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朝时的兵部侍郎是几品?
优质回答: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
宋神宗元丰改制时,尽废差遣职。以三省长官任宰相,诸官均以本官治事。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高不便轻授。遂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例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长官;右仆射例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长官。兵部侍郎没有迎来大翻身,反而更加的地位卑微,因为全国的军事,不论大小,都由枢密院掌管,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
宋朝最著名的兵部侍郎莫过于李纲了。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宣和七年(1125年)冬,金兵两路攻宋,完颜宗望所率东路军直逼宋都开封。在宋廷一派慌乱情况下,李纲向宋徽宗提出了传位给太子赵桓,以号召军民抗金的建议。赵桓(宋钦宗)即位后,升李纲为兵部侍郎、尚书右丞,就任亲征行营使,负责开封的防御。
李纲率领开封军民及时完成防御部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帅完颜宗望见开封难以强攻,转而施行诱降之计,宋廷弥漫了屈辱投降的气氛。李纲因坚决反对向金割地求和,被宋钦宗罢官。由于开封军民愤怒示威,迫使宋钦宗收回成命,李纲才又被起用。完颜宗望因无力攻破开封,在宋廷答应割让河北三镇之后,遂于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撤兵。开封守卫战在李纲组织下获得胜利。
北宋灭亡后,宋高宗赵构即位初,李纲一度被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颇有成效。然而,他主张坚决抗金及反对投降活动,却为宋高宗及汪伯彦、黄潜善所不容,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其他网友回答
应该是正二品官,但是兵部侍郎权利并不大,连二把手都算不上,相当于秘书之类的。
其他网友回答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兵部的副长官,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副部长。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以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
因此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无权,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元丰改制后改为职事官,仅仅是作为兵部尚书的副手,限于兵部的职掌有限,因此无多大实权。
兵部彻底沦为了边缘衙门,成了喝茶聊天养老的好去处,兵部侍郎一职完全成了一个挂名的虚职,朝廷甚至一度省去了兵部官员俸禄的朝廷开支,直到元朝时,虽然依旧承继了枢密院的制度,但兵部还能参与一些日常的事务管理,不过也只是一些琐事罢了。
只有在明朝,兵部侍郎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翻身仗,多年受气的小媳妇,也成了能管事的老婆婆了。
其他网友回答
兵部侍郎,全称是尚书省兵部侍郎。宋初沿唐制,兵部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后定为从三品。
宋前期,兵部的职能被枢密院、三班院所瓜分,仅仅只是掌管仪卫、学武之人的科举之事。元丰改制后,兵部的职能没有扩大多少,兵政总辖于枢密院,武官的任免升降归吏部,兵部只掌管民兵、厢军的名及各少数民族部落官员加恩和管辖所属诸司局(如左右金吾卫街伏司、骐骥院等)。故兵部在宋代有“名存实亡”之讥。因此,在宋前期,兵部侍郎无职掌,这一职位仅作为文臣迁转官禄官阶。元丰改制后改为职事官,仅仅是作为兵部尚书的副手,限于兵部的职掌有限,因此无多大实权。
其他网友回答
周朝就已经出现了兵部,这里提出来与大家商榷一下,兵部这一名称的提出,最早应该是“北周”,而不是周朝。具体可参看《周书·武帝纪》,而且当时兵部并不是机构名称,而是官员名称,是北周夏官府大司马的属官。
隋朝建立之后,在尚书省下设了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部、度支部和工部(具体一点,尚书省兵部侍郎始置于隋炀帝大业三年,可参看《隋书·百官志》下)。
各部的首长称为尚书,副职称为侍郎。而六部的名称,是在唐初定下来的,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兵部主要掌管武官的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的事。
兵部是全国军事行政的总汇,这个名称一直沿用到清末,只有在唐玄宗时期,兵部曾经改名为武部。明代之前,六部是宰相下面的办事机构,所以品阶不太高,唐代有两位兵部侍郎,正四品下。因笔者对宋代官制比较熟悉一些,就对宋代的兵部侍郎稍微多说一些吧。
在宋代前期,兵部侍郎只是一个阶官,没有职掌,是文臣迁转官禄的官阶,属于前行侍郎,为正四品下。元丰改制之后,这个官阶转为了寄禄官正议大夫,到这时兵部侍郎这一名称才开始真正成为了职事官,也就是真正成为了本部的副部长,辅佐尚书代理本部的事务,官品为从三品。
实际上在宋朝前期,兵部的职掌是枢密院、三班院瓜分,兵部本部仅仅掌握着仪卫和武人科举的事,在元丰改制之后,职掌也没有多少扩大,兵权也都掌握在枢密院,而武官的任免被吏部拿走了,兵部只管管民兵、厢兵的姓名籍贯等无足轻重的事情,所以,尽管各部尚书都是其他官员兼任的,主要是侍郎负责本部的事务,但是兵部侍郎确实没啥好干的事儿,毕竟当时的兵部,都被认为是多余的——“名存实亡”“冗职”(《容斋随笔》)。
明代宰相制度废除,六部为皇帝统一指挥,兵部侍郎的品级也随之升高,为正三品,到了清代就升到了正二品。但是明代的六部权力比清代要高很多,可以说是历朝最高的。
因为清代的总督和巡抚权力很大,都有兵部和都察院长官的加衔,这是因为清代的总督和巡抚也还保留着明代的钦差性质,所以为了管辖文武官员,行使监督的权力,总督照例要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衔(除了少数总督),而巡抚与河道、漕运总督也要照例加“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加上兵部衔,就是为了节制和指挥军队,加都察院衔,是为了监督官员。有了这些加衔之后,六部就无法对督抚发号施令。
另外清代军机处权力很大,很多事情根本不需要通过六部就能够指挥全国。
在清朝初年,兵部还设立了督捕侍郎满汉各两名,掌管旗人逃跑的事儿,到了康熙末年裁撤了,跟其他部门一样,也都设有满汉左右侍郎各一人,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个职位的职掌完全不如有些人所言,真的就是国防副部长——在我国古代的大部分时期,还真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