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死的时候 李鸿章死前说了什么

网友提问:

李鸿章是怎么死的?你又怎么评价他这一生?

优质回答:

裱糊匠是李鸿章最合适的评价,而且他裱糊的是他个人的利益罢了,死因是病死。

李鸿章是满清正式的科举出身,高中进士二甲十三名,授庶吉士,在和平年代,以此等出身,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混成三品以上的官员是没问题的,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给李鸿章提供了搬弄风云的机会。

在1853年,30岁的李鸿章回乡协助办团练,经过五年的努力最终失败,随后加入曾国藩的幕僚团队,期间与翁同龢产生巨大矛盾,两人成为仇敌,也影响到后来的甲午战争。

在1861年,38岁的李鸿章再度办团练,这一次李鸿章组建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淮军集团,以厘金为军费来源,降低了满清的依赖度,使淮军成为半独立的军事势力,在随后的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中,淮军立下赫赫战功,李鸿章也就此成为满清重臣。

此时的李鸿章,若在历史的其他朝代,当属名士。但是在三千年未有的大变局里,李鸿章就显示其跟不上时代的短处。淮军在湘军解散后,可以算满清仅有的机动部队,需要承担国防任务,但是在李鸿章的短视下,淮军不仅对外不立寸功,还彻底葬送了淮军。

首先在于李鸿章对日本的野心缺少制约措施,在1874年日本侵台时,日本的野心已经彰显。在1885年,北洋水师访问日本时与日本军警发生冲突,总教习琅威理建议立即进攻日本,彻底剪除日本的威胁,但是李鸿章却不以为然。

在甲午战争里,李鸿章对北洋水师的战略要求居然是“避战保船”,但是最终避不了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数次两次对日都以避战思维应对,其背后的意义不得不令人深思。

这和北洋水师的性质有关,淮军和北洋水师,名义上是朝廷的军队,实际上却是李鸿章一手指挥的,相当于私军,等同于半独立的军阀。所以李鸿章的避战,其实是不想消耗自己的实力。

如果打仗失败了,但是军队还在,李鸿章的地位就稳定。但是打赢了仗,军队没了,李鸿章就丧失了半独立的位置,只能任由满清拿捏了,他的老师曾国藩就是例子。

所以说李鸿章这个裱糊匠,裱糊的是自己,根本就不是什么满清,不然在东南互保时,李鸿章就不会有自立的准备。

与同时代的比,左宗棠则心怀天下,西北局势糜烂之时,左公不顾自身荣辱,极力主张平西北定西域,为后世中国留下一片土地。而李鸿章只主张加强海防,要放弃西北,可后来的海防也是一塌糊涂。

李鸿章作为一个私心重的半独立军阀,有才能也可以说有方略,但是毕竟是个生不逢时的人物,早生几百年则名誉加身,生于清末,则注定要毁誉参半。而中国的重生,则需要把李鸿章这种老官僚通通扫进垃圾堆里才有可能。

我是采薇,深度解读历史,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一个身居高位,却干着买办的事情。

一个本来可以一手推动国家近代化,却为了自己,搞得宰相合肥天下瘦。

你说这样一个人有什么好的评价?

家资逾千万,其弟兄子侄私财,又千万余元,这里的千万是银元,其家族财产估计有4000万银元,1块按200人民币算,就是80亿了,他做宰相揽下80亿家产,这可是晚清 而且他用人那个怎么说呢,排斥异己已经算比较好的称呼了,甲午战争只有淮军出战,没人肯帮他,当然也没几个人有实力去帮 甲午海战前也是他把朝廷给南洋水师的钱都挪用去建北洋,说好的北洋建好了建南洋,结果后来他一文不拔,南洋水师完全靠自己筹资,又在中法海战中损失惨重,所以甲午海战还是你北洋自己去打吧 说回卖国这事,做宰相(中堂)的也是他,参与打仗的是他,打败仗的是他,签订合约的也是他,卖国这个黑锅他不背谁背? 让慈禧背?慈禧身上锅够多,不缺这一个,都说李鸿章是糊裱匠,实际上慈禧才是个糊裱匠,晚清实权都在汉臣封疆大吏手里,没有慈禧糊裱平衡汉人官员,清朝廷早就垮了。

你说这样一个人本来可以带劲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人却选择了自己。这有什么好说的。

其他网友回答

谢邀。对李鸿章这个人,褒贬不一。不管他是卖国贼也好,还是大奸臣也罢,我认为他多少对未来的中国还是有所贡献的,他搞洋务运动,组建水师,为后世中国的海军建设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