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劝贾宝玉走仕途 谁和宝钗一起劝宝玉要在仕途上下功夫

网友提问:

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真的错了吗?

优质回答:

从当时人的价值观来看,宝钗规劝宝玉并不算错。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宝钗规劝宝玉,正是立足于生活,立足于世情而做出的正确之举,也是所有的所谓贤妻良母应该做的,符合王夫人,甚至所有的母亲的期许。

宝钗做的不错,却与宝玉的价值观南辕北辙,宝玉是一个被宠养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金尊玉贵,没有经历过世事艰难,没有体验过人情冷暖,因此会对荣华富贵,权力金钱视为平常,如果他也如刘姥姥,板儿,贾芸一样,贫穷过,被侮过,困顿过,他不会对宝钗的劝告嗤之以鼻。

有人说,之所以视金钱为粪土,因为本身有金钱,这话可能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当宝钗劝宝玉走仕途之路时,宝玉之所以抬腿就走,当宝钗借香菱学诗再次劝宝玉时,宝玉之所以漠然以对,因为他从来不曾缺少过金钱,也不需为仕途发愁,正如贾赦所说,他们那样的人家,还会少了个官做。

宝钗劝宝玉读经济文章不错,走仕途经济不错,但却错了不懂宝玉所处的环境, 如果贾府不倒,仕途经济于宝玉只是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他如何会看重,会追求。这也许就是门弟不同而造成的思维差別吧

其他网友回答

宝钗做的没错,按照古代人的行为规范来说,对男子“劝学”,“劝向功名”这种事应该是母亲、姐姐和妻子该做的。

宝钗作为宝玉的大表姐,也算是有资格劝宝玉学习成名的,史湘云也说过让宝玉学学仕途经济,黛玉也曾说过让宝玉干点正事,就连宝玉的丫鬟花袭人也劝过他读书学好。

但是宝钗的问题出在她说话不够委婉,方式太过直接生硬,端着架子说教,也不给宝玉留脸面,所以效果非常差。

不但没能说动宝玉学好,还把宝玉对她本来有的一些好感,比如对姐姐的敬意以及对她雪肤花貌的艳羡都搞没了。好公开骂宝钗是“国贼禄鬼”之流,气的把书都烧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宝钗都是怎么劝宝玉的。

1、“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我知道这是是史湘云说的,但是据花袭人表示,同样的话,宝姑娘上回也说过,所以大概就差不多。

宝玉对此的反应是“他也不管人脸上过的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袭人怎么知道的呢?肯定在旁边呗,宝玉身边的丫鬟二十左右,八个大丫鬟有四个都听见其实也很正常,一向精明会做人的宝姑娘,为啥就不能挑没人的时候单独和宝玉说说?就算宝玉生气甩下她走了,也不至于这么尴尬。

宝玉是娇生惯养金尊玉贵的大少爷脾气,宝钗直接拿最厌恶的仕途经济当面说教,让他去做“禄蠹”,这让他不爽,他是肯定不会让宝钗痛快的。

如果是黛玉,他爱的姑娘可能还顾忌一点儿,但是宝钗在他心里的地位大概就和邢岫烟、薛宝琴这些亲戚家的姑娘没什么区别,感情没有那么好。

2、香菱跟黛玉学诗,入了魔一样,废寝忘食的努力,终于写出了像样有灵气的佳作,宝玉赞叹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本来大家都挺高兴的,宝钗当着所有人的面接了句话对宝玉笑道:“你能够象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玉的反应是不答,这次众姐妹都在,宝钗哥哥的小妾香菱也在,宝玉要给宝钗面子,不好直接发作,但是他不说话,就表示他又生气了。

宝钗图啥呢?又一次当着众人的面,非要去触碰宝玉的逆鳞,难道她觉得当众劝说,宝玉就比较好接受?怎么可能呢,宝玉不要面子的吗?这还是那个八面玲珑,随分从时的宝姑娘吗?

仅有的合理解释就是:宝钗着急了!她自己的年龄一天大似一天,薛家的家业一年比一年缩水,宝玉依然在内帷鬼混像个不懂事的孩子。

也不仅是宝钗急了,还有两个更急的。如果再过两年宝玉还这样,你说二十多岁的宝钗还有啥指望?薛姨妈还有啥指望?王夫人还有啥指望?

宝钗这么做无论是为了自己,为了薛家,为了讨好姨妈王夫人。就算劝不动贾宝玉还被下脸子,但是却在贾府上下博得了贤良的好名声,一点儿也不亏。

但是她错在劝错了人,她这么聪明,完全是能明白宝玉心里在想什么的。

但是她却和长辈们一样,想用说教逼迫的方式让宝玉变成符合封建社会主流标准的人。

肯定是不止以上两次的,因为作者还有一次写到宝钗辈劝宝玉读书。

宝玉终于爆发,公开骂宝钗是“国贼禄鬼”之流。他的原话是这样的:“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宝钗屡次劝学,宝玉不但没有听话好好向学,发奋读书,热爱仕途经济,反而对宝钗更加疏远,并且干了一件大事——烧书。

“除四书外,竟将别的书焚了”,大家都觉得宝玉行为疯癫,都不敢再说了。只有林黛玉从来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宝玉很敬黛玉,也更爱她了。

黛玉之所以不劝,并不是因为黛玉不知道科举入仕的重要性,她的父亲是探花郎,老师是贾雨村,黛玉比任何人都懂得读书科举对宝玉,对贾家的意义。

可是她太了解宝玉了,知道这样直接劝他,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她宁愿顺其自然。等宝玉再长大一点,明白家族的责任和处境,或许不用人劝也就去考个功名给祖宗交代了。而且黛玉作为贾敏的女儿,未必不知道贾府曾经也有不少科举成功的人,但是都没有什么前途,贾敬考中了进士都没有做官,贾政直接赠送小官当着,二十年也不升迁。

或许这就是皇帝的意思,贾府老老实实安富尊荣就好,整其他的都没什么用。

可惜薛宝钗太想靠宝玉和贾府维系薛家发展,太想实现自己的野心和抱负了。她看不透这一层,或者过于自信能够逆袭,总想拖着宝玉一起去拼一把。

其他网友回答

宝钗早年丧父,自幼历经磨难。其兄薛蟠“寡母又怜他是个独根孤种,未免溺爱纵容些,遂致老大无成” “终日惟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景而已。虽是皇商,一应经纪世事全然不知。”她见哥哥薛蟠不是一个让人省心的,“自父亲死后,见哥哥不能安慰母心,他便不以书字为念,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好为母亲分忧代劳。”其实她一心希望哥哥学会经济之道,分担母亲的忧劳。

寄居贾府亲戚家后,对贾府这个”无事忙””富贵闲人”表弟,宝钗是以看待其哥哥薛蟠的心态去希望他读书上进,明白”仕途经济”之道的。在那个社会里,读书求取功名,是正常不过的事。贾府贾敬,是进士,宝玉死去的哥哥贾珠,十四岁进了学。可见都是求学取得功名的。贾宝玉作为贾府后一辈,以后走仕途道路是名正言顺的。

即使贾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这话,宝钗也要说。“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过,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脸羞得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 “幸而是宝姑娘,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

又如湘云对他说的“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湘云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一个成年男孩子,“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为此袭人也抱怨 ““姊妹们和气,也有个分寸礼节,也没个黑家白日闹的!”

只有林黛玉看着恋人不思上进、终日碌碌无为而不操心,还沾沾自喜,自得其乐。从不说贾宝玉认为的所谓”混帐话”。这才真的是可悲可叹!

所以我认为,宝钗劝宝玉是对的。即使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劝表弟努力学习,以求上进,哪怕对方忠言逆耳,这做法和良苦苦心都无疑值得肯定和赞扬。

其他网友回答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直接描写宝钗规劝宝玉致力于仕途的段落很是少见,只有在第三十二回中,湘云劝宝玉“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被宝玉“怒怼”,袭人劝湘云“云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得去过不去,他就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但是在宝钗与宝玉成亲之后,规劝宝玉仕途的次数比较多。其实从三方面来看,宝钗规劝宝玉仕途的做法也是对的。

一是从社会背景来看

在封建社会,青年才俊、知识分子们大多数希望通过“仕途”之路,实现命运转机,《儒林外史》中的例子举不胜举。

“仕途经济”是指在封建社会中,一个人通过一番奋斗取得功名,获得官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进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使其家人、亲属以及朋友也地跟着沾光,获得利益。

宝钗规劝走仕途之路,也是当时的“主流”价值观,身处其中,顺势而行也是上策。

二是从家族的实际需要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贾府从贾演、贾源,到贾代化、贾代善,到贾敬、贾赦、贾政,到贾宝玉,祖宗的功勋光环已经日渐暗淡,经济积累也已被耗费殆尽,贾府已经面临“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的形势了,只有通过宝玉这一代的致力仕途,为官作宰,才能重振家业,光宗耀祖。

宝钗在贾府中生活了那么长时间,她已经意识贾府衰败的趋势,无论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亲戚关系,还是夫贵妻荣的美好期盼,她都有充足的理由规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

三是从宝钗的出身性格看

“仕途经济”之所以叫“仕途经济”,就表明了“仕途”与“经济”是密不可分的,有“仕”就有“势”,有“势”就有“经济”,有了“经济”的强大支撑,“仕”和“势”就会更加稳固和强大。

宝钗出身商业世家,早年丧父且聪慧的她,从小耳濡目染商海沉浮,让她更明白权力的重要性,走上仕途就拥有了权力,拥有了权力就拥有了一切。

就如她的舅舅王子腾病丧之后,连带了她们薛家的产业、她的家族也是一败涂地。她的亲哥哥薛蟠当然是不能指望了,只有潜质不错的宝玉,还有可能通过科举走上仕途。如果宝玉仕途成功,贾府和薛家仍有东山再起的希望。

另外,在性格方面,宝钗是一个具有封建社会“正统”的女孩,她秉持的仍然是封建社会传统观念,以“仕途”之路为男子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选择,这也是她能成为贾府儿媳妇的原因,她规劝宝玉仕途也在情理之中。

然而,世事无常,造化弄人,宝钗的规劝对象偏偏是那“不按常理出牌”的宝玉,一片苦心、满腔热情最终还是被辜负了。

作者:温暖前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其他网友回答

学而优则仕 。古代人做学问的目的就是能够通过科举考试高榜得中,做得一官半职,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是对的,总比在大观园脂粉堆里混有出息得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