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文学 │248期写作 ? 创造?交流?享美好人生
天水文学 ┃ 让文学走出天水
祭 灶
文 / 王启珍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过年的前奏。在北方,俗称“小年”、“辞灶”,意为一年的结束。俗话说:“小年不小,习俗不少。”据说这一天,司命“灶神”,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主家一年来的功过,因为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的神,他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而上天凭其所奏,降福祸于其家。因此,不管是富家还是穷户,为了家人的平顺安康,吉祥如意,都要在这一天举行虔诚而隆重的祭灶仪式。
祭灶的礼仪,在我看来是所有灶神传说及祭祀风俗中最为精彩的部分,人们祭祀的虔诚程度仅次于除夕的祭祖仪式。不仅贡品要丰盛,还要杀一只大红公鸡,作为灶王爷上天的乘骑。而那又甜又黏的灶糖无论如何是不能少的,为的是让灶王爷吃过后嘴甜甜地“只说好话”,黏住灶王爷的嘴,“别说坏话。”
进入腊月,我家的年事活动就紧锣密鼓地进行了。家里的豆腐坊小磨昼夜不停地转,爷爷卖豆腐,父亲挂挂面。二叔忙里偷闲画窗花,三叔则利用晚上或雪天,在木板上雕刻灶爷神像、冥票和钱马印板。腊八节一过,每晚饭后,点上煤油灯盏,兑好颜料,我和三叔聚精会神地在模型板上,印制钱马或灶爷神像。因为腊月二十三送灶君上了天后,在天廷只呆一个星期,除夕晚上带着新的使命回到凡间。农家要进行接灶,这印制的新灶爷神像就如写春联、贴福字、买窗花、挂红灯一样,是年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家家户户接灶时的唯一象征。再穷的人家,也要花3分钱买张新灶爷像贴在厨房灶台前的墙壁上,以示接了灶神。
当时印制灶爷神像用的都是16开有光纸,我们白天先把纸裁割整齐,晚饭后开始印刷。先将黑颜料刷在印版上印出全像,再把印的清晰、画面整洁的挑出来,然后调配红、黄、蓝、绿等各色颜色,根据不同部位和衣着,分别涂染上色。由于像面较小,涂色层次多,每张神像的着色装扮大约要15分钟左右,干到后半夜,一个人最多只完成30余张,如稍有不慎,涂染错误,就会前功尽弃。
第二天早饭后,我们拿上奋战了大半夜的“产品”去赶集。双日在本街石佛集上,单日赶到中滩或渭南集上。三叔上街摆摊卖窗花,我则拿上灶爷像、钱马页,上街窜下街,在人群中吆喝:“请爷揭钱马!请爷揭钱马!”当时一张灶爷像只卖3分钱,一页钱马2分钱。一天下来,腿走硬了,嗓子喊疼了,肚子“闹革命”了,才卖几毛钱。虽然钱不多,但一想到是用自己的劳动挣来的,开学还能挣个笔墨纸砚钱,尽管昼夜忙忙碌碌,挣的钱是角角分分,但神采奕奕,心情舒畅。眉开脸笑,乐此不疲。
记得那年腊月十五,天刚麻麻亮,我便草草喝了两碗酸菜拌汤就跟上邻居家的一位大伯,到30里外属秦安县管辖的山区小镇—–云山镇去卖灶爷像和钱马。
该镇地处云山梁,是秦安县四大梁之一。天兰公路沿梁而过。东连清水县土门、远门,南临今麦积区石佛镇张家湾和张家坪村。三县交临,是附近土特产的重要集散地。
从石佛镇到云山镇,中途要翻一座20里长的罗汉山,上到山梁后沿公路向东再徒步10里,就可到云山镇。尽管当时我只有9岁,但由于经常帮家里干活,身体虽单薄但很硬气。一路上紧跟大伯,十点左右赶到云山镇。街上已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站在街头高处,放眼望去,只见街道两侧,门店林立;市场充盈,货物相连;粮食摊点,斗满升尖;红葱成捆,洋芋满担;杈把扫帚,箩筐桶锨;抱鸡牵羊,牛驴乱喊;吆喝震耳,喧哗沸天。街头巷尾,公路两边,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一派市场繁荣、年事热闹的景象。
我一看这架势(形势),立即傻眼了。怕人多挤不进去,挤进去了又出不来,犹豫不决。邻居大伯说,既然来了就别怕,我陪你挤进去。于是,我顾不上多想,立即绑紧馍袋,系紧鞋带,扎紧裤带。斜挎小布袋,手拿灶爷像,一头钻进人海中。
由于街道狭窄,人流涌动,挤进去的人即刻被卷进人流。刚开始,我紧跟大伯左右,随着人流移动。等挤到中街商业繁华地段时,因街道两旁摊点相连,人员密集,我又因人小力单,与大伯被涌动的人流挤散了,随之我被架空,双脚离地,悬空在人流中。正在危机关头,大伯在人流中发现了我,并看见了我的险境,高声吆喝“抓住别人的肩膀,千万别被挤倒!”我左突右挤,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挤出人群,站在街头,满脸汗水,望着川流不息的人群,我心有余悸地大口喘着粗气。
这次云山之行,因离过年还有半月之余,加之我拿的东西又不是人们急需的,在人海中虽然折腾了近3个小时,冒着被人踩踏的危险,才卖了5毛钱。深冬昼短夜长,眼看天色不早,我便在小摊上花了1毛钱,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烩面。又拿出冻的硬邦邦的蜀黍面牙牙馍,要了一碗面汤泡上,狼吞虎咽地吃完,即刻和邻居大伯沿着崎岖山路,匆匆返回。
我们家对祭灶历来很重视。父亲认为祭灶不仅是为了免灾,更重要的是祈福。灶君是管一家饮食的司命之主,腊月祭灶纳福,以求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这是关系到全家大人娃娃平平安安、财运亨通的一件大事,一点都不能马虎。所以,每年奶奶在清明前后,把积攒好的一瓦罐白皮大鸡蛋,放在一只筐子里,垫上麦草,让一只停产了的老母鸡孵一窝鸡娃。把其中长得好看的栆红鸡公娃留下,平时精心饲喂,待喂到腊月二十后,父亲从中选一只个头高、鸡冠大,毛色红而鲜艳、腿长爪圆、叫声宏亮的留下,美其名“高头凤凰”,准备祭灶时让灶君威风凛凛地骑着上天去,为主家祈福保平安。
下午,母亲在碎(小)锅里特意为献灶蒸了一锅比鸡蛋还小的油花卷子。待全家人晚饭吃毕,厨房打扫干净,便炒了一盘鸡蛋,放了一盘献果,一盘小花卷,特意准备了一碟闻名陇地的石佛柳家山手工作坊做的麦芽灶糖。一切收拾妥当后,母亲便离开了厨房。我抱着“高头凤凰”和几个弟弟跟在父亲身后进了厨房,跪在锅台前。只见父亲在提前准备好的洗脸盆里先洗了手,然后,先点香蜡,再燃纸裱,最后向灶君神像奠了三盅酒,跪下祈祷了一番。言毕,我把大红公鸡递到二弟手中,从口袋里拿出下午二叔写的一张祭灶词,跪着大声念到:“今天本是二十三,敬送灶君上西天。特备一匹枣红马,另包冥洋作盘缠。油花大卷新鲜果,柳山灶糖一大盘。焚香点蜡燃鞭炮,热茶浓酒奠灶前。快马加鞭到天庭,凌霄殿上多美言:全家勤劳不偷懒,为人处世心地善。祈盼神灵降吉祥,财运福气到宅院。五谷丰登六畜旺,老幼健康皆平安。”
念毕,二弟把大公鸡递到父亲手中,我便将酒壶里准备好的烧酒往鸡头上一浇,惊得大红公鸡的头连连摇摆,父亲问我们:“灶爷领情了吗”?我们连忙说:“领情了”!父亲笑着说:“鸡公摇头羊打颤,看来灶爷真个领情了”(家乡习俗:鸡头不摇,说明灶君不领情,恐日后有麻烦,需重新祷告,用酒再浇一遍)。于是,他用脚先将鸡翅膀和鸡爪踏住,然后,用左手将鸡头弯曲捏住,瞬间,公鸡全身拼命扑腾挣扎,声音沙哑地急促狂叫,吓得我们立即起身跑出厨房。只见父亲右手持切菜刀快速刺破鸡头,随即血流如注,公鸡疼的拼命扑打,无奈翅膀和爪子被死死踏住,折腾数分钟后,鸡血淌尽,浑身才慢慢软下来不蹬打了。
这时,父亲便丢下公鸡,取了一点灶糖,粘在锅台墙上的灶王爷神像口里,然后剥下来,连同纸钱一起烧在一个小瓦盆里,洒上数点鸡血送出大门外,口里还念念有词:“送灶上天了,送灶上天了!”灶神送走后,父亲回房休息,我们弟兄几个不愿离去,守在厨房,两眼盯着一盘献灶糖,咽着唾沫,垂涎三尺。奶奶在上房大声喊我们:“先到炕上暖一阵,等香烧完了才能吃灶糖。”不得已,我们出了厨房,又守在厨房门口玩,生怕灶糖飞了,宁肯冻着就是不到上房去。玩一阵,跑到厨房看一眼,看香烧完了没有,左等右看,直到一炷香烧到还剩一点时,等急了的我们立即大喊:“奶奶,香灭了,快给我们分灶糖。”奶奶下了炕,笑着对我们说:“就你们几个馋嘴猫能吵。”我们紧跟奶奶进了厨房,吵着要吃灶糖。奶奶警告我们:“不要急,手别乱抓。”随后便开始给我们分祭品:每人一颗灶糖、一口炒鸡蛋、一颗红枣、一个小花卷。因为我们家孩子多(大小8个),每逢初一、十五的献饭,为了不引起争吵,都是奶奶亲自分给我们。
这次奶奶和往年一样,边分祭品,边口中念念有词:“吃了献灶糖,心里亮堂堂;吃了献灶饼,一年不生病;吃了小花卷,一年不偷懒;吃了大红枣,老少身体好;吃了炒鸡蛋,鸡鸭鹅满院;喝了献灶酒,吃喝全都有;喝了献灶茶,灶神保佑咱。”分到的祭品,边分边吃,唯独一颗献灶糖,谁都舍不得马上吃掉,而是跑在巷道口有娃娃的地方,用舌头尖尖一点一点舔着吃,口里还学着奶奶说的:“吃了献灶糖,心里亮堂堂……”,其实就是为了在小伙伴面前显摆。当然,那个甜香甜香的味,也实在太诱人了,让人不忍心一下子吃掉。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小娃娃盼过年,就是为吃一口常见不常吃的东西,尝尝鲜,解解馋。
如今进城多年,每年腊月二十三虽然还延续着祭灶的习俗,但既不贴灶爷像,又不杀公鸡,更没有任何仪式,唯一保留的一点痕迹,就是献上一盘乡间小作坊做的麦芽糖,也只是延俗而已。由于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患“三高”的人多了,爱吃糖的人少了,儿时献灶时的渴望心情和欢闹感觉也一去不复返了。
尽管祭灶的仪式已经淡出人们的视野,但祭灶的风俗习惯还在延续,借助节日祈盼来年生活吉祥安定、幸福美满的愿望从没停止。祭祀活动在敬神的背后是以强化家族观念、民族观念为目的,传承振兴传统节日,留住传统年节习俗中的文化记忆,就是中华民族星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2019.1.20
附:
过年新民谣
传承经典话过年,欢快喜庆说不完。
置办年货红似火,留得美好在人间。
腊月八,先解馋,喝过米粥是小年。
二十三,灶上天,黏黏灶糖脆又甜。
二十四,大扫房,除尘祛病保安康。
二十五,杀年猪,五谷丰登肉满厨。
二十六,做豆腐,柔柔嫩嫩饱口福。
二十七,搅酵子,蒸馍花卷包包子。
二十八,把面发,福气财运到我家。
二十九,蒸馒头,勤劳人家添锦绣。
除夕夜,吃年饭,祭祖守岁大团圆。
年初一,迎喜神,五福临门气象新。
年初二,拜岳丈,肉菜粉条两箩筐。
年初三,送祖先,祈求神灵保平安。
年初四,走亲戚,油花大卷笼里提。
年初五,敬财神,财源广进五谷丰。
年初六,天和顺,商铺开门喜迎宾。
年初九,祭天公,老天赐福好年成。
年十五,朝卦台,羲皇佑我好运来。
元宵节,齐欢腾,龙狮狂舞闹新春。
十六日,年过完,牵上耕牛下田园。
简介
王启珍,男,一个退而不休、气而不馁、热爱生活、钟爱文学的古稀之年一老头。近年来,热衷于传统节日——年文化的追根寻迹。历时三载,已完成《忆往事 话过年》一书,现于《天水文学》连载。
作者往期精彩文章:
王启珍/年关迫近,进山换松子
王启珍/忆往事,话过年(前言)
王启珍/腊八吃粥,打冰看丰欠(《忆往事,话过年》第一章)
王启珍/虔诚祭灶王 祈求保安康(《忆往事,话过年》第二章)
王启珍/忆往事,话过年(第三章)
年关杀肥猪 佳节做丰筵/王启珍《忆往事,话过年》第四章
王启珍/《忆往事,话过年》第五章:第五章 手磨不停转 笑语洒庭院
【天水文学】王启珍/话说天水馓面饭
《天水文学》创刊以来,受到了很多作者的支持和鼓舞,在这里,我们回忆父母恩情,用文字梳理过往的点滴,抒发乌鸟反哺,欲养不待的感慨,孝道成字,总能令无数读者感叹悲伤,无限触动;在这里,我们也常道古说今,说家乡奇人奇事,一方水土,养育子孙万代,也埋藏着无尽的文化瑰宝,等着我们去挖掘和发扬光大;在这里,我们寻找着生活中点滴美好或忧思,情思入笔行,天南地北,海阔心驰,沉下心来,忘掉一切羁绊和烦扰,一起畅游精神星空,一起璀璨于真情的旷野!
天水之间,光影之下,我们携手走来,助力文学之梦,编织文化新图。天水文学,与您同行!91276656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