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驿站嘎嘎塘

曾经的驿站嘎嘎塘
郭正东
从我记事的那天起,我的家乡有学校、供销合作社、邮电所、粮店、卫生院、村公所、国营饭店等。我所在的村属于现在的攀天阁乡,它下辖十个村,分上五村和下五村。当时上五村没有通公路,下五村有两个村也没有通公路,所有物资都从我们村供销合作社转运出去,所以这里就成了物资集散地、货物转运站、过往的人们歇脚的驿站。
(进村道路)
在我的记忆中,除非没钱否则什么东西都能买到。就学就医都非常方便,所谓的近水楼台,比起其他一些村组我们村的人很有优越感。按当时其他村组的人说我们是塘口上的人,在他们眼里也就是见多识广的意思吧。那时候只要你肯动脑筋不要懒,割一篮草卖给驮运物资的马队也得三四毛钱,砍一篮柴卖给国营饭店也得一二毛钱,去机关单位职工住的窗下拣几个牙膏皮或者去杀猪的地方拣些猪毛卖给商店也得四五分或角把钱。
童年时生活条件很艰苦,基本上是靠工分吃饭。我的驿站家乡交通便利没得说,但地理条件很差,田地都在20至30度的坡上,旱涝不保收,靠天吃饭,亩产量不高,很多时候上交了公粮外基本口粮都难以保证,饿肚子的情况时有发生。大人都会省吃俭用尽量不让自己的孩子们饿着冷着,但也不能保证不饿肚子。大人也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时候,家里没有粮食下锅或忙不赢做下熟的食物,孩子们饿了回家找吃的,希望的就是立刻得到解决,谁还愿意等烧或等煮,那个情景就是迫不及待了。那个时候生活虽然艰苦点,但回想起来也觉得很甜蜜。我的家乡坐落在永春河边,村寨虽然在半坡上但部分田地在永春河边,需要永春河水的浇灌。清清的河水、青青的山有可爱的鱼群有甜甜的地石榴。玉米杆可用来当甘蔗吃。所有这些就是我时时掂记驿站家乡的情结。六、七十年代的艰苦给我们这一代人懂得了什么是饥饿、什么是生活的滋味,也使我们认识到艰苦朴素是什么。
(曾经的嘎嘎塘卫生所)
四十多年过去了,我每每回到生我养我长大的驿站家乡,曾经的单位除村委会、村卫生室外,其它的都已经撤并殆尽,驿站家乡变成了纯的村寨,热闹成为了过去,变成了历史。永春河不大了也不怎么清了,鱼儿不见了。到山上扒几个地石榴吃吃也见不着地石榴的踪影,到玉米地里砍几根玉米杆当甘蔗吃也尝不出甜味了。
嘎嘎塘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驻地皆菊西面,永春河谷。辖11个自然村,286户,1 587人,汉、藏、纳西、傈僳、普米、怒、白等族,耕地3234亩。原为乡名,1988年撤区改乡时,改设行政村(办事处),1998年改设村委会。以驻地嘎嘎塘村得名。
嘎嘎塘村在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攀天阁乡驻地皆菊西南7.2千米,永春河谷。59户,341人,汉、傈僳、纳西、藏等族。因村邻近嘎嘎村,历史上设过“塘”(古代传递信息和军事控制点的设置)而得名。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