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争时期的残忍的事情 战争时期发生的事情

网友提问: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有哪些想来是细思极恐的?

优质回答:

1946年6月22日,面对中原军区请示立即突围的电报,主席彻夜难眠,苦苦思考。

中原军区认为:‘局势确已发展到必须迅速主动突围的地步,因为截获的密电显示,中原解放区周围的几十万蒋军,将于近日对我军发起进攻’。

主席抉择的艰难在于,如果突围引起内战爆发,我军与蒋军实力相差悬殊,这将让党和人民面临巨大的危险,但如果中原军区部队不能及时突围,那以5万与30余万的兵力对比,‘皖南事变’的结局也许就会重演,

经过长时间的艰难选择,23日深夜,主席给中原军区起草了一封具有历史意义的电报:‘(一)同意立即突围,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顾虑,生存第一,胜利第一。(二)今后行动一切由你们自己决定,不要请示,免延误时机,并保机密’。正是这封电报,决定了中原军区的生死存亡。

中原军区接到指示后,立即秘密行动,司令员李先念甚至为了麻痹蒋军,在已走出30余里后,又策马连夜赶回驻所,与蒋军代表见面,以迷惑敌人。

面对蒋军的重兵包围,中原军区皮定均率‘皮旅’七千余人义无反顾的、带着牺牲的念头向敌重兵防御之处冲击,以掩护主力部队突围。但令人惊讶的是,最终‘皮旅’却运用合理的战术、以出人意料的胆识,成为最先突围成功、建制保存最为完整的部队,创造了一个战争奇迹。

在1955年授衔时,原本被评为少将的皮定均,被主席特批:‘皮有功,少晋中’,成为响当当的开国中将。

率主力部队突围的李先念和王树声,兵分两路,虽然在蒋军重兵的围追堵截下,部队也遭到了重大损失,但最后终于摆脱了敌军,完成了战略转移任务,保存了有生力量。

想想看,当初如果不是主席在极艰难的选择下当机立断,指示中原军区立即全力突围,如果中原军区不是合理制定突围方案,如果不是皮定均和战友们有神助的指挥和独一无二的战术,最后将面对蒋军数十万大军的围攻,后果不堪设想,所造成的损失也要远大于‘皖南事变’。

饶是如此,中原突围还遭受了很大的损失,只有‘皮旅’创造了军事史上一个不可复制的‘神话’。

中原突围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的序幕,在我军的历史上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主席的英明决断,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使一场灭顶之灾化于无形。其实新中国的建立,也正是建立在我军一场又一场化险为夷战事的基础上,但过后想想这些命悬一线的危机,仍不免让人后怕。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其他网友回答

抗美援朝战争中细思极恐的事太多了。

由于志愿军缺乏制空权,美军飞机几乎霸占了整个朝鲜半岛的天空。从战争开始第一天到结束,成群结队的美军飞机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志愿军防区的轰炸,除了前沿阵地和后方交通线是重点打击对象外,志愿军司令部也频频被美军飞机“点名”。

出于技术条件的短板,志愿军为了尽最大限度避免被美军空袭招致的不必要伤亡,大部分选择在夜间作战。同时为了不引起美军飞机的注意,夜间行军的志愿军部队一律实行灯火管制。人员、车辆行进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风险陡增。

1950年10月25日,首批入朝的志愿军部队第一梯队4个军、3个炮兵师26万人马借着漆黑的夜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而在当时鲜为人知的是,作为全军统帅的司令员兼政委彭德怀,先于大军一步入朝。随行人员只有4名卫士、1名秘书、2名通信员。

彭德怀去干什么呢?侦查敌情、了解战况。在入朝前,彭德怀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已经越过三八线的“联合国军”已经拿下平壤,人民军向鸭绿江边节节后退。至于人民军实力如何?敌军的实力和推进速度、行军路线这些一手资料,彭德怀一无所知。

军情如火,骁勇善战的彭德怀顾不得许多,带上7个人乘坐一辆吉普车、一辆载着电台的卡车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外相朴一禹的带领下,于1950年10月20日夜间风尘仆仆的进了朝鲜。

一路上,彭德怀看到的是成群结队由南向北蠕动的朝鲜难民和人民军官兵,天上则不时响起美军飞机巨大的轰鸣声。为了不被敌机注意,两辆车关闭灯光、电台。结果走着走着,两辆车还失散了。此时的彭德怀不知道的是,他此时已经远离大军,进入到了敌后。气焰嚣张的敌军越过三八线后以营连为单位向鸭绿江方向推进,其中韩军第6师7团最近的时候距离彭德怀的座车只隔着一条公路。如果这是一群训练有素的特种兵,听见旁边有汽车响动,停下来朝着彭德怀的车打几梭子,那将会是什么结果?

牺牲?失踪?逃亡?无论哪一种结果发生,今后的抗美援朝战争又会是什么情况?好在当时美军情报部门没有料到志愿军参战,更不会想到一个千军万马的指挥官会只身进入险象环生的战场。细思极恐。

所以,邓华、洪学智、韩先楚这三位跟随部队开进的副司令员们在最初的几天里个个提心吊胆。殊不知,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他们也都经历了险象环生的状况。

1951年元旦,志愿军和人民军发动第三次战役,30万大军兵分东、西两路同时越过三八线,美韩军全线溃退。志愿军副司令员韩先楚负责西线指挥,随40军行动。

战役发起当天晚上,韩先楚随40军军部乘坐吉普车通过临津江行进在通往汉城的公路上,敌军在撤退时埋设了大量地雷,行进在韩先楚车前面的卡车被地雷炸毁不少。胆战心惊的40军军长温玉成一再请求老军长等天亮再走,哪知霸气侧漏的旋风司令韩先楚一口拒绝:“和部队失去联系。是什么指挥部?要指挥部队坚决把逃跑的敌人堵住!”

在韩先楚强烈要求下,车队又出发了。走没多远,只听身后一声巨响,又一辆满载40军军部工作人员的车触雷爆炸,车上的人全部负伤。韩先楚跳下车和其他官兵一起抢救完伤员后继续前行。

死神随时环绕在身边,韩先楚就当没事人一样,一直行进到三八线南面的东豆川。紧接着又指挥西线部队38、50军10万将士大战10万美军,牢牢将其挡在三八线以南。旋风司令,再显神威!试想,如果韩先楚有个三长两短,接下来空前残酷的第四次战役西线又会打成什么样?西线有失,抗美援朝战争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细思极恐。

身处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志愿军没有前方后方一说,前方敌我两军上百万人你来我往,厮杀不断。后方则被美军飞机昼夜不断的轰炸,有时高达上千架次。原本就十分孱弱的后方交通线经常被蹂躏的千疮百孔。而前线数十万志愿军的粮草弹药大部分是从国内运来,要想确保交通线畅通,对于制空权缺乏的志愿军无疑是个天大的难题。

作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的洪学智在入朝之初就被安排管理后勤。大个子洪学智顶着万千压力,尽最大限度维持了志愿军在每一次战役中的物资给养。1950年4月中旬,志司在三八线北面的上甘岭开会部署第五次战役。因为距离前线太近,会议结束后,司令部首长们向北转移。

为了安全起见,转移时间安排到黑夜,首长们分批转移。

洪学智乘坐吉普车走在偏僻的山路上,结果遇上了俯冲而来美军飞机。吉普车东拐西扭,驾驶员因为看不清道路,一脚油门掉到了沟里。一般情况下车掉到沟里,车上的人肯定是非死即伤。万幸的是,洪学智一行三人谁也没伤着。旁边路过一辆卡车,帮着把吉普车从沟里拉了上来。不过祸不单行,洪学智上了吉普车走没多远,迎面撞上了一辆没开车灯的大卡车。

这样的交通事故即便放到今天,吉普车上的人肯定非死即残。然而幸运又一次降临了,吉普车被撞扁了,洪学智双腿受了点轻伤,在卫士搀扶下一瘸一拐的走到了志愿军司令部。两场特大交通事故,洪学智两次遇险,好在无大碍。如果有点闪失,志愿军的后勤又该经历多少曲折?即将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又会打成什么样?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后勤体系又要经历多少波折?真是细思极恐!

第五次战役之前遇险的志愿军高级指挥员不仅只有一个洪学智,还有即将指挥部队在战役中唱主角的第19兵团的领导团体。

第19兵团是第二批入朝部队之一,包括司令员杨得志、政委李志民在内的整个兵团司令部人员同坐一辆军列。刚一进入朝鲜就发生险情,火车制动闸失灵,飞速向前滑行了十几分钟,速度快到最后一节车厢散架,车头眼看就要撞上前面车站内停着的一辆货车。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个挎着冲锋枪的朝鲜小孩跑了过来,机灵地扳开道岔,失控的列车这才慢慢停了下来。

如果没有这个机智的小孩,19兵团司令部全班人马的命运将会如何?大战在即,先折大将,第五次战役又会是什么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1951年5月21日,“联军”总司令李奇微看着军用地图上的铁原,听着情报官汇报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全线后撤的情报。突然间,李奇微发现这可能是结束这场战争的最好时机,如果能快速穿插到志愿军腹地并快速占领志愿军后勤关键的铁原,那么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彻底结束这场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和错误的对象发生的战争。

?学的倒是很快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用顶尖的步兵战术以及过人的战斗意志让麦克阿瑟的在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豪言壮语成为了战争史上最著名的“国际玩笑”。

历经了四次战役后,麦克阿瑟的目的不仅没有达到,甚至被志愿军一度赶到了北纬37度线。

而在此前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沃克意外死亡,接任的李奇微可以说能力不错,很快就意识到了志愿军的短板。

发现志愿军“礼拜攻势”的李奇微开始故意避开志愿军的锋芒,开始大肆利用制空权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发动轰炸,待志愿军补给用尽时一举反扑。

不得不说李奇微的战术很有效,志愿军一时间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

但战争到了这一步,美方已经意识到了战争继续下去将没有任何意义,希望可以通过谈判来结束这场战争。

而当时的我们刚刚解放不久,国内一片百废待兴的景象。所以,通过谈判结束这场战争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要让漂亮国主动提出谈判几乎是不可能的,毕竟漂亮国不要面子的?所以在外交等方面耍尽了阴谋。

我们为了让漂亮国认识到当时的局面以及可以在一个平等、公平的环境下进行谈判,于是志愿军发动了第五次战役。

但由于麦克阿瑟彻底和杜鲁门闹掰,被撤了职,李奇微成为了“联军”的最高司令,他的战术在第五次战役中被“联军”彻底贯彻,以至于志愿军虽然势如破竹,但战果一直不大。

而就在1951年5月21日这一天,彭老总意识到了不能再这么下去,前线的勇士们补给也不够了,于是下达了前线后撤的命令。

但于此同时李奇微也下达了反扑的命令,同时他注意到了铁原这个志愿军后勤补给的关键地方,如果能一举占领这里,就可以彻底切断志愿军南北的联系,从而将志愿军主力彻底消灭在“三八线”以南。

但铁原位于志愿军的大后方,不是说占领就能占领的,但很快他就有了办法。李奇微想到了战争初期志愿军的穿插战术,正是这种穿插,屡屡将“联军”陷于死地。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李奇微的脑海中形成了。志愿军靠着两条腿都可以实现长距离穿插,难道他清一水的机械化部队不行?

于是他立刻下令让新任第八集团军司令的范弗里特率部以最快的速度穿插到铁原并不惜代价占领铁原。

?细思极恐的时刻

若是让李奇微的这个战术完成实施,那么“三八线”以南的志愿军真的就难了。

彭老总再得知李奇微的计划后也是惊出了一身冷,由于第一批入朝作战的部队此时南冲得太猛,根本来不及回防铁原,而第二批入朝作战的部队还没有到位,此时的老总身边根本就无兵可用。

正当彭老总准备亲率警卫团上阵阻敌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了,63军此时已经距离铁原不远,可以及时赶到铁原布防阻敌。

彭老总再对时间进行了一番分析后第一时间就对63军下达了阻敌至少15天的命令,尽管如此,但彭老总却依旧满心忧虑。毕竟一个军的人数实在是太少了,20多公里的防线,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本就有所伤亡,建制不全的63军能完成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吗?

如果63军守不住铁原,那“三八线”以南的数十万志愿军就危险了。

?誓死坚守阵地

接到命令后,63军军长傅崇碧第一时间就对下辖的187、188、189三个师的师长下达了就算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阵地的命令。

一场艰难且惨烈的阻击战就这样打响了。范弗里特为了尽快攻占铁原,亲自在前线督战,用远超作战规定的弹药量对187、189师防守的阵地进行了疯狂的轰炸。

但63军的将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铁原筑起了一座钢铁长城,让范弗里特见识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战士。

白天丢掉的阵地,63军在夜间就会阻止敢死队夺回来。但就算师这样,在6月5日,范弗里特还是攻破了63军的第一道防线。

眼间形势危急,彭老总下令让“三八线”以南的志愿军加速南撤,终于在63军坚守铁原的第12天完成了撤离和布防。

很难想象第63军在这12天里经历了何等艰难的战斗,一个连接着一个连的打光,不少战士更是把自己宝贵的生命永远地留在阵地上。

作为军长的傅崇碧有几次都要率警卫亲自加入战斗,作为儒将出身的他都如此抉择,不难看出此战之艰难。

虽然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尤其是军人。但在战后,彭老总亲自嘉奖63军时,傅崇碧军却流着泪、伤心地和彭老总说63军打光了。

傅崇碧军长是为了麾下将士的牺牲流泪,也是为了63军打光了流泪,更是为了63军能完成这个光荣的任务而流泪。

?结语

铁原阻击战细细想来是真的后怕,如果不是当时63军正好已经撤到了铁原附近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而且,63军当时也是从前线撤下来的疲惫之师,并没有完整的建制和充沛的精力、体力,战士们完全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坚守了12天。如果英雄们当时没能守住铁原,后果不堪设想。

虽然铁原阻击战确实细思极恐,但在伟大的志愿军面前没有如果,他们总是能不辱使命,也从来没有让人民失望过,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

其他网友回答

发生在战争史上的事情,数古巴导弹危机细思极恐。1959年美国对古巴新政府产生不满,1961年1月,二国断交。苏联出于同美国争霸的需要,在古巴设立立足点,增了对古巴经济,军事援助。赫鲁晓夫主张把导弹运进古巴,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提供轰炸机。苏联把导弹飞机装进集装箱秘密运往古巴,并携带威力巨大的核弹头。1962年8月美国发现了苏联设在古巴的安装在发射架上的核武器。美国总统肯尼迪意设到事关重大,苏联导弹造成了严重威胁。肯尼迪决定使苏联明白美国不惜一战的决心,通过广播通告世界,宣布封锁古巴,下令载有核弹头的轰炸机进入古巴周围上空。局势紧张到极限,核战争一触即发,整个世界危在旦夕。1962年10月23日,苏联政府发表措辞强烈的声明“对美国的威胁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10月24日,美舰将古巴包围得水泄不通,命令导弹在发射架上听候指令,美国全面地准备打一场核战争。在美国极限的压力下,赫鲁晓夫寻求妥协,肯尼迪顺水推舟,苏联撤出部署在古巴的武器,美国撤出部署土耳其的核武器。一场或令世界毁灭的危机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理性地化解。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战争史上发生的细思极恐的事情可以说有很多,不同人的眼里,有不同的事件,他们的关注点也是不一样的。

我说一件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这样的事情吧。

大家都知道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场战役叫做千里跃进大别山之战。

这一次战役,对于新中国的解放是十分的重要的。此次战役是刘伯承和邓小平领导的,他们如同一把尖刀,刺入到了敌人的心脏。

在敌人的包围当中,他们不但取得了胜利,而且还全身而退了,不得不说这就是战争史上的一场奇迹之战。

我们都知道正是这一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大反攻拉开了序幕。本来在大别山之战前,我军和国民党的作战,主要是以防守为主。

但是,此次战役之后,我军开始进入到了大反攻的阶段。千里跃进大别山一战,就是有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的一次标志性事件。

这一次战役的胜利,意义当然是非凡的,

可是,为何我要说这一次战役是细思极恐的呢?

要知道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他们是孤军深入到敌人的心脏地区的。本来之前人民解放军活动的地盘,都是在黄河以北。

那时候黄河以北的地盘有限,这样小的地盘是不利于我军打游击战和运动战的。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扩大作战的地盘,刘邓大军开始从黄河以北,躲过敌人的重重包围,深入到了长江地带。

他们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到了敌人的心脏地区,进行的这一次战役。

可以说当时对于刘邓大军来说,他们走上了这一条道路,就如同走上了不归之路,每一个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毕竟无论是军饷,还是粮食,都是没有人给自己提供的,全部都是要自己自足自给。

关键是自己还深入到了敌人的包围之中,这种情况下,你说是不是很危险的,是不是让人感到细思极恐。

若是被敌军给围住了,很大程度上刘邓大军是会被全军覆没的呀。但是,他们终究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拼搏中,他们打败了所有的敌人。并且全身而退了,不得不说他们是幸运的。

尽管说这一次战役,他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在我想来这一次战役,还是细思极恐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