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衣服上兵卒勇什么意思 清朝兵衣服上为什么有个勇字

网友提问:

为何清军衣服上有的写着“兵”,有的写着“勇”?哪个更厉害?

优质回答:

兵和勇,别看只是衣服上的一字之差。身份以及待遇却是天差地别!我尽量用现在通俗的语言,跟大家明明白白的讲清楚吧。

相信很多电视剧里,大家都可以看见清军的衣服上,有的写有兵字,有的写有一个勇字,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到底谁的战斗力比较厉害呢?下面,我来给大家讲一下吧。

兵,就是正规的部队,相当于现在部队里面的志愿兵,也是作战时候冲锋在前的主要力量。清朝时候,这部分人大部分是八旗子弟,当然八旗又分为满八旗以及汉八旗,但无论怎么说,这都相当于是“铁饭碗”,吃皇粮拿兵饷,日子过得爽歪歪。

而且,这还属于正规的编制。父亲死了,儿子还可以继续,可以说,有了这个兵字,就彻底的摆脱了农民的身份,成为了吃皇粮有身份的“体面人儿”。

当然,随着清王朝的发展,市面上的白银越来越多,相对而言,当初所定的军饷就贬值了不少。而且,王朝后期军饷不仅没有提高,而且,还被贪官克扣了不少。很多人甚至,靠着这种军饷根本无法生活,但是又碍于身份没办法去种田。于是,出现了举家逃跑的现象。当然,军官也乐于这样,毕竟可以吃空饷。清朝后期八旗子弟战斗力之所以如此弱,和这个也有很大的关系。

勇,又称乡勇,就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大部分是以前明朝投降过来的一些部队以及达官贵人看家护院的私兵。就相当于是,需要你的时候,可以给你点钱把你养着。如果不需要你的时候,对不起,立即宣布你下岗。

所以,勇吧,在清朝身份很尴尬的,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和承认。但是,好处就在于,身份非常灵活。比如说实在是混不下去了,可以进去吃口饱饭。如果盛世的时候觉得待遇太低,也可以随时溜走。

当然,随着清王朝进入后期,八旗子弟战斗力的直线下降,每个地方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因为战争的需要,所以,汉族的很多官僚都开始招练新兵。他们招的就是这种“勇”。

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勇”可以说是提着脑袋混饭吃。要想马儿跑,必须给马儿吃草。所以,这些“勇”的待遇,那也是直线上升,很多人也就去当了这种乡勇。

所以,战斗力谁更强,要看具体的时期。在清朝前期,兵因为武器装备较好,待遇较高,所以普遍战斗力都比较强。到了清朝后期,八旗子弟由于长期沉迷于享受,战斗力自然也就堕落。所以,在作战经验丰富的乡勇面前,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兵,是八旗兵和绿营兵。

满清入关,依靠的是八旗兵。几十万八旗兵趁虚而入,占领大明的全境。但与其说大明是被八旗兵打垮的,不如说是被内部搞垮的,崇祯皇帝是被李自成逼死的。

然而,满清建国以后,八旗兵享受国家高额俸禄,无需工作,迅速腐败下去。

到了吴三桂造反期间,满蒙的八旗兵已经战斗力大减,变成闻风而逃的军队。

至于军事素质,也是不堪入目。

曾经嚣张的八旗铁骑,有些士兵连马背都上不去。骑上马,3米开外射不中靶心.

相反,以汉人为主的绿营兵则成为战场主力。

剿灭吴三桂以后,八旗兵退居第二,主要负责北京和几个重要城市、要隘的驻守而已。

至于绿营兵则成为了国防军,采用世袭制,散布在全国,成为满清的主要军事力量。

乾隆、嘉庆两朝,绿营总兵六十余万。

八旗兵和绿营兵,衣服上都是兵,是国家的正规军。

但八旗兵待遇很高,绿营兵待遇微薄。

到了满清中后期,绿营兵也迅速腐败下去。大部分绿营兵不愿意为了这点钱去拼命!

乾隆帝阅兵时,所见已是“射箭,箭虚发;驰马,人堕地”

到了后期,绿营兵和八旗兵更是腐败。

和洋人对战,听到洋枪大炮的声音,绿营兵和八旗兵就闻风而逃。

和战斗力并不强的太平天国作战中,大量绿营兵只敢尾追,从不敢正面拦截太平军。

因为太平军都是有宗教思想的悍匪,是凭着性命厮杀的,绿营兵惹不起。

一旦绿营兵迎面拦截,必然就是一场恶战。绿营兵打不了这样的仗,也不愿意打这样的仗,往往一触即溃。

相反,跟着后面追击,不但可以应付差事,也可以袭击太平军的辎重部队,捞到一些好处。

鉴于绿营兵和八旗兵都不能作战,万般无奈下,满清只得决定组织民团乡勇等非正规武装。

这些人的衣服上,就是一个勇,也就是乡勇的意思。

以往的乡勇,就像今天的民兵,只是协同正规军作战,战争结束就解散。

乡勇的战斗力有高有低,但为了保护家乡,往往具有较强的战斗意识,熟悉地形地物,也有当地民众支持。

所以,很快湘军和淮军崛起,成为比正规军还强的军事力量。

其他网友回答

先说衣服上带着“兵”的,这意思是绿营兵,绿营军是清军入关后创建的,1645年4月,在攻克扬州后,清军获得了20多万的南明降军,如此大的兵源虽然解决了清军对占领区控制兵力不够的局面,但是如此庞大的军队基数,已经超过了清军原有的八旗兵力,而把这二十万降军编入汉八旗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会打破八旗军中满八旗一家独大的局面,因此多尔衮随即下令,新创绿营军编制,以绿旗为号,地位低于八旗军。

再后来的战争中,随着南明降军越来越多,绿营军的规模也就变得越来越大,到最后的西南拉锯战中,绿营军已经跃过八旗成为清军的主力。再后来康熙平定三番的过程中,内地的八旗已经不堪一战,除了来援的蒙八旗和关外八旗,内地打仗已经基本依靠绿营了。

后来经过康雍两代的军事改革,八旗的战斗力有所回升,但已经明显不如绿营军了。不过为了保持绿营兵力,清廷对绿营采用世袭制度,之后国内战事减少,绿营军也就变得战斗力远不如前。在太平天国起义中,绿营军屡战屡败,基本上已经打不了仗了。

这个时候就要提到衣服上带“勇”字的士兵了。这些军人的编制属于地方团练,原本是用来维护地方治安的,通常组建一段时间就会被解散。在太平天国起义中,因为绿营和内地八旗基本报废,所以清政府不得已要依靠地方的团练军,后来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就是靠着这些团练军起家,最后个个都成了大清的栋梁。而他们所属的湘军和淮军也成了当时大清最有战斗力的军队。

至于他们谁厉害,太平天国以前,绿营军更厉害一些,太平天国之后,绿营基本名存实亡,大清也就成了团练军的天下。

其他网友回答

在今日满屏的清代影视剧中,偶尔可见剧中的清兵穿着“兵”字样的衣服,有时候又穿着“勇”字样的衣服。这二者之间有何不同?

清兵衣服上表示着兵”和“勇”的士兵在地位和待遇上是天差地别的,通俗的讲,“兵”是正式员工,“勇”是临时员工。纵观满清一朝,其治下的武装建制经历了一个由兵、勇有别,再由勇到兵的发展历程。到晚清时期,彼时的“勇”在清廷武装的嬗变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当时,衰败的八旗兵和绿营兵催促着摇摇欲坠的清廷开始尝试改变,开始编练近代新式军队。

▲影视剧中的八旗兵

清军的“兵”是清朝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清廷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中挑选。不合格的“余丁”和不满16岁“幼丁”,可作为补备的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军则是为弥补兵力的不足,而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支部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清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也叫绿旗兵,或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的任务都是保家卫国。但朝廷倚重不同,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戍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俗说,八旗兵是总公司的正式员工,绿营军是分公司员工。满清入关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

▲“乡勇”旧照

“勇”是军事建制的一种。在雍正、 乾隆两朝遇有战事时,若八旗和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征兵临时招募军队,战事完后立即解散。他们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便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久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至此“勇”的地位才慢慢被承认,被重视。

但其实勇营早在雍正年间就已出现,不过当时称做防军。据《清史稿》载“额数之多寡 不齐,器械之良窳不一,饷章之增减不定,良以聚散无恒,故与额兵迥异,无编制之可纪。”可见在曾国藩正式确定“勇营”以前,当时的临时兵并不受重视。像是没有五险一金的临时工、兼职,做几天就走人了。

勇营作为后期之秀,在镇压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发挥重要作用。自此开始名声赫赫,“各处俱设有乡勇名目”。在太平天国起义初期,勇营即大量出现,咸丰三年,向荣所统“兵勇二万”中,就有张国木梁之捷勇、福兴之广勇以及广西胜勇、湖南彪勇、四川义勇等勇营万余人,人数已经超过了清军原本正式兵的数量。

不过清末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从地位上讲,“兵”是妻,“勇”是妾。但由于清朝后期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衰败,使得勇成为主要力量。不过,后期的“勇”也走向和“兵”同样的腐化道路。眼见着其变得日渐难以控制,使得清廷决定在整编各地“勇”的同时,建立近代新军。

其他网友回答

在现代拍摄的清代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穿着不同服装的清朝士兵。一些士兵穿的衣服中间,写了一个大大的“兵”字;而另外又有一部分人,穿着“勇”字衣。

(绿营兵剧照)

那么,清朝士兵们胸前的“兵”和“勇”,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严格意义上来说,“兵”才是正儿八经的清朝常备军,他们由八旗军和绿营军两部分构成。所谓的八旗军,实际上就是当年清军入关之时那支由满人组成的队伍,他们迅速占领了大明全境,其名号威震中原。

清廷在坐稳江山之后,又将八旗军进行了扩编,分为了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几支队伍,他们是直属于中央的军队,也是清朝最正规的军队。

从偏居一隅到统治全境后,清廷才发现明朝疆域实在太大了。光靠他们那几十万本族子弟兵,根本无法守住疆土。于是他们便对军队进行了扩编,征召了大量的汉人入伍,并以绿旗为标志,成立了一支由汉人组成的军队,就是我们说的绿营军。

除了入关后新征召的士兵外,绿营军还包括当年入关时,收编的大量汉人军队。由于汉人人口基数较大,因此绿营军的人数历来都是八旗军的十倍以上。

(乾隆阅兵图)

八旗军和绿营军虽然同属清朝正规军,但他们的分工却截然不同。八旗军作为主要由满人组成的队伍,是清廷的嫡系部队。因此他们主要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而绿营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却是分散在全国各地,虽然挂着正规军的招牌,其地位却远远不如八旗军。

除了薪俸待遇天差地别之外,八旗军还采取了世兵制。他们的后代自打出生起,就开始作为预备兵进行重点培养。可谓“一人参军,几代稳定”。

不过由于八旗军的待遇太好,地位较高,他们也开始变得好吃懒做贪污腐败。在乾隆皇帝阅兵时,甚至出现了“射箭,箭虚发;驰马,马坠地”的狼狈景象。这也让绿营军抓住机会,渐渐替代八旗军成为了清朝的主力部队。

随着绿营军日子一天天变好,士兵们也渐渐没有了斗志,走上了八旗军贪污腐败的老路。

众所周知,清朝士兵的战斗力往往都比较低下,不仅打不过洋人,甚至连战斗力并不强的太平天国军队也收拾不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整个清朝军队都处于贪图享受的氛围之中,士兵们变得贪生怕死,根本就不愿意和敌人拼命。

(清朝的民兵军队)

面对这样的情况,清廷也感到无可奈何,于是他们组织起了另外一支军队,即身穿“勇”字衣的民兵军队。

实际上,早在雍正年间,就有了对“勇”字军的记载。“勇”字军的成立,最开始是由于遇到战事时,八旗军和绿营军人手不足,朝廷不得不就地征召民兵,组建成临时的军队,打完仗之后就会就地解散。就算是那些能力特别强,战功尤其突出的“勇”字军,清廷也不会长久留用。

相比八旗军和绿营军,虽然“勇”字军的战斗力参差不齐,但战斗欲望却远非正规军可比。由于他们一般都是当地的民兵,因此“勇”字军打仗不仅熟悉地形,而且会有一种保卫家园的意识,这些都能成为他们战斗的助力。

总的来说,身穿“兵”字衣的八旗军和绿营军,虽然战斗力不强,军队作风也不太好,但基本上是属于有编制的正式职工,吃喝不愁。

而身穿“勇”字衣的民兵,更像是没有保障的临时工,属于卖命赚外快钱,不过打起仗来,反而比正式员工要卖力得多。

(参考资料:《清史稿》)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