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为皮道为骨佛为心 儒家的皮,法家的骨

网友提问:

儒为皮、佛为肉、道为骨构成中国文化,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看到你这个题目,我一下就想起了明朝第八位皇帝朱见深创作的一幅画,一团和气图

图中三位老者搂作一团,中间老人体胖笑容满面手拿佛珠,是位僧人,代表佛家左侧老人头戴道髻是一位道人,右边老人头戴儒巾显是一位儒家学者,三人互为表里,面容和善。

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都可以说发源于中国,就是佛家,经过中国的改良早已不是本来的面目了,中国人在意仕途,出世的原则,叫治国、齐家、平天下。这是儒家的理想,治大国如烹小鲜,休养生息,修身养性是儒家添了道家的思想。得意时是儒家的激进,失意时就讲究避世的本事,有病之时方知无病之身之至乐,有事之时方之无事之身之至乐也,中国人平时的有出世,立功立言立德的平天下的愿望的,遇到挫折就要靠道家给出方法,靠佛家寻求解脱和安慰,治理一个国家同样是这样。国家社会有大治大乱两种情况,三者思想都要杂糅才可治理好一个国家,偏移上下都不是中庸,所以说道为骨相,道家思想是从黄帝开始就已经形成,道德经》持盈章言:“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也。金玉盈室,莫之能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儒家的中庸思想就是源出于道家,

儒门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原来也是黄帝传与尧舜禹一脉的,所以道家是中国人的骨,儒家发展为皮相。最后佛家演变为杂家。佛家从六祖慧能开始就不断吸收道家精神,到王阳明开始将儒释道统一,吸收了儒家心法,将孟子的心学与陆九渊的学说融合创立心学学说,至此就形成;了儒为皮、佛为肉、道为骨构成中国文化大成,至此,儒释道同出一源。

南怀瑾:儒家是粮食店 道家是药店 佛家是百货店,这么解释也很好理解。

其他网友回答

儒为皮、佛为肉、道为骨,是已故的号称学术杂家的南怀瑾先生的人生感悟。正确与否?当然可以商榷。不过,在中国,儒释道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却是不争的事实。

我本人不是南怀瑾先生的粉丝,不过,我还是特意去查了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南怀瑾先生的原话,大概是:

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佛为心,意思是说,佛以慈悲为怀。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在中国社会扎下了根,不是偶然的。因为,古时的民众生活清苦,急需一种摆脱今世苦难的精神支撑,而信佛就成为了一个好方法。在中国,观音菩萨的影响力最大,就是由于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能够救民于水火。

(佛教以慈悲为怀)

道为骨,意思是说,两袖清风,道骨孑然。也就是说,做人不应该庸俗,应该不谄媚,清高而有礼、有节。传说中的世外高人,大都如此。佛教是古道热肠,道教是清冷飘零,显然,对于不同处境之中的老百姓来说,两者一个都不能少。

(仙风道骨,也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之一)

儒为表,意思是说,做人应该秉持仁义礼智信,不能少廉寡耻。这个表,不是假装出来的外表,而是真实表现出来的意思。佛心与道骨,都属于人的内在的形态,而儒家是倡导入世的,也就是说,需要积极地投入社会。经世济民,是儒家的理想。

(经世济民,是儒家的理想)

可见,儒释道三者,互为表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当然,这不应代表着故步自封和不思进取。不过,近年来,有些个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已经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大概是,在金钱世界,金钱至上,儒释道那一套,都属于虚伪的假象。

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能带来崭新的文化环境吗?显然,没有这么简单。首先,那些企图剥离传统文化的影响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次,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的全面动摇,对于新文化的吸收和消化,也是极为不利的。

最好的办法,还是扬弃。去掉糟粕,保留精华。最糟糕的情况无疑是,去掉精华,而保留糟粕了。比如,迄今为止,没有一个民族,把金钱至上的口号挂在嘴边的。反而是,都在大力提倡,高尚的精神追求以及符合道德的行为规范。

在某种意义之上,彻底否定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是文化滑坡的表现。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其他网友回答

这就是中华文明传承的实质。中华文明几千年,现代说法,传承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核心就是儒释道这三种的构成。而古代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则是道统和礼法,构成道统和礼法的原则就是民国大师总结出得这句话。

其他网友回答

哈哈,应了那句俗语,画人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其他网友回答

儒为皮没错,法为骨还差不多,佛道皆为肉

版权声明