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陶器有哪些文化遗址?
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开始于1936年,目前发现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等。这一期我们将介绍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
(一)大溪文化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三峡和汉江平原一带,因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附近而得名。湖北宜昌、宜都和江陵等地也有类似遗存。
器型:杯、碗、钵、盆、罐、壶、瓮、瓶、豆、釜、鼎、簋、盘、器盖等。
纹饰:这一时期陶器多为素面或磨光,少数有划纹、弦纹、蓖纹、戳印纹、附加堆纹或镂孔等。
彩绘纹饰:波浪纹、玄线纹、横带纹、齿形纹、人字纹、菱形纹、竖线纹、几何纹以及变形漩涡纹等。
这一时期陶器主要以红陶为主,然后是黑陶和灰陶,也有少量白陶。陶土中掺加石英末或碎稻壳,烧成后变为黑碳或出现大量空隙。黑陶烧制温度较高,才用手制,口沿部分有的经过慢轮修整,少数器物还留有泥条盘筑的痕迹。此外还有少量的彩陶和朱绘陶,彩陶多用细泥红陶,主用黑彩,间用少量红彩,多绘与器外,只有个别器物里外加彩,纹饰也比较简单。朱绘只见于部分黑陶,这个时期的陶器以大量应用圈足,还有一些制作精美的陶球等小器物。
大溪文化折曲纹红陶盘
(二)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北岸的江汉地区。
时间:约公元前3000年前后。
器型:碗、杯等中小型日用器。
纹饰:卵点、叶形、方块、弧点、条纹、网纹、菱形格纹等。
这一时期的陶器黑陶和灰陶比较多,并且有蛋壳黑陶和朱绘黑陶,也曾发现过少量的仰韶文化彩陶,当时的彩陶薄如蛋壳,器型规整,反应了当时陶器工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亦有蛋壳彩陶的美称。
大西文化的陶器以什么陶为主?
大溪文化的陶器以红陶为主,外表普遍涂有红衣,有些因扣烧而外表为红色,器内为灰色和黑色。盛行圆形、长方形和新月形等戳印纹,一般成组印在圈足部位。
其中有少量彩陶,多为红陶黑彩,常见的是绳索纹、横人字形纹、条带纹和漩涡纹。主要器形有釜、斜沿罐、小口直领罐、壶、盆、钵、豆、簋、圈足盘、圈足碗、筒形瓶、曲腹杯、器座、器盖等。
大溪源头?
大溪文化是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约公元前4400年至前3300年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因位于重庆市巫山县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游西段大溪文化以大溪类型为例,可归纳为3期:早期以夹炭红陶最多,戳印纹简单、细小,彩陶极少,以折肩圈足罐、三足盘、鼓形器座等为代表。中期以戳印纹发达,彩陶兴盛,常见内折沿圈足盘、簋、高把豆、折腹盆、曲腹杯、筒形瓶等。晚期则以泥质陶占绝对优势,灰陶和黑陶剧增,有细颈壶、折敛口圈足碗等。
黑陶名词解释?
黑陶,诞生于中国新石器时代,古老的中国制陶技艺,有黑如漆,声如罄,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的美誉。
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大汶口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
1928年,中国著名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山东省章丘县(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镇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遗存,故被命名为”龙山文化”。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
黑陶按质地可分为三种:泥质黑陶、夹砂黑陶、细泥黑陶。
大新文化的陶器以什么陶为主?
应该是大溪文化而非大新文化。
大溪文化主要分布于三峡地区及鄂西长江沿岸,因首先发现于四川巫山大溪镇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3825—2405年。陶器以红陶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灰陶和黑陶,并有极少量白陶。制法采用手制。陶土多属泥质,细泥和夹砂的较少。红陶胎质有的呈灰色或黑色,也有的作红黄色。在器表或器物上部,常施一层深红色陶衣。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各时期特点?
在重庆市巫山县发现了大溪文化遗址,距今6400年到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是母系氏族晚期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萌芽阶段。
出土的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彩陶并印有图纹,石器更有特色,用红烧土制成房屋,并较多的使用了竹材建房,居民开始以稻业为主,饲养猪、狗、鸡、牛羊家畜,渔猎、采集为辅助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