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朝廷拉拢义和团,出于什么考虑?
优质回答:
一、为了巩固自身利益
暴乱或反叛一向被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欲除之而后快。但19世纪末打着“扶清灭洋”口号的义和团,却被以慈禧为首的清朝统治者所招抚和利用。慈禧对义和团的招抚完全是从自身利益考虑,是与她对洋人的不满联系在一起的。
事实上,慈禧太后从上台那天起就没敢得罪过洋人,她的著名的言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充分表现出了对侵略者的卑躬屈膝,以民族利益来换取自己的苟且偷生。但就是这样一个如此害怕洋人的人,在某个时候也开始反对洋人了,这是因为她自己的地位不保了,洋人开始有点偏离她了,权利欲极强的慈禧,当权势受到威胁时连她最害怕的洋人也敢反对,可见权势利益才是她一切行为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才是对她最最重要的。
二、牵制洋人
戊戌政变后,当洋人保护了被朝廷通缉的康有为,慈禧便开始有所不满。后来又考虑到光绪与她作对,担心自己受到威胁,便想除掉光绪。她曾对外散布光绪得了重病,想借机废掉他而且不为外人所怀疑。不料这个阴谋被人发觉了,后来闹到洋人出面要给光绪看病,慈禧不敢惹洋人,只好让洋人看了病。
此计不成,她又想出先为同治立嗣再除光绪的办法。她选的皇储是端王载漪的儿子溥隽,准备到元旦那天,请各国驻京公使来道贺,以此来表示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支持,但公使们却拒绝了。外国列强为何在这期间对慈禧态度冷淡了呢?其中的原因并非洋人对慈禧本人有什么不满,而是因为这时朝廷中的权臣李鸿章等人与俄国走得很近,使英法美日各国担心自己的权益受到影响,不满于亲近帝俄的后党势力过分得势。
三、防止义和团和自己作对
而这时国内的义和团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在义和团运动的初期,朝中和地方都形成了“剿”和“抚”两派,慈禧也是犹豫不决,举棋难定。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外国列强的紧逼,她本人对洋人的怨恨,义和团的蓬勃发展,而这时再加上一批顽固派势力的怂恿,使得慈禧在义和团的问题上渐渐倾向于“抚”。溥隽的父亲载漪因为想让儿子当上皇帝,就同一批王公大臣如刚毅、徐桐等,这些顽固派本来就对洋人没什么好感,便给慈禧出了个主意,利用义和团,给洋人压力,以收两败俱伤之效。这时慈禧仍然没有下最后的决心。
恰在这时,一件未经辨别的紧急情报终于让慈禧下了决心,据说这份情报是载漪等人伪造的,这个情报把洋人在各地的暴行解释为想逼慈禧归政于光绪。这一招中了慈禧的痛处,她最怕的就是大权旁落,于是就立刻下诏“宣抚”团民,同时对外国列强“宣战”,为了表示决心,她把主“剿”的徐用仪、立山、联元等人砍了头。
四、为了讨好洋人,最终放弃义和团
阴险的慈禧在一开始便为自己留了后路,所以,后来当联军向北京城进攻时,慈禧又拿出了另一手,暗中向洋人打招呼,在炮火连天中派人到东交民巷去联络。北京失陷,她逃往西安,逃跑的路上,下旨对义和团进行剿杀。同时为了表示和洋人作对的不是她,她又下令把主“抚”的刚毅、徐桐等一批大臣杀了头。
慈禧利用义和团,对外宣战,完全是出于自身利益考虑的,既没有作充分准备,也没有慎重考虑所产生的后果,更没有决心去打这场战争,完全是一念之想,意气用事。其招抚义和团并非真心,只是想借义和团之手来解自己之气,骨子里仍然是惧怕洋人的。无论是“主剿派”、“主抚派”,还是义和团,最终都成了慈禧为保全自己的牺牲品。
更多精彩回答与文章,请关注鉴史以明志
其他网友回答
利用他们的愚昧无知,保守派想和洋人的这种外来的,新文化的入侵,进行讨价还价的一个筹码,只关心自己利益的统治集团,不管自身有多没,落腐朽,都不会心甘情愿的被新文化运动改变或替代的。
其他网友回答
义和团后期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并不是推翻清政府,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清政府出于对付洋人,所以拉拢义和团!
其他网友回答
对付外国人,既然朝廷军队打不赢,有不甘心,就让义和团给外国人添添堵,纯粹是流氓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