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呢? 刘伯温阻止朱元璋灭日本

网友提问:

为何刘伯温要誓死阻拦朱元璋灭掉日本?

优质回答:

若不是当年刘伯温劝阻,恐怕日本可能早就被明军踏平,哪里还来的日本侵华战争使我国受如此羞辱啊?

朱元璋得有多生气?才想着去灭日本。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明朝后,便派遣使者前往各国,一来是和各国友好交往,二来是宣告元朝已经被明朝取代,现在是朱氏的天下。

日本当然也是被访的国家之一,在其他国都来朝拜愿意称臣时日时,接到使者来信的怀良亲王却无动于衷,并不在意朱元璋的国书。

如今朱元璋派人前去访问,却被无视,我国大国颜面何在?但是就因此而动兵未免兴师动众,不符合大国形象,于是第二年又写封国书,派遣7位使者前去。

7位使臣到达日本后,将国书递给怀良亲王。怀良亲王看到国书后,感觉到自己被赤裸裸地威胁,武夫出生的怀亲良亲王好战而勇猛,哪里会怕朱元璋的威胁?

一气之下竟将我国五位使者都杀了,留两名回去告诉朱元璋以显自己不怕他的威胁,但是那两位也得关押数天,才能放回明朝。自古以来两国交往不斩来使的理念各国基本上都已经遵守,但怀良亲王竟杀了5名使者,可见他是要将挑衅进行到底。

两位使者回去之后将此事告诉了朱元璋,朱元璋更是生气了,但又不甘心,于是洪武三年三月,又派莱州府同知赵秩等再次出使日本。赵秩,有史料记载:日本对秩礼遇有加,秩遂引其使入朝。”

可见赵秩是个能说会道之人,但应该也是经过一番周旋和口腔舌战才能使亲王服软吧。于是怀良亲王派和尚祖来捎带了大量的贡马和日本的土特产来到明朝,表示愿意称臣,并且将倭寇所抓七十多个中国人释放。

朱元璋见到此状况,自然是乐开怀,好生招待日本来使,并且赏赐了大量财物,以显皇恩浩荡,还派了和尚护送使者回国。但殊不知怀良亲王并不是日本国王,没有那么大的影力,日本那个天皇更是骄傲自大,怎可能安分守己,规规矩矩称臣。

在“称臣”的日子里,日本也曾偶尔朝贡,但他们并非真心实意,只是贪图赏赐,所以正规的表文和印信,朱元璋心中不悦,也就不大理睬。

洪武十三年,日使再次来贡,和以往没什么不同,只是多了一封书信,但却是日本征夷将军源义满的奉丞相写的,两国交谈天皇不动笔而由下官代,是对明朝的侮辱,而且文章写得极其嚣张。朱元璋发怒,便拒绝了日本的朝贡。

洪武十四年日本又来了,朱元璋对日本是打心眼里痛恨,恨不得将日本岛踏平,于是又拒绝了,并且让礼部写了一封书信谴责日本不守臣道:

王居沧溟之中,传世久长,今不奉上帝之命,不守己分,但知王环海为险,限山为固。妄自尊大,肆毁邻邦,纵民为盗。上帝将假手于人,祸有日矣。 吾奉至尊之命,移文与王。王若不审巨微,效井底蛙,仰观镜天,自以为大,无乃构嫌之源乎?”也就是告诫日本若是好好遵守臣子的本分,要不然就将日本打个稀巴烂。

这封信把日本也惹毛了,日本并不怕朱元璋,自然不甘示弱,狠狠地回了朱元璋:

臣闻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惟中华之有主,岂夷狄而无君。乾坤浩荡,非一主之独权,宇宙宽洪,作诸邦以分守。…………

这篇文章把朱元璋也骂了一通,史载“帝得表愠甚”,朱元璋气炸了,决定出兵收拾日本,踏平那个岛国。如虎将军也支持讨伐日本,给它点儿教训,以雪前耻,但刘温伯却不同意了。

刘伯温为何不同意?

作为朝廷大臣,自己君主被骂,国家尊严被辱理应出谋划策如何征战,却誓死阻拦,这又是何道理?刘伯温向朱元璋表明了以下观点:

其一,在元朝时忽必烈御驾亲征,前后共两次,但两次均讨伐失败,损失惨重。第一次是因为元军善骑马与弓箭,却不善于水战,结果大败而归。

第二次是因为遇到台风,根本无法东渡,而且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便是不战而败。可知若是贸然行动,明军未必能凯旋而归。

其二,建国初期,刚打完战争,大明江山根基未稳,军资缺乏,而刚从战火中出来的百姓饥寒交迫,理应先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应再才将战火点燃,不然就更加民不聊生了,民若是爆发,其主必亡。

朱元璋也算是英明的一位皇帝,孰轻孰重他还是知道的。若是不顾眼前国内情况,而毅然宣战,有可能失去民心,失民心者失天下。

所以尽管朱元璋就算咬牙切齿,也得眼睁睁地看着倭寇猖狂,但朱元璋也不是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他决定加强国内防守,断绝与日本贸易来往,并且告诫子孙要时刻提防日本倭寇。

但刘伯温却不曾想到,他认为应该交给后人解决的事情而后人却被日本解决了。我们那时不打他们,他们却反过来打我们,在我国大地上进行杀光、抢光、烧光的三光政策。

若是刘伯温能预料到,也不会誓死阻拦了吧。但庆幸的是我们站起来了,我们将他们赶出了国土,并且现在我们强大了,我们背后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可以骄傲地抬起头了。

若是当年刘伯温不劝阻而是支持,也许结局会不一样,毕竟我国那时还是非常强大的,如果能好好筹划,踏平日本岛也不是不可能,那有可能也就没有了以后我们被凌辱的侵华战争。

其他网友回答

元末明初,正当各路起义军与元廷交战的动荡时期,日本镰仓幕府的统治也正趋于瓦解,吉野和京都南北两个朝廷割据对立,列岛上下大大小小的武士集团纷纷卷入其间,斗争日趋激烈。在武士集团内部混战斗争中,那些被夺走领地、失去经济来源的武士逐渐沦为了浪人。这些人中有一部分就开始漂洋过海,以劫掠朝鲜半岛和中国的沿海地区为生。袭扰元、明两朝近200年的倭寇问题由此发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面对东南沿海倭寇日益猖獗的倭寇隐患,也曾通过正式渠道派遣使者出使日本南朝,试图利用外交途径让日本对治下臣民加以约束。

执掌南朝实权的怀良亲王,面对明朝送来的措辞强硬的国书,也像当年收到忽必烈软硬兼施语气国书的镰仓幕府一样,气愤之下不仅斩杀了明使,而且回复了一封针锋相对的国书,俨然一副“你来打,我也不怕你”的架势。朱元璋盛怒之下,自然想要修理教训日本,但重臣刘伯温却极力阻拦对日本列岛贸然采取军事行动,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

元世祖忽必烈两次攻打日本均告失败,大大伤及国本

蒙古人先后征服金国、西夏、高丽、大理、南宋,在大陆上所向披靡、再无敌手。以中原政权继承人自居的忽必烈在建立元朝后,急于恢复周边各国与元政权的朝贡体系,于是派出使臣带着一份言辞傲慢的国书,让日本称臣纳贡。

以武士阶层立国的镰仓幕府,眼见忽必烈如此无礼的国书,不仅不予回复,而且当即斩杀了元使。震怒之下的忽必烈随即发动了两次征伐日本的跨海军事行动,这便是日本史书上称之为“蒙古袭来”的文永·弘安之役。元军虽然横绝大陆,但在海上却是优势尽无。跨海作战不仅北路军与南路军之间难以彼此联系、协同配合,后勤供应也是补给困难,而且还要面对海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其中第二次征伐就是因船队遭遇台风船毁人亡,十万元军困守鹰岛被日军斩杀殆尽。

元朝两次无功而返的征日军事行动,历来都被认为是动摇元朝国本的重要原因,熟知历史的刘伯温自然不希望朱元璋步忽必烈的后尘。

北元军事威胁还在,转移军事防御重心征伐日本,将会危及明王朝的生存

明王朝建立之初,徐达的北伐大军虽然成功占领元廷的大都,重新控制了自五代十国时丢失将近400年的幽云十六州地区,但整个元廷的行政、军事体系并未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元顺帝的“北逃”实际上更像是蒙古人的战略大转移,回到漠北草原祖先之地树起“北元朝廷”的大旗,与南方的明政权分庭抗礼。此时在明帝国东南沿海,除了倭寇的袭扰外,还活跃着以陈祖义为首的海盗集团。其势力遍及马六甲、日本、印度洋等地,鼎盛时达到了战船百艘、成员万人的规模。他们劫夺过往船只、攻打沿海城镇,一时称雄于海上。

如若新生的明帝国贸然讲主要军事力量集中攻打日本,就极有可能像元朝一样陷入战争泥潭,折损兵力、耗费钱粮,进而给北元虎视眈眈的蒙古骑兵,和陈祖义的海盗集团以可乘之机。要知道,满清八旗崛起的最佳时机,便是明朝与丰臣秀吉在朝鲜半岛血拼的那七八年间。有此两点,可以预见明王朝征伐日本的军事行动,足以给明帝国的生存造成巨大的隐患。由此,朱元璋不再考虑用直接对日军事手段解决倭寇问题。除了加强东南沿海地区的防御体系外,明朝也通过断绝两国官方、民间贸易的方式对日本施以惩罚。

为了防止后代子孙重蹈忽必烈征伐日本的覆辙,朱元璋不仅将日本列为“不征之国”,而且更是开历朝历代风气之先,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制定了严格的《禁海令》,强行规定“片板寸帆不得入海”,用以避免如大海盗陈祖义般的“海上权威”与明帝国并立。有明一代,帝国的防御重点一直都铺陈在北方长城一线,以及辽东女真部落地带。而日本方面,京都的室町幕府逐渐对南朝政权形成压倒性优势,最终在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统一南北。统一后的幕府十分需要与明朝开展朝贡贸易,获取丰厚的商业利润,于是对明政策趋向于缓和友好,在约束倭寇一事上也多少对明朝有过积极的回应。

其他网友回答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这是刘伯温的最大败笔,一贯能掐会算的刘伯温这次怎么就算不准后世的日本会是中国最大苦主,从而未雨绸缪,提前把东瀛一锅烩了得了?!

首先说,题目稍微惊悚了点,即使刘伯温劝过,也很难形容为“誓死”二字,跟朱元璋讲清利害关系,朱元璋没那么不听劝,刘伯温也是个怕死的主儿,否则后来也不会选择功成身退了,活着多好,干嘛非需要誓死呢?

从明朝开国,与日本的遣使往来不止一次,真正触动朱元璋,让朱元璋龙颜大怒的只有一次,那次是1381年,明朝也遣使去往东瀛,任务是责备“日本国王良怀”,并作出威胁,再不听话称臣,即刻攻打日本!

使者带回来了“日本国王良怀”的回书,这份回书注定要记载于史册,写的那叫一个厉辣,内文不卑不亢、引经据典,中心意思只有一个:不服来战!

全文篇幅太长,恕不引用,大概意思是说:

世界那么大,你大明是天朝上国,固然流弊,但小国也有小国的生存之道,我们的皇统也很纯正,也不是生来就被你中华王朝欺负的,孔孟道德、孙武兵法,我们也研究的倍儿溜,希望您老朱学做尧舜汤武,我们小国自然会四海来宾、八方奉贡。所以大家最好是和平共处,以免生灵涂炭,但您若是执意来讨伐我们,我们就在战场上一番谈笑风生之后,抡膀子开干呗!

朱元璋看了回书之后,说不生气是假的,撕碎了日本人的心都有,叫板?开干就开干!

提请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这篇回复是写于1381年,刘伯温死于1375年,朱元璋再生气,刘伯温也不能从坟墓里爬出来誓死阻拦他。

解释完了刘伯温的事情,再来看看这口气强硬的“日本国王良怀”究竟是什么来头?

日本还真没有一个叫良怀的国王,倒是有一个叫怀良的亲王,他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之一,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镰仓时代和战国时期的过渡时期,这段时期是日本的南北朝时期,一南一北,两个天皇,各自表述。北朝第一代天皇是光严天皇,南朝的则还是之前的后醍醐天皇,后醍醐天皇为了早日夺回大权,派出了多个儿子各路发展,其中的怀良亲王就被派到了九州一带,被称为征西将军宫。

怀良亲王在九州开拓的还不错,打造出一片势力,但总体来说,日本南朝天皇对明朝的态度还是比较恭顺的(北朝同样如此)。

史料里记载了六次“日本国王良怀”派遣使者来到大明的经过,客观来说,很难考证来的到底是谁,大明情有所属的“日本国王良怀”其实当时既不是国王,地盘也不大,无非是距离大明的航程比较近而已。近些年有很多专家考据,这六次来使,大多跟怀良亲王没什么关系,有些是想来大明通商的商人,也有怀揣国家责任感的僧侣,更不排除地方上的大名。

包括这篇令朱元璋不爽的回信,槽点也是颇多,怀良亲王自1372年已经隐退,很难在九年之后的1381年突然冒出来给大明使者写出一封腔调如此拉仇恨的回书。

由于日本连年战乱,很多武士失去了庇佑和谋生手段,只好前来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做倭寇碰运气,这种情况在元末已经开始,到了明朝初期,朱元璋也不胜其烦。

早在洪武二年,朱元璋就派遣杨载出使日本,成功的找到了九州的“日本国王良怀”,勒令他对倭寇严加管束,同时向明朝朝贡。但这次沟通效果很明显比较失败,怀良亲王不仅拘禁了杨载,还处死了五名随行人员,倭寇仍然在中国东南沿海横行霸道。

此时朱元璋的身边,倒是一定会有刘伯温的陪伴,但朱元璋并没有做出征伐日本的最终决定,原因很简单:

元顺帝刚逃出大都不久,元明军队正在上都、陕甘一带打得火热,王保保仍像打了鸡血一般生猛,明朝根本没有组织兵力进攻日本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说到底日本也是偏安小邦,远隔海洋,中原王朝对那片土地兴趣不大。

不能忘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元初忽必烈两次征日都未能成功,给朱元璋君臣也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要说此时的刘伯温拿出以上几个依据来说服朱元璋不要因小失大,理由是成立的。

但大明当然愤怒,第二年,又派出了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次的怀良亲王表现倒是比较乖巧,不仅派出使者回访承认天朝上邦,还把日本境内遗留的被倭寇掠夺的沿海人口送还。

北朝的足利义满最郁闷,在1374年和1380年两次向明朝朝贡,可人家朱元璋死活不认代表他来的使者,就认打过交道的“日本国王良怀”,这种情况一直到建文帝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建文帝承认了足利义满,并册封他为新的“日本国王”。

朱棣上位后,也延续了建文帝的外交政策,与日本建立了正式的朝贡关系,自此之后,日本始终是明王朝名义上的藩属国。

其他网友回答

日本,是我们扔不掉的邻居,虽然一衣带水,但是他在历史上狼子野心长存,只不过古代很长时间打不过我们所以虚心学习,而一旦我们有乱,他们便会趁此机遇,兵戎相见!

明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尤其在中前期,彼时朱元璋刚刚建立明朝,定鼎江山,万国来朝之际,朱元璋甚为高兴,然而此时东瀛小国却不识趣,派去的两个使臣一个被杀一个送回来报信,此时的朱元璋龙颜大怒,一代雄主这肯定不能忍,于是打算出兵日本!

这时候刘伯温问询赶来,说是日本情有可原,因为他们以为这是蒙古人派过去的使臣,因为当年忽必烈出兵过日本,于是日本人怀恨在心,毕竟彼时日本人对于华夏正统还是心存敬畏的。

后来朱元璋再次派遣使臣东渡日本,说明情况,没想到日本人又一次不识趣,拒绝朝贡,于是朱元璋再次大怒,然而日本人就是接到战书依旧坚持下去,朱元璋真的要出兵了!

这时候,刘伯温又来了,他知道皇帝大怒肯定拦不住,于是悄悄递了个折子,报告各地灾民和北方战事的情况,不得不说,刘伯温确实有能耐,这一下,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了,毕竟能够做开国皇帝也一定不是一般人。

刘伯温趁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我们大明朝刚刚建立,百废待兴,而北方蒙古没有彻底平定,还有卷土重来的气势,而东边的小国,一时成不了气候,若是出兵讨伐,必定要大肆建造船只,训练水军,花销颇大,而穷困岛国有没有什么好东西,打赢了也没有啥好处,相反会掣肘大明朝的发展。

经过这一番劝告,朱元璋冷静下来,只能够休养生息了,虽然后来朱元璋把日本列为不征之国,但是仍旧告诫子孙谨防这东瀛小国。

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

其他网友回答

日本这个国家与中国隔海相望,历史上中原王朝强大,他们就会遣使朝贡,同时也积极的学者中原文化。但反过来中原王朝处于动乱时期,他们必然会趁火打劫,甚至明目张胆的侵略。

元朝时期,日本对待中原王朝开始慢慢的转向敌对的态度。到了元朝末年,他们甚至开始有组织有预谋的侵扰我国的沿海地区,因此给沿海地区的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出使日本

明朝初年,朱元璋统一华夏大地,可当时的倭寇依然没有撤退的意思。于是在洪武二年,朱元璋遣杨载出使日本,命令日本取缔倭寇,并且向大明王朝朝贡。写下的国书内容为;

“诏书到日,如臣则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如必为寇盗,朕当命舟师,扬帆诸岛,捕绝其徒,直抵其国,缚其王,岂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图之。”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你们识相的话就年年朝贡、岁岁来朝。如果一直做倭寇扰乱大明边境,朕就直接派兵灭了你们,直接把你们这群小样的全部拿下。

当时的日本正处于南北朝时期,一共有两个天皇,分别是北朝的光明天皇,以及南朝的后醍醐天皇。由于元朝刚刚灭亡,日本根本不知道中原王朝已经改朝换代,自然也不知道朱元璋是谁。所以杨载等人到了日本后根本没有人接待。

当时南朝掌政的是后醍醐天皇的儿子怀良亲王,这个人也不知道朱元璋的大名,而且看到了国书如此强横,于是就将杨载一行七人中的五个全部给砍了。

杨载回来后把这件事禀报给了朱元璋,朱元璋因此怒不可遏,当即决定出兵征讨日本。可这时刘伯温等人纷纷劝说朱元璋,咱们明朝刚刚立国,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现在劳师远征有损国力。而且元朝杨帆出海远征日本,结果前后三次都是徒劳无功。

于是朱元璋放弃了征讨日本,又派遣了莱州府同知赵秩出使日本。这一次怀良亲王派遣了使臣朝贡,并且送还了一部分沿海掳掠的物资和人口。

第二次派人出使日本

过了几年之后,日本北朝逐渐攻下南朝,因此南朝的失意武士和政客流落荒岛,并且不断地侵扰着我国的沿海地区。

1382年,朱元璋再次遣使责备日本,并且威胁出征。这次日本怀良亲王在回信中说“天朝有有兴战之策,小邦亦有御敌之图”,以此回击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回信后愤怒不已,当即决定讨伐日本。结果这时刘伯温再次上谏说:“日本乃是撮尔小国,蛮荒之地,劳师远征耗资巨大而收益低微。况且海战也并不是明军的强项。”

朱元璋听了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放弃了远征日本的想法。但还是加强了沿海地区的防卫,并且断绝了与日本的来往。

最后说一下,如果朱元璋当时下定决心攻打日本,或许有一定可能会拿下日本。一来当时的日本正处在南北朝时期,战乱不休。二来南朝已经非常衰落,实力上明显不敌北朝,就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北朝还直接吞并了南朝。如果出兵的话,说不定南朝就直接投降了。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