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隋文帝杨坚为什么能当皇帝?具体有什么功绩?
优质回答:
杨坚当皇帝的办法,跟王莽曹丕赵匡胤一样,手段都不怎么正当,但是我们看一个皇帝,不能看他是怎么取得江山的,而是要看他如何治理天下的。要是仅从得位正当的角度来看,也只有汉太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是一刀一枪打下来的江山。
这里我们要多说一句,汉太祖刘邦的称号没有错,汉高祖错了——那是把汉太祖高皇帝混到一起说了。
杨坚的皇位是从外孙周静帝手里“受禅”而来,当时他的身份是“太师”,估计后来戏曲里国丈太师总想着谋朝篡位就是从杨坚这儿得到的启发的。
一将功成万骨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杨坚不流血而改朝换代,其危害应该比大动干戈要小——老百姓才不管皇帝姓啥:反正皇帝姓啥我们都照样服役纳粮!
杨坚这个皇帝还是不错的,这不仅是大隋百姓的评价,就连周边异族也尊称其为“圣人可汗”,这个名头就是打出来的,这也是杨坚的主要政绩之一。
隋文帝杨坚当了皇帝之后,最大的威胁来自北方的突厥,后来最服隋文帝的,还是突厥。突厥之所以顺服是被杨坚打出来的。杨坚执政期间,攒够了钱粮就打突厥,史书中这样的记载比比皆是:“沙钵略率阿波、贪汗二可汗等来拒战,皆败走遁去”。“各遣使诣阙,请和求援,上皆不许。”在隋军铁蹄之下,突厥想求饶都不行。最后把突厥打得磨碎骨头当饭吃:“时虏饥甚,不能得食,于是粉骨为粮,又多灾疫,死者极众。”
最后隋文帝杨坚终于收刀止杀,把突厥感动得痛哭流涕:“顿颡跪受玺书,以戴于首。既而大惭,群下因相聚恸哭。”
隋文帝杨坚的恩威并施、以打为主的做法,实在是值得后世君王学习借鉴的: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杨坚很能打,同时也很勤政爱民。他每天早上上朝,日落才下班,五品以上的官员都可以跟他讨论问题,“御膳”也很简单,每顿也不过只有一个肉菜,连皇袍也是洗了又洗补了又补。
隋朝刚一建立的时候,还是很穷的,以至于京城也没粮食了,杨坚这个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只好领着老百姓到洛阳去“就食”,说白了,也就是去找饭吃。一路上皇帝、大臣和老百姓搭伴儿,边走边聊,老百姓挑不动的担子,杨坚就拿过来放在自己的马上。
隋文帝及其将军们能征善战,本人又勤政爱民,所以他攒下的家当,隋炀帝杨广花天酒地都没挥霍完,连唐朝前几年吃的粮食,都是隋朝留下来的,直到贞观末年,唐朝的人口也不如隋文帝时期多。所以说在开国之君里,在勤政爱民和四夷宾服这两点上,隋文帝杨坚是要超过汉太祖刘邦和宋太祖赵匡胤的……
其他网友回答
原因
隋文帝杨坚(公元541年 -公元604年),隋朝开国皇帝,汉族,弘农郡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市)人。注:(隋文帝)杨坚
他的父亲杨忠,起初的时候只是一名职位很是低微的士兵,不过通过自己的努力,他很快的就成为了当时独孤信的心腹之人,后北周夺取政权后,成为了开国元勋,十二大将军之一。杨坚在14岁的时候开始了仕途生涯,后来杨忠时候,杨坚子承父位。之后又娶了原来的顶头上司孤独信得七女孤独伽罗,这样在政治上又多了一个雄厚的后盾。注:孤独伽罗(文献皇后)
杨坚的女儿当了北周宣帝的皇后,他也就水涨船高,做了护国公,当了大将军,名副其实的皇亲国戚。580年,宣帝突患重病,不久去世。在宣帝病重和去世后的一段日子里,杨坚加紧了自己的活动。先是利用炮制宣帝假遗诏的方式取得了朝中的军政大权以及京城部队的指挥权,公开名义是总管朝政,辅佐八岁的小皇帝继位。注:北周宣帝宇文贇得皇后(杨坚长女)
接着,利用辅政大臣身份建立了新的领导班子,吸收了一批有才干的人,稳定政局。后来收缴了北周皇室藩王的兵权,武力镇压了他们的公开反叛。对其他一些表示不满的人,采取打与拉两手策略,能够拉到自己阵营最好,实在不行就坚决清除。 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努力,到了公元581年的正月,杨坚走了一个前人使用过的体面形式——皇帝禅让帝位。他让人替周静帝写好退位禅让诏书,然后送到他的王府。杨坚假意假意推脱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拥戴,穿上皇帝的龙袍,登上心仪已久的宝座。他觉得“随”不怎么好,改成“隋”。所以隋朝建立。
历史功绩
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中国,是隋朝的开国皇帝定都长安(大兴城),开创了辉煌的“开皇盛世”。
隋文帝结束了南北分裂200多年的局面,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
;他首次实行了一直沿袭到清朝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分管行政、纳言、监令,作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为吏、民、礼、兵、刑、工。
他开创了科举,科举制度经过不断变迁,一直延续到1905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多个层面,当为隋文帝新政中影响最大之点。
制定了当时最为先进并影响后世基本立法的律法《开皇律》。其特点是缓刑薄赋,减省了大量的罪名,相同的罪所受的刑罚也有所减轻。不仅如此,他还开启了隋唐盛世之门,实现了千古传颂的“开皇之治”。
重视农业,水利的建设。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实行均田制,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国库也日渐丰盈:是唐朝繁盛时期都不能比拟的。
其他网友回答
隋文帝杨坚,其父杨忠,是西魏和北周军事贵族,北周武帝时被封为随国公。其后杨坚承袭父爵,为随国公。北周宣帝继位,因杨坚长女杨丽华为皇后且杨坚战功卓著,继而被封为上柱国、大司马,权力日益强大。北周大定元年,杨坚接受静帝禅让而登基为帝,改元开皇,建立隋朝。
隋为一统天下,先后出兵攻西梁和南陈。开皇七年,废西梁后主萧琮,西梁灭。开皇八年,以杨广出六合,以杨俊出襄阳,杨素领水军出永安,共计五十万余人伐陈,因施文卿和沈客卿扣留告急文书,致使陈朝无法调兵出建康,开皇九年,隋军攻入建康,陈灭,至此,隋统一南北。
为了恢复战后经济和发展,杨坚进行了政治,军事,经济等一系列改革。政治上,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实行三省六部制,修定刑法和制度,废除原来的宫刑、车裂、枭首的残酷刑法外,还取消了灭族之法。地方上,三级制州、郡、县,改为两级制州和县,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命刘盛巡省各州等。社会上,励精图治,并多次减税,减轻人民生活负担,提高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稳定经济和提高生产。生活中,隋文帝提倡节俭,反对奢华和浪费,躬身节俭。经济上,造五铢钱,使货币得到统一,并新规定古尺、古斗、古称的标准,统一量度。
大力的改革,也使隋朝走向了繁荣,人口激增,到开皇九年,以有700多万人。这跟隋文静杨坚的卓著才能和努力是离不开的,这也是他能当上皇帝并被称为“圣人可汗”的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杨坚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他因此身兼上柱国、大司马等重要官职,地位显赫。后来,皇帝本人对杨坚产生疑忌,便想找个借口把杨坚干掉。宣帝有四个美姬,彼此争宠。一天,宣帝突然想出一计,他让四个宠姬打扮分外妖艳妩媚,站在他的两侧,又派召唤杨坚。宣帝对左右的武士说:“如果杨坚进来神色有什么变化,你们就立即把他杀掉。”布置好后,宣帝召杨坚进殿。在杨坚朝殿上走的时候,宣帝还故意地和四个妃子戏笑耍闹,不料,杨坚始终目不斜视,从容自若。宣帝的阴谋才没有得逞。大象二年五月,宣帝因荒淫过度而死。他九岁的儿子宇文衍执掌朝纲,历史上称为静帝。静帝年幼无知,杨坚趁机总揽了军政大权。但是,对杨坚入主朝政,宇文氏集团中许多人并不甘心。宣帝的弟弟宇文赞早就想当皇帝,宣帝死后他便搬入宫中,上朝听政时也常常和杨坚同帐而坐。杨坚对此非常恼火,但又不好说什么。杨坚知道宇文赞是个酒色之徒,于是,他嘱咐手下的心腹刘方选了几个特别漂亮的姑娘给宇文赞,宇文赞满心欢喜地接受了,根本不知这是一计。有了美人,他的权力欲减退了不少,很少与杨坚同帐而坐过问政事了。刘方还对宇文赞说:‘’大王您是先帝的弟弟,众望所归,现在静帝年幼无知,怎能承担大事?只不过先帝刚死去不久,现在大家的情绪还没有稳定。你暂且回归王府,等形势稍稍平静,就请您入承大统。”宇文赞当时只有十六岁,就不太聪明,他相信刘芳的话,便从宫中搬回了王府,天天与美女娱乐玩耍,不问政事。就这样杨坚搬掉了称帝的一大障碍。这么有心计,所以他能当皇帝。 功绩一,在中央行政架构上,建立了三省六部制度。功绩二,创立了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功绩三,使粮食储备和人口增加。
其他网友回答
自汉王朝灭亡以后,中国开始了几百年的乱世。其间还发生了差点让汉民族文化灭绝的“五胡乱华”。这一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一个强势而又开明的皇帝和王朝来结束这种混乱。隋文帝杨坚应运而生,他通过当皇帝的外孙——北周静帝宇文阐的“禅让”而取得了皇位,国号隋,是为隋文帝。
说到“禅让”这个词,看文章的各位小伙伴一定笑了。当然,我在写这点的时候也在笑。谁会把自己的皇位主动让出来,这肯定是政治斗争的结果啊。确实,宇文阐的父亲宇文赟死后,早就有夺帝位心思的杨坚获得了辅佐幼帝的机会。他利用大丞相的位置,大量的培植心腹,用计杀死了北周五王:陈王宇文纯、代王宇文达、越王宇文盛、赵王宇文招、滕王宇文逌,又铲除了威胁他取得皇位的最大政敌尉迟迥。朝廷之内再无阻挡他的政敌了,还是小孩儿的北周静帝宇文阐要是此是不主动退位让给他外公的话,怕是连小命也保不住的。
说实话,不管杨坚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但对于中国来说,实是一大幸事。
文帝复汉
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期,汉文化遭到了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北齐与北周的上层热衷于鲜卑化和西胡化。隋文帝杨坚的祖辈在汉朝时姓杨,实际上在他建立隋朝之前并不姓杨,而姓“普六茹”,是北魏鲜卑族的姓氏。杨坚在称帝之前就叫“普六茹坚”,可见当时汉文化的没落程度。
杨坚一当上皇帝,立即恢复了他的汉姓,开始了一系列的汉化措施。将被改为鲜卑姓的汉人大臣和将领的姓恢复为汉姓。推行禁胡语、胡人风俗、胡服、胡姓等一系列措施来恢复汉族传统。
鉴于几百年的混乱,春秋以至汉代的文化典籍在战乱中被毁坏、遗失了大半,公元583年隋文帝下诏在全国范围内搜集这些典籍:献书一卷赏绢一匹。此诏出后,遗失民间的书逐渐找出,“一、二年间,篇籍稍备”。据记载,整个隋朝是历代藏书最多的王朝,可惜大多数书籍又在隋末时毁于战火。
可以说,隋文帝最值得推崇的就是挽救了汉文化,有力的捍卫和传承了汉文化,这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完善律法,废除酷刑
有感于北周律例的混乱和残酷,隋文帝制定了《开皇律》。原有的如车裂、宫刑等残酷刑罚被废除,死罪被大幅度减少,还规定一律不使用灭族刑。刑罚分为死、流、徒、杖、笞五种,完善了封建五刑制。
《开皇律》还创造了死刑复奏制度,规定:
”死罪者三奏而决“。“天下死罪,诸州不得便决,皆令大理复治。”
对律法的完善、酷刑的废除,死刑复奏,体现了隋文帝的开明。
确立了三省六部制的机构形式
隋朝恢复了汉魏时期的体制,基本确立了三省六部制。隋朝时期的中央分设了内侍省、秘书省、门下省、门史省和尚书省来管理国家事务。内侍省掌管宫中事务,换句话说就是皇帝的家事。秘书省管理书籍历法等,事务较少。主要掌管政务的是门下省、门史省和尚书省这三省,属于今天的政府序列(后来的唐朝直接取消了另两省,只留下三省)。这三省中,门下省负责决策、门史省管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尚书省又下边辖六部,分别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这六部,各自管理相应领域,其最高行政长官被称为”尚书“。
这就是为唐朝继承下来的”三省六部制“。这个制度下,各个部门各施其职,分工合作,强化了中央集权。
在完善的律法和政治制度同时,隋文帝还开创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创举,使普通老百姓有了一条改变命运的新路。统治期间轻瑶薄赋,民间的生产恢复,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隋文帝创建了一个社会安定、人民富足、文化兴盛的盛世,后世称之为”开皇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