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评价 后浪怎么火的

网友提问:

《后浪》为什么火了?

优质回答:

您好朋友,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关于《后浪》我昨天晚上确实前前后后看了三遍,本人感觉拍的非常不错。确实是喜欢了,本人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开头很吸睛,因为这代人,很多都被上一代说是“一代不如一代”,这样的开头是有争议的,所以后续愿意看下去,也就提升了完播率。

二、后续是解释“我看着你们这一代,满怀羡慕”,说的很接地气,很实际,确实是这样,他们生在这个时代,直播就可以有选择的权利,直接就可以有拿来享用的权利。所以,很打动我的是,真的不能用自己的经历和过往来衡量现在的孩子。

三、你所热爱的,就是你的生活。这句也非常打动我,从另一个视角来分析了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在探索着这个世界,他们有勇气,有胆量,有执着,敢冒险,敢创造。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所不具备的特质。所以经过它的引导,会渐渐发现,原来新一代的年轻人也是有很多的优点的。

四、“不用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人的想象力,不足以支撑你们的未来”。这句话,也对我非常有感触,我一下子想象到了自己的孩子,是啊,我们总是希望给孩子规划未来,让他们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可是,那又会怎么样呢?真的应该学会放手了,要学会让他们独立去支配自己的生活,给他们选择的权利。不要干涉太多他们的事情。只要树立好了正确的三观即可,未来让他们自己去闯。更要相信他们是可以的。

总之,这就是我看了几遍后的真实感想,对我触动很大。希望我在自己以后的育儿路上,能更多的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与给他自己安排与做主的空间。我是一位家长,我想一定会有更多家长会看到,也会有和我一样的想法。

所以《后浪》,不仅打动了现代年轻人,让他们找到了知音。还让我们这一代80后70后甚至60后,有所触动,有所思考,所以火是必然,你说对吗?

其他网友回答

不管是从表现形式、作品主题思想还是内容本身出发,《后浪》火了,这是大家都认可的。

第一,从视听感官上来说,《后浪》呈现的视听效果是非常好的。这个不是最打动人心的。

第二,《后浪》最打动人心的是它所呈现的内容。

其一,开篇以“那些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应该看看你们”这个非常社会化的话题来引入受众,紧接着就以“我”看见的你们来回击这个话题的不正确性。

其二,全篇以“我”看见的你们的感慨来讲述了“后浪”的特征,反击“一代不如一代”的命题。

第一方面,你们生活的时代就是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前所未有的——讲述现代文明社会下的后浪们自由彰显个性的鸿大浪潮,自然而然引出后浪们自主选择的权利。这是“我”所羡慕的,曾经梦寐以求的。作者不仅说后浪是很幸运,幸福的,更进一步说这个时代也是幸运的“你们有幸遇见这样的时代,但时代更有幸遇见这样的你们”这就传递出一种相互感恩相互欣赏的情感。把“我”的羡慕情感拔高了,传递给后浪的也是一颗感恩的心,欣赏的心,非常的有正能量,激发人心。

紧接着前面的个性彰显所拥有的选择权利,作者借“我看着你们满怀敬意”来引出后浪们给现代文明社会交上的答卷——专业的、乐于分享的、自信的、大气的、富有包容的等等。在这一层的结尾处继续传递出“前浪”与后浪间的相互感激和相互欣赏——“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

到这里作者直接写“我看着你们,满怀感激”,从国家的到社会的到世界的处处都洋溢着对后浪的欣赏和关爱——从“因为你们,这个世界更喜欢中国。”“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到“青春不再是忧伤迷茫,而是善良、勇敢、无私、无所畏惧”,再到“不用活成我们想象的样子,我们这代的想象不足以想象你们的未来”这还是一如既往的欣赏之情。

文章最后的祝福“奔涌吧,后浪!”饱含深情,关爱、鼓励,更多的还是欣赏和感恩——一起表达自我,拥抱世界。

第三,文章表达的主题是积极向上的——自信的、大气的、感激的,欣赏的。这都是现代文明社会的特点,激发着我们一起“奔涌”。

以上是我个人对《后浪》的几点心得,与朋友们共勉。

其他网友回答

希望在后浪!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感谢您的邀请,很荣兴回答这个问题

《后浪》看过了,拍得很不错,看着看着,我竟然觉得我也……

首先,阵容强大,B站的视频,何老师演讲,各大报点赞,

其次,视频中的这些后浪青年们,用着高科技的产物、玩着手办、坐着飞机、拿着昂贵的单反相机,玩玩高性能豪车,去国外旅旅游听听演唱会,潜个水漂个流,去巴黎看铁塔去南极看海鸥,这些后浪们天天都打着鸡血,眼里天天放着光,不知道有多少人羡慕着你们。看着你们的生活,我竟然觉得自己竟没有活出一个人样来。看着一个个精彩的镜头,我认为这视频不想火都不行吧。

最后,我看着看着,竟然感觉我也是看着后浪的那一批。希望这些后浪青年们,不要辜负一个民族的期望,青年强则国强,可不是一句空口号,你们确实要承担起青年的重担,扛着民族的责任,捧起民族的希望。人家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流趴在沙滩上,我不但没有趴到沙滩上,我竟然还撞到了礁石上,我拉了民族的后腿,不知道有没有人和我有同感。

个人观点看看就好,图侵则删。

其他网友回答

1、圈层。做任何传播的时候,都要先锁定一个圈层,并且尽可能在这个圈层引爆。

《后浪》的刷屏,最大的原因就是激发甚至激怒了“前浪”这个年龄圈层,仿佛印证了那句“年轻人没转,中年人都在转”的网络点评。但这句话,前半句不对,下文纠正。回看B站的这次社会化营销的策略,也很有趣。

文案上,找一个中年人代表前浪,不仅狠狠地夸了一番后浪吧,还把一大片“同龄”前浪给得罪了。但整体做到了“燃”,仿佛,前浪看完了,比后浪更燃,成为刷屏的主力。

2、热点借势。

五四青年节,属于年轻人的节日,但由于紧贴着五一小长假,几乎被遗忘了。但这个节日,与B站的用户实际上最贴,选这么冷门的热点,有一好处就是没人抢,传统媒体实际上还缺少内容呢,B站愿意花钱合作,又是很燃的内容,何乐而不为。出发点挺好,时机也不错,五四青年节,一个快被遗忘的节日,但“燃”却很快被“吐槽”甚至是批评盖过,引发更大出圈的同时,来引发了争议。

3、争议。

其实,也并不完全认为是不好,只是提出来,供大家讨论,比如:一个品牌,到底要不要介入或发起一个较有争议的社会话题,甚至主动圈入这个争议?大叔猜测,策划者没能预料到此事会刷屏的关键也来对争议的把控度不够。

这是迄今为止比较突出的文案,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可以借鉴一下思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