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中州作家文刊】关注平台
No.116
寻根祁仪街
河南唐河 黄迎霞
老家在唐河祁仪。
回乡几次,才在乡邻的指引下,在阡陌纵横的村子里终于找到了祖屋的位置。遗憾的是,我家大院的格局已荡然无存,早被瓜分得七零八落,只在最核心的地带留有一个小院,几经风雨,数次易手,家,早已不是我们的了。
我打量着它,在鸡鸣犬吠声中显得那么的寂静和安闲,似乎不曾历经沧桑。推开“吱呀”作响的两扇门扉,一股浓重的霉味扑面而来,院子里荒草满地,虽是暮春时节,也掩盖不住萧索与凄凉,这就是生养祖辈、父辈的地方?我和祖屋默默伫立,细细品味,虔诚聆听,试图捕捉久远的气息,却竟然找不出一丝亲切或熟悉的痕迹。一个世纪的风雨,没能摧毁祖屋的砖石土坯,却摧毁了我们小辈人对祖屋的敬仰和向往,不知这算不算罪过?
听说镇上的祁仪小学要办成红色旅游景点,而那里又是祖父早期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于是决定再去看看!
学校的原址是山陕会馆,民国初年,废除科举制后兴建了小学,算起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每次我们来的时候,脚步只停留在钟楼和鼓楼下,觉得这就是祖父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至于进行的地下抗日活动,总臆想着还应在这里吧,其实我们错了。
两座朝南的钟鼓楼,只是前院的建筑。
顺着钟鼓楼中间的甬道进去,迎面看见一座大殿,据说最早是供奉关公的地方,后来改为私塾,算是家乡早期的学堂或书院了,现在已建成了学校的教学楼。沿着大殿中轴线往南看,正对面是一座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青砖灰瓦,飞檐翘角,“四维楼”三个鎏金大字端端正正镶嵌在楼中央的大门上方,这是1940年任祁仪联保长兼校长的赵超立筹资建造的,下有赵超立的落款,隶书的方正质朴,更增添了这座砖木建筑的端庄大气,恰好与四维楼的古朴典雅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当年四维楼建成时,赵超立亲自命名并解释“四维”的含义,它取自管仲提出的“礼”、“义”、“廉”、“耻”四个字,并且提出“四维不张,国之灭亡”,“四维”不仅是治国安邦的金言,也是治学和做人的境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而“四维”正是这九字箴言的内核所在,可见学校是以儒家思想立校,对学生从小进行传统文化的濡染和熏陶。
曾听祖父说过,老家民风淳朴,当初建楼时,上至80岁的老奶奶,下到5岁顽童,都踊跃募资,四维楼才拔地而起。看着这个古色古香的建筑,我很为家乡人的办学情怀而自豪,这种尊重知识,崇尚读书的风气早已融入家乡人的血液中,而四维楼也成为乡民心中崇文重教的圣地。
我家就是乡里有名的耕读传家之一,民国之前,大小的私塾散见乡间。从清末起,我的高祖父“黄十爷”和曾祖父都以教私塾为生,家中藏书甚丰,又忠厚良善,现在镇上还流传着“弟子降一辈侍师”的故事呢。说的是一个陈姓后生,家贫,又想读书,在我家私塾前踯躅多日。我高祖父听家人说起这事,就亲自牵着他的手进了学塾。等他学业有成,也开了私塾后,拿着几吊钱来谢师。高祖父推让良久,最后只是象征性地收取了一吊钱,谁知这个弟子当即跪下,后代自愿降一辈侍师,一时在镇上传为佳话。
后来,大爷和祖父出外求学,又相继参加革命,祖父又送我姑奶去延安,在这个开明的家庭里,好像一切都是自由而又顺理成章的,也未引起多大的波澜。
在抗战年代,在这座四维楼里,回到家乡的祖父,和赵超立以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发展党员,建立了唐南地下党支部,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他们白天教书,晚上办《祁仪间日报》(后易名《桐山日报》),宣传抗日,发动乡民。写稿、排版、印刷、校对、送报,全由这几个人承担,后来祖父曾回忆说,虽然那时很苦很累,又很危险,却是他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曾想,他们这样做,究竟为的是什么?难道只是燃烧的青春激情?我觉得,他们心中只有装着民族大义,才能在在国家危亡的时刻挺身而出,一腔热血,救亡图存,这不就是一个革命者的情怀和担当吗?这不正是和“四维精神”一脉相承吗?。
我家也出过祖父的书和家人的纪念文章。在反右倾和文革那个疯狂的年代,祖父屡遭磨难,右耳被打聋,我的叔叔亲眼看见他挨打,但他始终高昂着头,始终相信党,相信组织,对党的信仰不动摇,显示出一个共产党员的风骨。我想,在祖父心中,也许始终装着“四维精神”吧!
望着四维楼砖青色的外观,我徒生出良多感慨:祖父已去世多年,我们作为后人,借此寄托下思念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这笔财富已不属于他个人,也不仅仅属于我们的家族,而是属于祁仪后人的。这里留下的是一个我可以寻根的地方,也是我永久的精神家园。
已是深秋季节,又是中午时分,校园很幽静,钟鼓楼和四维楼的存在,更给这个校园增添了苍远古穆之感。槐树和高大的白杨树叶子飒飒作响,无意中一抬头,猛然发现粗壮的树干上正趴着一条灰褐色的蛇,可能是受了惊动,一会儿工夫就爬到树叶深处,没了影踪。
我怔怔地看着这条蛇,突然想到,有这条灵蛇的护佑,家乡的文脉不会断,“四维精神”之根会更发扬光大!
一定会的!
作 者 简 介
作者:黄迎霞
黄迎霞,南阳市作协会员,发表散文、随笔、纪实文学和民间故事共约20万字,散见《教育时报》、《老照片》、《故事会》、《新聊斋》、《南阳文化江湖》(第三季)、《躬耕》等省内外报刊杂志,散文《老树》入选《南阳散文四十年》,长篇小说《姨奶》连载在《南都晨报》上。
中州作家文刊立足中原沃土 放飞文学梦想
顾问:刁仁庆主编:张 静执行主编:魏新征 郑江涛副主编:高宏民 杨存德 赵建强审稿编辑:史锋华 袁荣丽 景自卫团队:赵红俊 鲁光芬范荣振袁荣丽 陈立娟 王华伟杨乐才曾权伟 孙光旭陈朝晖肖绍柱 张居军 贺保双王新谱
主编微信:cgzjingjing投稿邮箱:zzzj201819@163.com投稿须知
作者须先关注《中州作家文刊》微信公众号。来稿必须是原创首发,严禁抄袭,严禁一稿多投,作者校对无误后再投稿,否则文责自负。
作者投稿时,请将作品、作者简介、作者照片三者放在一个邮件里,用附件发送。附200字以内的简介,个人照片一张,并留下微信、电话等联系方式。谢绝应酬敷衍之作。
赞赏七天一结算,六成作稿酬返给作者,四成作平台发展用,后续不计。赞赏少于20元不予发放。
读走心好文 品书香文韵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