养成了遇事自决的指挥风格 。

第二 ,他深明战场形势的瞬息变化 ,深知良好的战机常 会稍纵即逝 ,从而深信军事斗争的灵活原则和速决原则 。 没有自主权的将军 ,不能很好地坚持这些原则 ,这是李牧要尽力避免的处境 。

第三 ,李牧对自己的战术策略和军事指挥自信不疑 ,不希望自己受到过多的干预 ,影响对战役的指挥 。 李牧在邯郸外围击败秦将桓龁后 ,秦国又派大将王翦率兵伐赵 ,李牧连营拒守 ,秦军无法进军 。

后来 ,秦国决定用反间计除掉李牧 ,配合这一策略 ,王翦在前线与赵军做通和之状 ,不定成约 ,使命往来不断 。 面对秦军的策略变化 ,李牧不知是计 ,他仍旧遵循指挥自主的原则 ,与秦军互通信使 。

李牧常有机智多变的战术策略 ,这次与秦讲和 ,也许是虚与委蛇 、部署和准备新的制敌方针 ,对这样的军事方针的变化或策略的实施 ,他自作主张 ,没有请示赵迁 ,结果使赵迁不明就里 ,以此确信了关于李牧通敌的谗言 ,作出了撤换其军职的错误决定 。 李牧军职被撤 ,与他行施用兵自主的原则有直接的偶然性联系 ,却是赵末政治昏暗的必然结果 。 赵迁怕李牧在前线拒命谋反 ,派使对李牧说让他回邯郸任 相 ,李牧见到君命 ,对使者说 :“两军对垒 ,国家安危 ,悬于一将 ,虽有君命 ,吾不敢从 !”他拒绝在危急关头为就相职而离开指挥岗位 。

使者为他一片爱国之心所感动 ,遂告诉他说 :“郭开谮将军欲反 ,赵王入其言 ,是以相召 ,言拜相者 ,欺将军之言也 。”李牧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后 ,深感自己对正在走向危亡的赵国 已经无能为力了 ,经过再三考虑 ,他准备往投魏国 ,临行前他长叹说 :“吾尝恨乐毅廉颇为赵将不终 ,不意今日乃及自己 !”这位一心要报效国家的战将 ,终于怀着一腔惆怅离开了自己的军事指挥岗位 。 他被赵葱捕杀后 ,秦军酌酒庆贺 ,而赵军见主将无辜被害 ,不胜其愤 ,一夜间越山逃尽 ,赵国的残局一发不可收拾 ,秦军围逼邯郸 ,数月后赵迁出降 。

李牧欲全心报国 ,不意身中暗箭 ,饮恨而亡 。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李牧是战国之世难得的将才 ,但他处在一 个军事积弱 、政治腐败 、江河日下的国度里 ,个人的才能无所施展 ,终于壮志未遂 。 一个以身许国的政治人物 ,他个人的命运总是要受制于国家的政治环境 ,在政治衰亡的国家 ,如果无力改变政治环境 ,个人的才能非但不能充分发挥 ,他本人反倒极可能成 为亡国的殉葬品 。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