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亡于秦始皇 秦始皇既能统一六国,为何秦朝仍二世速亡?

网友提问:

秦用七代统一天下,为何秦始皇死后三年就亡了?

优质回答:

这是一个由表及里的问题!表面看大秦军队是带甲百万的无敌军队。实际上更是一支组织完善的标准化职业军队,或者可以说是大秦综合国力达到巅峰时期的形象代言人!综合国力强大到什么程度?这里略过!

能保持这支军队的正常运作,依靠的是背后看不到的东西:大秦帝国中央集权越发彻底,国家管理体系越发完善,国家财富积累越发充足……这就是所谓的里子吗? 还不全是, 实际的里子其实是:坚定地按照 国富强兵 这个理念治国!这个理念实际就是法家变法的核心思想。几乎人人皆知大秦因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而大秦也为此坚持了146年,从未间断。

为何短短3年军队就彻底消失了呢?很多人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胡亥赵高祸害天下,造成整个国家体系的瓦解、形成民怨······等一系列后果才最终导致军队的消失(小编有过相关文章,这里略过)!似乎可以这么回答这个问题了!这就结束了吗?

好像没有结束: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富国强兵,那富国强兵的核心呢?富国强兵的核心基础其实也很简单:安民!富国强军大家通过历史看到了,大秦的安民是怎样的呢?又是如何做到的?历史很少记载!

回答了一个问题又带来一个疑问,头疼!暂时就此停笔!欢迎与您一起来讨论。(谢谢阅读,下回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其他网友回答

贾谊在《过秦论》中写道: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事实也的确如此——秦国历代君主一方面对内锐意变法、引进人才;一方面对外远交近攻,以连横破合纵。在此期间秦国涌现出了孝公、惠文王、宣太后、昭襄王等杰出统治者,也出现了商鞅、张仪、白起、王翦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以秦国占据崤山、函谷关的天险地利,加之君臣上下勠力同心,尚且用了七八代人百余年时间才一统天下;然而自公元前221年秦国灭齐而一统天下至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不过短短14年时间。如果说始皇奋六世之余烈而一匡天下见证了秦得天下之不易,为何秦失天下如此迅速呢?在贾谊的《过秦论》中将秦朝速亡的原因归结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问题来了:秦朝是否真如贾谊所说的是仁义不施呢?

其实贾谊这么说也没错:秦在统一天下后修长城、修骊山墓、修阿旁宫……可以说是一个工程接着一个工程,加之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以致于当时天下壮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都必须服徭役或兵役。秦代农民需要将收成的绝大部分作为赋税上交,谓之“泰半之税”。同时秦法极其严苛,一时间“赭衣塞路,囹圄成市”。问题在于:秦以严刑峻法立国并非一日两日,为什么天下未归于一统之时秦因行法治而崛起并进而一统天下?为什么天下归一之后百姓就对朝廷法度那么大意见呢?其实秦之速亡实在是当时天下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在物理学上有一个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哲学上有一个与之类似的概念叫做物质不灭——物质是不能被消灭的,它只能转化为其他形态。事实上整个宇宙以及地球、人类的进化历史、人类文明的演进历史同样遵循这一定律:历史上发生的任何即使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一点一滴汇聚才创造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在历史的发展传承过程之中许多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却彼此互相影响着,从而造就了滚滚向前递进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历史的演变遵循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中国古人一般将其称之为天命或天道,用现代唯物主义的观念来说这是历史发展所遵循的客观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秦之速亡实乃天道使然。

天道说起来有些虚无缥缈,那么我们不妨看看秦朝所面临的天下形势是怎样的:秦始皇嬴政干的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开天辟地之举——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正因为有了秦始皇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统一的华夏文明。然而从形式上统一天下容易,可要真正令天下万民归心却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工程,这一工程要求秦王朝必须同时在思想教化和武力压制两方面下功夫。秦在一统天下之前曾以严刑峻法立国,那是因为当时天下未定,故而乱世用重典——这就好比是弹簧,你必须对其施以压力,否则你弱它就强;可如果这压力超过临界点,那么弹簧就会反弹,从而对你造成伤害。事实上这点商鞅在一开始规划秦法时就以敏锐意识到并明确指出:秦法乃植根于战国乱世之法,其优势在于最大效率使秦民悍不畏死,然而天下大定之后若不有所损益更张,则秦之寿命将成问题。事实上秦法犹如武侠小说之中的刚猛武功,尽管威力逼人,然而对自身损耗也极大,长久下去易于走火入魔。然而秦王朝实在太痴迷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了,以致于已走火入魔尚不自知。其实即使是知道了,此时的秦王朝也早已是无法自拔——因为这时秦王朝的上层统治阶级已容忍不下任何批评意见,也就失去了自我改良的最佳时机。

秦法有一个基本理念就是法不诛心,所以当商鞅变法刚开始推行时秦民对其并不信任,然而被认为为人严苛的商鞅却没哟强硬的高压手段逼迫秦民,而是采用南门徙木这样的方式取信于民;当变法初成之时当初攻击变法的人转而向商鞅道贺,然而商鞅却不以为喜——因为他的法治改革只是基于使秦国富强的理念,至于别人如何评价那不是他所在意的,也就是说秦法只治理人们的具体行为,至于人家心里想什么嘴上说什么不是法律该管的。然而秦统一之后的法治却出现了异化——”偶语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异化呢?这主要是因为自商鞅变法以来秦国被打造成为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过程是伴随着对秦国老世族的打压的,随着世家贵族的权势被日益削弱,在秦国出现了职业官僚阶层。职业官僚阶层和世家贵族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没有自己的封地,他们出身于没有任何根基背景的草根阶层,所以他们只能通过依附于王权扳倒世家贵族势力才得以成功上位。不能否认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职业官僚阶层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的,相比早已腐朽没落的世家贵族而言:没有显赫家世和世袭爵位的他们只能凭借政绩获得君王的青睐和百姓的认可;然而当职业官僚阶层成功上位之后就成为了新的既得利益集团,尽管职业官僚阶层是通过推行法治打击世家贵族上位的,可当他们的地位稳固后为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就逐渐走到了变法改革的对立面,因为他们害怕进一步的改革会损害自己的既得利益。为什么对大秦一统立下大功的李斯能轻易被赵高拉拢成为秦王朝的掘墓人就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既得利益受损。事实上随着秦王朝的统一,职业官僚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已然失去了最初积极变法改革的朝气蓬勃的精神,取而代之的是为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勾心斗角。

秦王朝的悲剧其实并不只是秦王朝的悲剧,事实上历朝历代”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但我们其实仔细分析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其实大同小异:统治阶级内部丧失了打天下时朝气蓬勃的锐意进取精神,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党同伐异勾心斗角,对百姓则肆无忌惮地横征暴敛,土地兼并和阶层固化现象日益严重,直到有一天人们再也无法忍受自己的生活之时就会揭竿而起。所以我们不妨看看历朝历代的末世景象:官吏贪腐、财政紊乱、军备废弛、党同伐异、农民起义、外族入侵……秦人不暇自哀,然而不暇自哀的何止是秦人?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历朝历代哪个不是喊着要吸取前朝覆灭的经验教训,然而却又一个接一个踏上了前朝覆灭的老路?于是后人不得不一再复哀前人,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所谓的百万雄师,到秦二世胡亥掌权之后,秦国真正的存储兵力应该六十万不到,其中四十万被项羽坑杀,剩下二十万应该是战死之数。

当然这些只是我的估算,现在我就把估算的过程列出来,各位做个参考吧。

根据历史记载,秦始皇扫平六国之后所剩下的是一支身经百战,混合着秦人、巴蜀人、西楚人的雄军,总兵力约近百万。其中《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就说当初灭楚国的时候,王翦所率领的部队就是六十万大军。不过说是百万雄师,这肯定含有水分的,粗略估算应该是算上整个后勤部队,这么讲的话,真正能够打仗的秦兵总数应该不超过四十万。

而后到了秦二世,胡亥先后迫害支持扶苏的蒙恬、蒙毅两兄弟,令其自杀。随后王翦、王贲等大将病故。根据记载,当时边关守军20万由王离率领,而陈胜吴广起义之后,章邯临危受命,率领七十万骊山刑徒攻击起义军。在平定楚地之后,他又率三十万大军会同王离的二十万边防军一同到各地镇压起义。

从这段记载来说,当时七十万骊山刑徒军里面,应该至少一半是刑徒,一半是正规军。而后连王离的20万边防军都全部南下镇压起义,说明秦朝在其他地方的军队已经不多了,那么加上章邯所剩下的30万大军,由此看来秦朝后期真正的军队应该不超过60万之数。

之后,在巨鹿之战中,项羽破釜沉舟斩杀王离部二十万大军,而章邯则率领残余的20万大军退到洹水,这剩下的20万中央大军几乎已经是秦国的全部了。然而,面对猜忌律法严苛的秦二世和赵高,章邯唯恐自己也牵连受罪,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率领20万大军直接投降了项羽。

到了项羽这边,由于章邯率众投降,军中诸将本身议异极大,于是为了防止出乱,除去留下几位重要的投降人物以外,其余20万大军全都被坑杀了。

也正是由此,秦国所有的主力部队,在秦朝末年乱世中,一兵不剩,消失的干干净净。

其他网友回答

百万大军就是个百万个人,要成为百万雄师,你得把他们组织起来,然后还得把他们养起来,再后还得让他们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1.秦灭六国的百万大军

始皇帝灭六国,并韩伐赵组织了30万军队,灭魏组织了20万军队,灭燕降齐组织了20万军队,两次灭楚分别组织了20万和60万军队。

这是超百万规模的大军,但并非同一时间被带上战场的,而是灭国的十年时间里、围绕某一灭国任务而集中组织的。

比如,灭楚之战,就大量抽掉了灭燕之后的军队。

罗列以上数字,可以得到的一个认识是:秦帝国有组织百万大军的组织能力、供给能力和指挥能力。

2.秦一天下后的百万大军

始皇帝统一天下之后,也想放马南山、止戈休战。

但是,南征百越和北却匈奴,以及各地平叛,又得再次组织军队。

南征百越,军队加移民得有50万之众,北却匈奴得有30万之众,加上关中及各地郡守之兵,也得有数十万之多,所以秦朝拥兵百万,不算过分。

灭六国,能组织百万大军;南征北战,还能组织百万大军。

所以说,秦朝在组织军队这种能力上,堪当历代之最。

3.秦末之时是否还有百万大军

这个时候的秦帝国,当真组织不起来百万大军了。

能堪重用的也就两个兵团,一个是章邯刑徒兵团,以及得到补充之后升级为秦帝国的最强兵团,20万左右;另一个是王离长城兵团,巨鹿之战时反复出现的数字,也就是20万之众。

当然还有关中的留守军队,以及各地郡守县府的地方军队。

但是,关中力量太单薄,否则刘邦扣关也不会那么轻松;地方军队,到底是姓秦还是姓楚或姓赵、姓齐就不好说了。

岭南的所谓50万大军,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别说赵佗等人拥兵不出,就是率兵勤王,也不见得能带回50万人。

一支完全不听指挥的军队,也就不能算秦朝的军队了。

所以,此时的秦帝国能组织起来、养活得了、指挥得动的也就50万人以内。

4.军队不是光组织起来就完事的

古代历朝历代都解决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建立和拥有一支能征善战且服从中央号令的常备军队。

所以,只要不打仗,基本不会建立一支规模庞大的精锐部队,不是组织不了、也不是养不起,而是指挥不动,所以宁可弱兵多一点也不要精兵十万或几十万。

秦末之时的秦帝国确实还能组织起几十万大军,比如章邯的刑徒军团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来的,而且战斗力碾压农民军。

而且秦帝国的粮食储备也能养得起几十万大军,农民军时不时的断粮,但秦军基本上没有为粮食发过愁,只是为运粮发愁。

但是,组织起来、养活得了的军队,是不是有战斗力,就另当别论了。

这个表现最突出的就是王离的长城兵团,虽然在外扛过匈奴,但是在内对战各路起义军,这支部队当真是不中用。

不说巨鹿之战被项羽彻底打灭,就说之前,刘邦也跟王离交过手,而且也把长城兵团打败过。

当然也有各地郡守县令的地方军,但这些军队投降的多、作战的少,即便鲜有的几支出征作战了,而战绩却可怜得很。

唯一能打仗而且打过多次大胜仗的,就是重新组建和多次补充的章邯兵团。

结果呢?

巨鹿之战后,章邯率20万秦军向项羽的诸侯联军投降了。

到此时,秦帝国就当真没有百万大军了,甚至连军队都没有了。

5.军队和国家的关系

战争塑造了国家。

打仗就得组织军队,而组织军队就牵涉两种能力:一个是把人组织起来的能力;一个是把“钱”集中起来的能力。

所以,要实现这两方面的能力,就必须要有行政系统和财政系统,而有了这两个系统,国家也就诞生了。

因此,可以说是先有军队再有国家。

而国家一旦起来起来,就可以甩开军队单干了。

只要老百姓服从统治,郡县府吏及里长亭长就能维持;只要边地未遭入侵,常备军也就没啥太多用处,所以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但是,国家出现问题,就得武力征伐,就得需要军队。

而这个时候,国家就必须考虑三个问题:一个是组织军队;一个是养活军队;一个是指挥军队。

因为国家出问题了,所以这三个问题就都成了问题。

国家还能控制多少人口和地盘,能组织多大规模的军队。

国家还能征集多少粮食和赋税,能养活多大数量的军队。

国家还能有争取多少人心,特别是还有多少可用的将领,能不能指挥得了军队。

秦末起义,是整个关外六国之地的集体暴动,秦帝国根本无力组织百万大军。

但是,靠着关中人口和多年积蓄,秦帝国还能养活得了几十万的军队。

而关键是军队还听不听皇帝和朝廷的。

实际的情况是:到最后,秦帝国无可用之将、无可用之臣,也无可堪拱卫政权的军队了。

所以,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了。

这只是以秦朝为中心来谈论,还可以从六国、从民心、从各路诸侯来谈。

但秦朝自身的问题已经很大,而且是关联着其他问题的,所以从秦朝与秦朝军队的角度就已经能够解释了。

其他网友回答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他是踏着六国战士的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与其他各国展开了大小百余场战役,歼灭六国军队150余万,秦王嬴政亲政的这一年,与强秦战争了100余年的六国已无还手之力,各国弱势已成。

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秦国准备每两年为一个阶段消灭一个国家,因此对全国男子进行总动员,组成了百万虎狼之师对六国开始了灭绝之战。

六国已成累卵之危,就算再垂死挣扎,也很难抵抗秦国的压倒之势,我国著名思想家,也是李斯和韩非的授业恩师荀子曾预言,已经纷争了400多年的天下将在20年之内统一。

对六国的歼灭完全按照计划在进行,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剿灭了四国,在对南方大国楚国进行进攻时,遇到了最顽强的抵抗。

李信率20万秦军伐楚,初战失败。后又发倾国之兵60万由大将王翦率领对西楚地区发动进攻,楚国集中全国兵力迎战秦军,两军在淮阳以西展开了决战,楚军大败楚王被俘,秦军渡江对楚国发动了总攻进军江南,强大的楚国灭亡了。接下来秦军又以破竹之势打败了齐军,至此东方六国全部灭亡。

公元前221年,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日子,人们苦苦等待了400年之久的大一统终于到来了,六国都被歼灭,四海统一天下太平了,再也不用打仗了。

百姓们自发地买酒买肉进行庆祝,出现了普天同庆的盛况,秦王嬴政给每个将士都分了一杯酒 ,将士们开心鼓舞,举杯同饮。

至此秦王嬴政完成了秦国150年来六代先王的遗愿,为秦国统一事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加冕自己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始皇帝,他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因为是第一个,所以用始来开头,自称始皇帝。

此后,这位始皇帝用冷血强权统治着国家,集中央与君主集权于一身,他每天要阅读数百斤的奏章,精力过人,还有半夜狼嚎的怪癖。

秦始皇南征百越、北击匈奴、开拓西南、修筑长城、度同制、车同轨、书同文,他要让全国各方面都达到统一。同时严苛的打击六国的反叛力量,注重防患于未然。

秦始皇有着无上的功绩,但是他也有着不可饶恕的错误,他推崇法家思想,排斥其他学说。焚书坑儒是他最大的过错之一,他好大喜功,滥用民力,修骊山墓建阿房宫。

十年之后,秦王朝达到了鼎盛时期,秦始皇踌躇满志,意气风发,但是这位始皇帝万万没有想到,他为之奋斗了终生的千秋帝国,却只存在了短短的15年。

秦始皇登基之后进行了几次出游,公元前210年发生了一些怪事和异象,秦始皇决定再次出游,没想到这却是他的死亡之旅。

秦始皇走到赵国的沙丘宫,不幸染病卧床不起,这座阴暗晦气的宫殿见证了赵武灵王与秦始皇这两位战国时代最伟大的帝王的生命终结。

秦始皇驾崩后,宦官赵高与丞相李斯密不发丧,他们正酝酿着一个天大的阴谋,他们矫诏杀公子扶苏与大将蒙恬,抄近路回咸阳立公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这是秦王朝难逃的宿命,秦朝的厄运终究无法避免。

接下来,被灭掉的六国残余势力开始发起叛乱,组成了联军与秦军进行了战斗。秦军大将章邯率秦军主力30万大破赵军,乘胜进占邯郸,赵军败退,秦军兵多粮足攻势太猛,赵王遣使向天下诸侯求援,但是面对秦军浩大的声势与严整的阵容,援军不敢进攻。

直到十二月,项羽率楚国援军赶到,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战神率领西楚子弟兵大吼着向秦军进攻,投入秦军阵营与秦军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秦军从未见过如此不顾生死的军队,一下子被震慑住了。

秦军接连败退,兵士损失了近三分之一,在仓惶撤退中又损失了大量的辎重粮草,秦军士气低落,疲惫不堪,也无力抵抗诸侯的军队。

公元前207年7月,走投无路的20余万残余秦军向项羽统率的诸侯联军投降。没想到项羽在秦军缴械投降后,却违背约定将这些投降的将领和士兵都坑杀了,六国都参与了这次事件,他们借此来报复150年来秦军对六国的屠戮与仇恨。

这也许因果循环吧,当年秦国军队曾在长平坑杀赵国投降的兵卒,没想到秦国兵将也遭受了同样的待遇,自东周以来立国长达500年的秦国的终结时刻到来了。

秦始皇的子孙被项羽赶尽杀绝,到处都是烧杀抢掠,阿房宫被熊熊大火包围,这座举世无双的宫殿整整烧了90天,大火燃烧了整个冬季,一直到第二年的早春才逐渐熄灭。

秦王朝的一切,都随着这场大火灰飞烟灭,埋入了历史的长河中,此时秦始皇已经长眠于骊山墓中,如果他地下有知,不知会不会从坟墓里爬出来重新组建一只新的百万雄师。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强大的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仅仅三年就灭亡了,难道曾经的辉煌真的只是始皇帝为自己圆的一个梦?随着他的离去梦也醒了,无法再继续延续下去。如果可以真希望那只是一个梦,那么那些死去的兵将、被杀戮的百姓便只是梦中的一员,并没有真的死去。(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