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白头是多少岁?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事发生在他40岁左右时,当时他的父亲和哥哥被楚平王赐死,他一个人偷偷逃跑,但是楚平王发现伍子胥逃跑了并不甘心,于是派人画影图形,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在从陈国过昭关到吴国时,发现有重兵把守很难过去,一夜之间便急白了头。
伍子胥昭关白头典故?
“伍子胥过昭关白
伍子胥过昭关是一个古老的中国民间传说故事。伍子胥乃楚国大夫伍奢次子。楚平王即位,奢任太师。后平王听信少师费无忌谗言,奢被杀。子胥逃走。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到处捉拿子胥。子胥先奔宋国,因宋国有乱,又投奔吴国,路过陈国,东行数日,便到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北)。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过关真是难于上青天。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急白了头便是此地。由于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该故事入选了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在诸侯大国争夺霸权的斗争中,大国兼并小国,扩张了土地。可是大国的诸侯不得不把新得到的土地分封给立了功的大夫。大夫的势力大了起来。他们之间也经常发生斗争。大国国内的矛盾尖锐起来,都想把争夺霸权的战争暂时停止下来。
为了这个缘故,宋国大夫向戍(音shù)在晋、楚两国之间奔走,做调停人。
公元前546年,晋楚两国和其他几个国家,在宋国举行了“弭兵会议”(弭音mǐ,弭兵就是停止战争)。在这次会议上,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代表南北两个集团讲了和,订了盟约。规定除齐、秦两个大国外,各小国都要向晋、楚两国同样朝贡。晋楚两国平分霸权,以后五十多年里,没发生大的战争。
到楚庄王的孙子楚平王即位之后,楚国渐渐衰落了。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要把原来的太子建废掉。这时候,太子建和他的老师伍奢正在城父(在河南襄城西)镇守。楚平王怕伍奢不同意,先把伍奢叫来,诬说太子建正在谋反。
伍奢说什么也不承认,立刻被关进监狱。
楚平王一面派人去杀太子建,一面又逼伍奢写信给他的两个儿子伍尚和伍子胥,叫他们回来,以便一起除掉。大儿子伍尚回到郢都(今湖北江陵西北,郢音yǐng),就跟父亲伍奢一起,被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事先得到风声,带着儿子公子胜逃到宋国去了。
伍奢的另一个儿子伍子胥,也从楚国逃出来,他赶到宋国,找到了太子建。不巧宋国发生内乱,伍子胥又带着太子建、公子胜逃到郑国,想请郑国帮他们报仇。可是郑国国君郑定公没有同意。
太子建报仇心切,竟勾结郑国的一些大臣想夺郑定公的权,被郑定公杀了。伍子胥只好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投奔吴国(都城在今江苏苏州)。
楚平王早就下令悬赏捉拿伍子胥,叫人画了伍子胥的像,挂在楚国各地的城门口,嘱咐各地官吏盘查。
伍子胥带着公子胜逃出郑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在今安徽含山县北)。关上的官吏盘查得很紧。传说伍子胥一连几夜愁得睡不着觉,连头发也愁白了。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心人东皋公,同情伍子胥,把他接到自己家里。东皋公有个朋友,名叫皇甫讷,模样有点像伍子胥。东皋公让他冒充伍子胥过关。守关的逮住了这个假伍子胥,而那个真伍子胥因为头发全白,面貌变了,守关的认不出来,就被他混出关去。
伍子胥出了昭关,害怕后面有追兵,急忙往前跑。前面是一条大江拦住去路。伍子胥正在着急,江上有个打鱼的老头儿划着一只小船过来,把伍子胥渡过江去。
过了大江,伍子胥感激万分,摘下身边的宝剑,交给老渔人,说:“这把宝剑是楚王赐给我祖父的,值一百两金子。送给你,好歹表表我的心意。”
老渔人说:“楚王为了追捕你,出了五万石粮食的赏金,还答应封告发人大夫爵位。我不贪图这个赏金、爵位,难道会要你这宝剑吗?”
伍子胥连忙向老渔人赔礼,收了宝剑,辞别老渔人走了。
伍子胥到了吴国,吴国的公子光正想夺取王位。在伍子胥帮助下,公子光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闾。
吴王阖闾即位之后,封伍子胥为大夫,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又用了一位将军孙武,是个善于用兵的大军事家。吴王依靠伍子胥和孙武这两个人,整顿兵马,先兼并了临近几个小国。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大将,伍子胥为副将,亲自率领大军,向楚国进攻,连战连胜,把楚国的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一直打到郢都。
那时,楚平王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楚昭王也逃走了。伍子胥恨透了楚平王,刨了他的坟,还把平王的尸首挖出来狠狠鞭打了一顿。
伍子胥一夜白头原文?
《伍子胥一夜白头》出自《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棠公尚捐躯奔父难 伍子胥微服过昭关”,作者是冯梦龙。
原文内容:昭关,两山并峙,中间一口,形势险隘,楚将带领大军驻扎于此,坚守关门,号令:“凡北人东度者,务要盘诘明白,方许过关。”关前画有伍子胥面貌查对,真个“水泄不通,鸟飞不过”。
东皋公每日以酒食款待,一住七日,并不言过关之事。伍员乃谓东皋公曰:“某有大仇在心,以刻为岁,迁延于此,宛如死人。先生高义,宁不哀乎?”东皋公曰:“老夫思之已熟,欲待一人未至耳。”伍员狐疑不决。是夜,寝不能寐。欲要辞了东皋公前行,恐不能过关,反惹其祸。欲待再住,又恐耽搁时日,所待者又不知何人。辗转寻思,反侧不安,身心如在芒刺之中。卧而复起,绕室而走,不觉东方发白。只见东皋公叩门而入,见了伍员,大惊曰:“足下须鬓,何以忽然改色?得无愁思所致耶?”员不信,取镜照之,已苍然颁白矣!世传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非浪言也。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一事无成,双鬓已斑,天乎,天乎!”东皋公曰:“足下勿得悲伤,此乃足下佳兆也。”员拭泪问曰:“何谓佳兆?”东皋公曰:“公状貌雄伟,见者易识。今须鬓顿白,一时难辨,可以混过俗眼。况吾友,老夫已请到,吾计成矣。”
伍子胥一夜白头是在遇见孙武之前吗?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故事发生在逃亡去吴国的路上,然后帮助公子光夺了王位,他做了吴国的大夫。孙武来到吴国后在穹窿山上写兵法,伍子胥向吴王推荐了孙武,孙武当上了大将军。
所以伍子胥一夜白头是在遇见孙武之前。
伍子胥一夜白头是野史吗?
伍子胥因追杀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前面便是大江,形势险要,并有重兵把守,为了过昭关伍子胥一夜愁白了头,后来由东皋公的巧妙安排,更衣换装,伍子胥便混过了昭关,到了吴国。
但是”一夜愁白了头发”只是夸张化了的比喻,这种现象是不存在的,而因为应激反应所产生的头发变白,是以渐变的形式出现的,头返回在一段时间内变白,而不是一下子全变白。
伍子胥一夜白头的典故是初中还是高中的历史?
一夜白头”是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伍子胥,当年他被楚王追杀,殚精竭虑,费劲了心思,终于逃出楚国,但是一夜之间,头发全白,好像是老了几十岁。
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据西汉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书《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当年是楚国楚平王的国师,位高权重,可是他有一个政敌,叫作费无忌。
时运不济,国君有的时候会犯糊涂,他偏偏对这个阴险狡诈的费无忌信任,而对忠心耿耿的伍子胥父子动了杀心。于是国君随便找了个借口把伍奢叫到宫中,杀掉了。
等到楚平王杀死了伍子胥的父亲伍奢,不小心走漏了风声,让伍子胥跑掉了。当然楚平王是不会放过他的,因为那时候害怕伍子胥的报复。
伍子胥很慌忙,万一被逮到,必定死无葬身之地。可是摆在他面前的是出国,而楚国必定要出城门,城门却被楚王封住了。伍子胥一夜之间白了头,尽管最后逃脱了到吴王夫差那里供职,但是像是老了很多岁。
一夜白了头,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看,是由于巨大变故,引起人极度恐慌、或者悲伤,进而引起体内功能紊乱,色素细胞突然死亡导致的。
一夜白头,是存在的。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在历史上亦有。唐代有一位诗人卢纶作过一首诗叫《白发叹》:“发白晓梳头,女惊妻泪流;不知丝色后,堪得几回秋。”诗中字里行间渗透了主人翁的忧愁。
伍子胥一夜白了头是什么电视剧?
《东周列国·春秋篇:伍子胥一夜白头,逃出昭关》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春秋后期的楚国号称强楚,国君楚平王宠信奸臣,残害忠良,杀害了老忠臣太师伍奢及长子伍尚。
伍奢的次子伍子胥文武双全,智勇兼备,为报父兄之仇准备逃离楚国,谁料楚平王画图下令到处捉拿伍子胥,伍子胥到宋、郑两国不能存身,又奔吴国,过陈国到昭关,昭关在两山对峙之间,地势险要,又有重兵把守,当时伍子胥已经濒临到无路可退的地步,一夜之间愁的从青丝变成白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