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老家的石窟/童如珍

不知何因,我们这一带童姓村落的名称都含有一“石”字,诸如“乘龙石”“危石”“盘龙石”等,人称“无石不姓童”。
的确,我的老家与石头密切相关。举目望去,裸露的石岭绵延起伏,似蛇行龙舞。更有突兀于田野间孤立的石峰,岧峣峻秀,形状像馒头,如乌龟,惟妙惟肖。据族谱记载,由于村后那座高耸赩屴的石岭,以及星罗棋布的石窟(又叫石塘),所以老家的村名叫“高石塘”。
村子依山傍水,居高临下,际远天阔。虽然地薄田瘦,却孕育了34代童氏后人,历经六百余年,今人口逾千,肯定是块风水宝地。
打小开始,我就对那上百口大小不一的古老石窟充满眷恋与好奇。这里有牛头岭、田牛栏、增石山、王子墩、马鞭石等奇特的地名,还有炮台岭的故事与七星窟的传说,令人遐想联翩、心驰神往。
石窟主要分布在信江河畔,结群连片。旱石窟三面陡峭,高达几十米,中间平坦为田,面积几亩、几十亩不等。水石窟形态各异,方形、圆形、菱形皆有。窟口小的饭桌大小,大的达几亩面积。水浅的澄澈见底,水深的幽邃莫测。众多水石窟往往坐落在大的旱石窟之中,从上俯瞰,犹如散落在田畴里的水盆,阳光一照,水波澹澹。
相邻的石窟,大多水位一致,同涨同消,可能底下相通。这是从几个小的旱石窟底部相通的例子得出的推论,顶部口子很小,然后像喇叭一样斜着延伸,隔壁的石窟也一样向外拓展,所以最终打通相连。我猜想,以前石岭可能是按表层面积卖给他人开采,承包人为了多得石料,所以都尽量向四周拓展,也就形成了口小肚大,深不可测,相互勾连的情况。
有人试图探测石窟的深度,找来绳子,绑上石块,慢慢沉降下去,可放了几十米还不到底,只得放弃。以前,生产队想从中捕鱼,请专业渔民放鸬鹚下去捕捞,结果鱼没捕着,几只鸬鹚还不见了踪影。所以大家怀疑,这些石窟或许有暗道与信江联通,但谁也未见过底下到底如何。1982年,不知是谁在增石山石窟群里偷偷投放了药鱼的毒药,使得石窟里的鱼半死不活,纷纷浮出水面喘气。村民闻讯带着鱼叉、渔网赶来,捕到的鲢鱼、鳙鱼与人一样长,鳜鱼也有十多斤。从此,古石窟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有一年大旱,信江水位陡然下降。原先没入水底的许多部分露了出来,西岸可见大面积的采石作业面,纵向上千米,横向百余米。村民在河中摸鱼时,向河心趟水,脚底能踩到石岭。潜入水中,看见四处散落的废弃石块。还有人在河底摸到过成片树兜和一处桥墩,结合南端现存的几十米高开凿的断面分析,说明以前这里是一座硕大高耸的红石岭,岭下绿树成荫,小桥流水。之后由于红石的大量开采,河道移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仔细观察发现,从最南端的田牛栏石窟群到最北面的增石山石窟群,近两千米,有连接不断的断崖面、时而隆起的废石山丘和河沙填充的痕迹,这足以判断它们实际上是一个整体。在沙田中段,有一座孤立的小山峰,叫“王子墩”。顶端一层黄土,其上松密草茂,中下段是布满凿痕的石壁,下面农田泥沙堆积的深度不得而知。结合那些深不可测的石窟,伸展至河中心的采石面,可见当时的工程是何等的浩大,采石的场面是何等的壮观!据说,古时景德镇的房舍、城墙所用的石材就来自于此。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村民的主要副业便是采石卖钱。那时,河岸边停满了余干、鄱阳前来运石的帆船。数年后,那两座叫“麦豆岭”和“猴里搭”的石岭,在村民“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中由高变矮,最后成为两口新的大石窟。原来,我们的祖先就是靠这个天赐的红石资源安身立命、繁衍生息。
石窟不单昭示了先民的勤劳与智慧,更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稻田的供水,只需放一辆水车。劳作后的人们,旁边就是天然的浴池,可尽情地沐浴肌肤,洗去全身的疲乏。那些旱石窟凹陷的绝壁所形成的洞穴,是劳动间隙休息与遮风避雨的好场所。对着绝壁大吼一声,高亢的回音不绝于耳,恍然感受到祖先们的爽朗回应。
对于孩童来说,水石窟则是他们消暑戏水的天堂。他们一丝不挂,双手拢紧下体,依次纵身从高处跳下,“咚”的一声,水花溅起。水中的稚童似游动的青蛙,追逐嬉戏,他们天真的欢快声在悠然空谷中久久回荡……
浅水石窟里,渌水碧波,水草、贝螺、鱼虾清晰可见。崖壁上掉下的泉水“叮咚”作响,呆久了口渴,仰头张口,甘泉滴入口中,甜润凉爽。这里,夏日凉风习习,冬天热气袅袅,俨然一台天然空调。此时,可以来一段“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因为水空透明,鱼和人相互对视,无须回避。鱼钩垂下去,鱼儿簇拥着向诱饵游来。鱼不大,却五花八门,“画皮脸”“屎王皮”“鯵鲷里”“匍沙洲”“肉鱼仔”皆有。各色鱼儿交织一起,翩翩翻滚,宛若一只水中万花筒,斑斓绚丽。然而它们并不知道面临的危险,依然前赴后继,纷纷自愿上钩,有时一钩两鱼。顷刻,收获颇丰,小鱼一堆。这种无污染自然生长的鱼,倘若找来柴火,就地烧烤,再撒些盐,味道鲜美,无与伦比。
如今,老家的河段正在修建大型货运码头。不久,沿江的石窟群将在挖掘机的轰鸣声中湮没。它们将伴随其制造者——我们先祖的灵魂沉寂千古。
作 者 简 介
童如珍,网名洁如珍珠,现供职于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卫健委,任四级调研员。为中国散文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中国散文家协会、江西省作协会员,中国诗书画家网艺委会副主席,世界汉语文学作家协会理事。
关注微信公众号jgyxcpt
品读中国最美行走散文
投稿请附件发送个人创作简历和近期生活照
投稿信箱:289341034@qq.com
重要提醒:请按要求投送Word或WPS电子版稿件,附件简介和生活照片。不收纸质稿件,邮件主题请注明“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征文信箱:289341034@qq.com
(2021年赛事)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征稿启事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圆满结束!(后附获奖名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