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朝是不是汉化胡人建立的国家?有什么证据?
优质回答:
唐朝建立后,李渊追封自己的祖先8人为皇帝,但实际上只有他爹唐世祖、他爷爷唐太祖唐懿祖,唐献祖算是比较可靠的血亲外,西凉太祖李暠、老子,以及老子的爹,上古时期的皋陶,这就不可考了。
李渊家可考的发迹起点是从他爷爷李虎开始的,李虎是陇西成纪人,北魏时期,在太保贺拔岳手下任职,后来被贺拔岳派到宇文泰那里辅佐镇守关中,后来宇文泰拥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政权,重新恢复鲜卑八柱国制度,李虎成为了西魏八柱国之一。
而李虎的出身是陇西成纪,(甘肃秦安县)跟李白的祖上出身是一样的,据说他们都是西晋十六国时期西凉的建立者李暠的后代,而李暠自称李广的十六世孙。
无论是从李暠那里算,还是从李虎这里算,李唐皇室的父系应该都是无可争议的汉人,比之杨氏隋朝,争议性要小得多。
之所以存在“唐皇室是汉化胡人”的说法,大抵是有两个原因,其一就是李唐皇室的世系祖先几乎都是北方人,而在西晋灭亡后,北方胡人大举入侵,胡汉杂居,在那个混乱的时代里,胡人跟汉人从对立到北魏一统后开始汉化,很多胡人都改了汉名,生活习惯也逐渐趋于汉人,使得胡汉之间的界限不再清晰可辨,即所谓的汉化。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北方汉人血统总是遭到质疑,但这个事情极其说不清楚了,毕竟要保持纯血统的汉人,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而且汉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十分模糊。其本身不像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那样,可以根据肤色等外貌特征来分辨。
第二个原因是,李渊的母亲独孤氏确实是实打实的鲜卑人,从血统上讲,李渊拥有二分之一的鲜卑血统。但是唯血统论也不应该从母系血缘这边算啊。比如,春秋时期,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楚国算是蛮夷,至于吴国、越国那就更加是纯粹的南蛮了。如果强调百分百的血统,估计所谓的“汉人”早就不存在了。毕竟历史上那么多战争,导致人口锐减,北方与南方民族的融合,使得华夏大家庭不断的壮大,最终才在汉朝以后逐渐形成了汉人这个概念。
汉人更多的是文化指向性的民族,并不局限于血统,如果汉人们执着于血统的纯粹,估计不会形成今天的汉民族,而是会像欧洲那样形成各种各样的民族国家。
李唐王朝,在精神内核上,依然是承接自秦汉以来的文化基础,所奉行的制度、所遵守的风俗,皆是汉文化。而李唐王室,在北方民族融合文化的影响下,风气也更加开放一些,但并不能因为风气的开放,就说人家是汉化的鲜卑人,这是没有道理的。
而且,历来家族传承都是从父系算起的,李家往上推十代,都是汉人,谈不上汉化,更加不可能是鲜卑化以后再汉化,这本身就是一个十分滑稽的事情。
其他网友回答
之所以会出现李唐是胡人汉化建立的王朝这一观点,原因肯定是多方面。以唐太宗李世民为例,史学家们称其为“少数民族杰出政治家”,主要理由有以下两点:
1、李世民身上有着浓重的胡人血统 ,因为其父系先祖很可能源自塞外胡人 ,其祖母和母亲则是名副其实的五胡中之鲜卑人;
2、无论李世民的民族政策还是他的生活爱好, 都带有浓重的 “胡味 ”, 显示了他身上的游牧民族文化烙印。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进入中原的诸胡族的下层部众为缓和与汉人的矛盾和寻求汉族豪强势力的保护而改从汉姓之现象层出不穷,李家先祖很可能就属此类人 。但是 ,民族毕竟不是种族,李氏先祖既然已经接受汉文化、自愿融入汉族群体, 即使他身上有着胡人血统 ,但我们还是应该名正言顺地说他是汉族人。
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经过严谨的考证之后, 提出李唐先世本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 “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李氏之“假冒牌 ”的著名推断,该观点已为今天史学界所广为接受。也就是说,因李家不是名门,是以家风渐染胡俗,在当时讲究出身高贵、比拼门阀势力的时代,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毫无疑问的是,唐朝的皇帝们肯定拥有多元血统,但在没有提供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李家父系祖先是汉人的观点还是成立的。
其他网友回答
唐王李渊虽然是汉人,但他有少数名族鲜卑族的血统,鲜卑族自从北魏分裂了以后,就逐渐消失了,大部分鲜卑人在十六世纪融入了汉族,而少部分人融进了契丹族
其他网友回答
李唐皇室作为曾经的西魏八柱国之一,有过与鲜卑贵族的通婚史,流淌着鲜卑血统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如果有人认为来自母系的血统不算血统,那也无话可说。但血统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主要来看李唐这个王朝在政治体制上有何独特的基因。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冲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古代政治军事的主要矛盾。在中国北方,以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长城沿线)为界,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分开。汉族作为一个农耕民族,在古代的生产技术条件下,很难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北定居。个别强盛的汉族王朝,即便能够在军事上横扫漠北,也无法建立起如同中原地区的稳固统治,很快又会收缩回长城以内,一句话:经济上不划算!此时,草原又会被新的游牧政权所占据。
对于草原上的胡人来说,当他们进入中原后,同样也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选择胡汉对抗,激化胡汉矛盾,作为人口少数者的胡人,必然无法对中原地区进行稳固统治,甚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后赵。羯人因为他们对汉人的暴政,遭到了以冉闵为代表的汉人的残酷清洗。
选择彻底汉化,则会失去对草原的控制,陷入汉人王朝的周期性危机,最典型的的例子就是北魏。鲜卑拓跋部原本是一个强势的游牧政权,后来却要像汉人王朝一样防备来自草原上的边患(柔然)。汉化之后,北魏在洛阳的上层贵族迅速腐朽堕落,与边镇军事贵族的关系逐渐疏离,最终酿成了六镇之乱,敲响了王朝的丧钟。
脱胎于北魏的两个北朝政权——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他们的开创者都是六镇之乱的参与者,也是北魏衰亡的见证者,因此就不得不慎重思考自己政权的立国之道。
北齐路线,简单来说就是重新胡化。北齐皇室虽然是地地道道的汉人,但他们的统治逻辑却是鲜卑化的。这样一来,鲜卑军事贵族们满意了,但汉人士大夫和老百姓却离心离德了。尽管北齐统治的疆域更广阔、更富庶,但却无法对统治地区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地广人多的优势发挥不出来,最终被北周翻了盘。
北周路线,简单来说就是二元化统治的探索。一方面,充分尊重鲜卑传统,甚至把杨氏、李氏这些原本是汉人的柱国大将军都改了鲜卑姓氏,给足了鲜卑军事贵族面子。另一方面,按照汉人王朝的架构进行政权设计,从而获得更有效率的治理。在实际中,北周将草原军事部落制与《周礼》相结合,开创了兵民合一的府兵制,一举收服了汉族和鲜卑族两方面的人心,超然于胡汉二元文明之上,实现了草原军事力量和中原财政力量的优势互补,最终扭转了颓势,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说了一大圈南北朝的事情,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问题,李唐王朝到底是一个胡人政权还是汉人政权?我的答案是:当李唐王朝超然于胡汉二元文明之上时,就是一个能够同时统治长城南北的超级大帝国;当李唐王朝内卷为一元化的汉人王朝时,就不可避免地失去对长城以北的统治,并给王朝的衰亡埋下种子。
北周二元化统治的探索,给唐初的统治者李世民以启发,他在坚持北周路线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高超的政治军事手段,在更大的疆域里使李唐王朝超然于胡汉二元文明之上,即:用农耕文明的逻辑统治中原,用游牧文明的逻辑统治草原。李世民既是中原农耕民族的皇帝,又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天可汗。但很可惜,这种探索并没有固化为制度,随着唐初统治者的凋零,后世成长于深宫大内的皇帝无法理解这种二元化逻辑。即便像李隆基这样雄才大略的君主,又重新把王朝带回了一元化汉人王朝的老路上。尽管李隆基治下的王朝在经济上更富庶,军事上依然强大,却再也无法得到长城以北游牧文明的认可(其实从武则天时期就开始了),胡人只认得你是汉人的皇帝,而不是他们的可汗。从一元化逻辑出发,盛唐的国力就在一轮又一轮边疆征伐中被空耗掉了,直到自己内部统治危机的爆发。
后世究竟是谁把二元化统治给制度化了呢?开创者是辽朝(南北面官制度),集大成者是清朝。尤其是清朝统治者,身兼满洲旗主、中原皇帝、蒙古大汗、藏传佛教仲裁者等多重身份,超然于多元文明之上。有意思的是,这两个王朝的开创者,都是崛起于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过渡地带(东北地区)的民族,也许过渡地带的人更能理解二元化逻辑吧!
其他网友回答
隋唐都是鲜卑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