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为什么写了那么多诗 乾隆为什么爱写诗

网友提问:

为什么乾隆皇帝写不出脍炙人口的诗呢?

优质回答:

据统计,乾隆一生作诗竟然达到41863首!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先看看历史上著名诗人的情况——

诗仙李白:981首诗,诗圣杜甫:1500首诗,诗魔白居易:2741首诗;诗佛王维:407首诗,诗鬼李贺:223首诗;北宋文坛盟主苏轼:3459首诗词,江西诗派鼻祖黄庭坚:2393首诗词,爱国诗人陆游:9362首诗。

如果从数量来看,乾隆的诗歌数量直接秒杀这些著名诗人,要是将他的诗与《全唐诗》对比也毫无逊色,《全唐诗》作者共2200多位,一共才48000余首。

简单计算,乾隆一共活到89岁,折成天数的话是32000多天,除去童年,能用来写诗的不到30000天,也就是说他平均每天写诗两首诗左右。

那么就奇怪了,作为这么高产的诗人,为什么人们却连一首都记不住?这是很多人的疑问,我总结了下,大概是这三个原因——

一、清代的潮流不是诗歌

人们都说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就是说每个朝代有每个朝代的文风,每个时代自然诞生每个时代的潮流。

那么什么是潮流呢?有两个标准:1、时代的精英都在做这件事,以至于大家都参与到其中;2、影响后世很长时间,最后形成传承有序的源流。

就比如说唐代,据闻一多的《古诗神韵》中记载,不论是科举、社交,还是赌博、嫖妓,大家都是以诗会友。

大家都在参与这件事,最后大浪淘沙只留下了那些为数不多的诗人,而过了这个时代,潮流变了,大家对作诗不那么感兴趣,再怎么努力也翻不出什么浪来。

于是,不论是开创江西诗歌的黄庭坚,还是绵延几百年的明清王朝,诗歌在当时写的多好,潮流过去,一去不复返。

除非天纵奇才,历史再也不会记住退潮后任何弄潮儿的名字,于是当诗的潮流过去,清代的潮流是小说,乾隆的作诗自然不被流传。

即便到了民国,柳亚子、王世鼐一帮人写的近体诗再好,历史选择的还是胡适、郭沫若写的不太好的新诗,这就是历史的残酷。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生一定紧随潮流,正如唐诗写的,“时来天地同借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说到这里,很多人一定很感兴趣今天的潮流是什么?这个当然见仁见智,但是如果按照前文提到的标准,今天文艺的潮流就是电影。

虽然这项艺术诞生也就100年,但是发展至今,越来越成为生活的重要构成,导演、演员、歌手、作家、词人、主持人等都加入了浩浩荡荡的拍摄大军。

二、乾隆的生活过的太好了

清代诗人赵翼在《题遗山诗》云:国家不幸诗家幸!

这句话我们可以两重解读,1、国家的灾难对人民自然是不好的事,但是对于诗人却是好事;2、诗人必须经历重大的人生波折才能写出好诗;

通过分析历代诗人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诗人生前都过的十分不好,把诗推而广之,我们也可以说大多数文人的生活遭遇都不是很好。

生活好了对写诗有什么坏处?历史上有个很好的例子,就是江郎才尽,结果就是江淹生活好了,没有创作灵感。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人一旦走进生活的舒适区,看待外界都是司空见惯的事物,而诗歌是需要不断产生内心波澜的。

因此,不遇或者不得志虽然对于人生是莫大的打击,但是因为有这个困扰,生命于是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光彩。

就好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所言,“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放眼李唐王朝,大多数诗人一生追名逐利,都是落魄收场,有名的诗人同时仕途亨通的也就只有高适一人而已,其他都是随着命运在摇摆。

“不幸”的是,生在帝王之家的乾隆,生来衣食无忧,虽然多次下江南,但是基本都与普通老百姓无关,甚至还劳民伤财,因此自然无法看到人民的真正疾苦。

而且他不存在仕途困境,也无法见到小人物无奈的生命悲欢,自然无法真正的感受人生最真挚也最平常的骄傲与挫败,因此有人说看他写诗,如同发朋友圈和写段子一样频繁!

炫富、晒美食、晒旅行、吐槽日常……具备了在朋友圈里被拉黑的一切条件,诗作庸常也是意料之事。

三、乾隆没有多少诗才

诗歌,最短的语言,要想再方寸之间化腐朽于神奇,还是需要一些天分的。

许多人觉得古体诗难,需要知道平仄、押韵、格律等规则,而新诗没有什么限制,肯定十分容易。

这种人一看就不懂诗,相比而言有规则还可以按部就班,新诗没有任何规则,愈发显得难。

其实我们细细分析,诗人创作究竟在干什么,表面看是需要用意象营造意境,本质是依靠想象用文字拓展人生的时间和空间。

意象就那么多,前人创造过的意境又不能重复,做诗的过程几乎是在重新改造和发明名词的过程,不可谓不难。

有的人张口就来,以为做诗就是讲句子分开写,岂不可笑,诗歌是需要讲究灵性的,你所造出的意境必须让人感同身受才是好诗。

三流的诗人无非只是自说自话或者堆砌名词,说得专业点叫做“以文为诗”,就是拿诗来写生活,北宋诗人都有这个臭毛病。

而乾隆亦是其中的好手,创作里面他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都有所涉及,但主要以鸡毛蒜皮为主,身边的钱载、翁方纲和刘墉等人,只是创作模仿“御制体”的诗与他唱和。

诗歌是需要孤独地在人生的山路跋涉,比如徐渭在《题墨葡萄诗》中写的,“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人们看到诗,就想起其特立独行的人格,了解他不对命运妥协的意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苏轼的《定风波》,于谦的《石灰吟》等等。

他们的诗就是信念和追求的体现,就是人生和遭遇的综合反映,这些机遇和起落乾隆显然都是没有的。

所以,乾隆虽然写得多,然而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

ps:鉴于本文共计5488字,字数偏多影响阅读体验,因此分为两篇,第二篇将于明早发布,谢谢各位客官。

其他网友回答

过的太舒服了,没有经历过太多的挫折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